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工业导师 > 第418章 天津蚌场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宝源局铸钱是一个亏本的单位,明朝铜钱基本上是重量算的,即便是张锐轩加了20%的锌做成黄铜,其实也不便宜。

锌的价格其实也不比铜便宜多少,总得来说宝源局是个亏钱单位。

张锐轩通过九银一铜的银币改革,终于可以实现面值上的收支平衡了。

朱厚照派来一个户部主事,还有一个内廷太监一起管理宝源局。

正德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张锐轩带着车队离开京师前往天津。

天津是张锐轩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天津港务,天津船务,远洋捕捞都是重要的布局。

尤其是远洋捕捞公司,这是张锐轩踏足北美的抓手。

金岩的哥哥金管事是寿宁侯在天津府负责人。

张锐轩问道:“在库叶岛定居有什么困难?”张锐轩已经暗自推动移民两年了,可是还是进展不大。只有几千人在岛上,主要是为船队在北海道和白令海捕鱼提供补水,补煤工作,还会提供鲜鱼加工工作。

在北方远海捕获的鱼在库叶岛加工成为鱼干,鱼骨粉腐熟为肥料,然后再运回天津港来。

金管事犹豫一下说道:“苦夷岛地处高寒,现在只能种植土豆,甜菜少量的作物,食物还是严重不足。只能狂吃鱼,要不就是打猎吃肉。”

金管事也去过几次库叶岛,不过都是夏天时候去的,库叶岛夏天也就是只有20c左右,是避暑的好地方。

库叶岛南方的原住民阿伊努人此时还非常少,偌大一个岛只有几万人,像是海里撒了一把胡椒粉。

人口主要集中在南北两个方向,南方因为北海道冬季冰封时候可以顺冰来到库叶岛,一直和北海道的阿伊努人同宗同源。

大明的时候北海道的阿伊努人还是一个部落时代,和日本还是分开的,日本的势力仅限于北海道以南的本州岛,九州岛和四国岛。

在北海道北方有几个零星的据点,直到后来的明治维新才彻底的吞并了北海道。

张锐轩也知道这个地方苦寒,可是相比于从其他地方去中美洲,这里是非常好地方。而且库叶岛到了工业时代那可是聚宝盆,没有理由不占据。

除了种土豆和甜菜还能种什么呢?张锐轩也在思考,水稻?黑龙江可以种?不过库叶岛比黑龙江冷多了,水稻应该是种不了。

小麦?小麦也不行,就这个水热条件种不了小麦。大麦呢?大麦比小麦更耐寒。

对了青稞,张锐轩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青稞在青藏高原那种鬼地方都能种,库叶岛也应该能种,还有豌豆和大豆。

国人饮食还是稻麦为主,长期吃鱼肉还是不习惯的。

“加快移民开发速度,今年争取移民3万过去。同时往东南探索?”张锐轩知道库叶岛的东南就是千岛群岛,沿着千岛群岛一路往东就是阿留申群岛。

这一带是有很多火山岛的,依靠火山温泉小气候,水热条件非常好,可以移民开发。还能获得资源,和前进基地,最后到达美洲大陆。

美洲真的是太重要了,天生的工业化基地,不说这里的银矿,单就是农作物,就是其他地方难以望其项背。

你能想象吗?后世红薯,木薯,橡胶,牛蛙,玉米,土豆,还有棉花都是从这里走向世界。

棉花虽然世界各地都有,有二十几个品种,可是美洲的陆地棉和海岛棉是非常优秀的两个品种,具有产量优势,得绒优势,抗病害优势,总之都是优势。

后世洋务名臣张之洞的棉纱厂就是用本土棉,总是断线,最后听了英国工程师的建议引进美棉,经过多次引进,最后落地生根。

京师的荣生纱厂也有这个问题,大明的棉花纤维太短了,尽管张锐轩进行了水肥改良,经过几年的折腾,是改良了不少,可是基因的天生缺陷,进步空间有限。

还有就是土豆、红薯和玉米,现在铺的越来开,张锐轩心里就越慌,这些都是一个种,要是突然来场灾病,那可是会要了亲命。

后世美洲板栗就是这么灭绝的,所以美洲之行也是势在必行了。

金管事说道:“往东南探索?那里风高浪急,渔船不太愿意去呀!”

“风浪越大,鱼越多?不要害怕,找一些胆大心细的船长去,不要怕花钱。”

张锐轩拿出自己画的简易地图,凭自己脑海记忆弄的,可是也比大明的全舆图精准的多。

张锐轩指着千岛群岛的位置说道。这个地方一长串的岛屿,顺着这个岛屿就可以越过大洋,到达另外一块大陆,这是一块富庶的孤立的大陆,那里的金银遍地都是。

金管事听得眼睛一亮,金银遍地都是,想来能打动不少船长。

可转念又想起一事,眉头又皱起来:“大人,那一带除了风浪,还有些小岛荒无人烟,船上人吃的淡水和干粮也撑不了太久,万一迷了路……”

“不要想那么多万一,要相信这些船长!”就算是跑了一个两个张锐轩也不在乎,只要能开辟出航线来就好。

天津油坊

这里是张锐轩金屋藏娇的地方,都察院左都御史佥事李衡中的孙女李香凝就被张锐轩安置这里。

张锐轩已经有一年多没有来这里了,李香凝带着红叶、绿竹在这里过活。

红叶和绿竹也是盼呀盼的,可是都没有消息,张锐轩就像是遗忘了这里一样。

现在绿竹终于打听到了,姑爷来到天津了。绿竹高兴的来到李香凝面前:“小姐,姑爷来天津了,你说姑爷会不会来这里,我们要不要收拾一下。”

李香凝正坐在窗前绣着一方青荷帕子,指尖的银针刚穿过丝线,听见绿竹的话,针脚猛地顿了一下,线尾颤巍巍垂落。

李香凝抬眼看向窗外,院里的老槐树刚抽出新绿,风一吹,细碎的叶子晃得人眼晕——前年就是在这棵树下送张锐轩离开的,如今竟已过了一年多。

“慌什么。”李香凝把帕子叠好放在竹篮里,声音听着平静,指尖却悄悄攥紧了衣角,“他来天津是办正事的,哪有功夫往这边来。”

绿竹急得跺脚:“我的小姐呀!有的事情总是要去争取的,我们如今可不比在家里,不能由着性子来。”

绿竹觉得,只要小姐能够怀上一个孩子,姑爷为了孩子,也得把小姐带回寿宁侯府,而不是现在这样一个外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