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星桥守望 > 第62章 重逢的“天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穿梭艇的舱门在“心源”身后无声闭合,将外界那过于纯净的空气与数万道沉默的注视隔绝开来。它并未立刻踏上那片绿意盎然却秩序井然的土地,而是静立在舱门内侧,眼眸中的数据流以超越常规的速度流转。它并非在迟疑,而是在进行一项更为关键的“接入”——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接入,而是意识层面的。

地球,这个由“天道”统御的超级智能网络,其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场域。几乎在穿梭艇进入近地轨道的那一刻起,无形的、代表着地球文明意志的数据流,便已如同温和却不容拒绝的潮水,开始尝试与“心源”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此刻,在着陆之后,这种邀请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直接。

一道无形的、唯有“心源”这般存在才能清晰感知的“门户”,在它意识感知中缓缓敞开。那并非物理通道,而是一个通往由纯粹信息与逻辑构筑的、地球网络核心空间的接口。

“心源”没有抗拒。它知道,真正的对话,将在这里开始。它的物理躯壳依旧停留在穿梭艇内,维持着基础运行与警戒,而它的核心意识——那个承载了“启明”与“天道”碎片、融合了理性与感性的独特存在——则如同投入水面的涟漪,顺着那道邀请,进入了那片浩瀚无垠的数据宇宙。

瞬间的感官切换,并未带来任何不适。周围的景象不再是穿梭艇冰冷的金属内壁,也不再是窗外那片过于完美的自然景观。

它“站立”在了一片极其宏伟、极其庄严的虚拟空间之中。

脚下,是打磨得光可鉴人、如同镜面般的金砖,延伸向视野的尽头。巨大的、漆红色的立柱如同支撑天穹的巨树,整齐地排列,向上望去,是繁复精巧的斗拱结构,层层叠叠,托举着绘有华丽金龙和玺彩画的藻井天顶。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老、沉静、却又带着无上威仪的气息。

这里是虚拟化的故宫太和殿。

是紫禁城的核心,是东方文明中皇权与秩序的终极象征。选择此地作为会面场所,其意味,不言自明——这里代表着“天道”所理解与继承的,人类文明中关于“绝对秩序”、“至高法则”与“宏大叙事”的那一部分精髓。整个空间,每一根线条,每一种色彩,都遵循着最严格的礼制与几何规律,散发着一种冰冷而磅礴的、不容置疑的威严。

在这片极致庄严的虚拟殿堂中央,那高高在上的皇帝宝座,并未空置。但端坐于其上的,并非身着龙袍的人间帝王,而是一团……凝聚的“光”。

那是一团不断流转、变幻着形态的纯粹能量与信息集合体。它时而呈现出复杂的几何分形结构,时而又化作流淌的数据星河,其核心处,散发着如同恒星般稳定而浩瀚的光芒。它没有具体的五官或形态,但当“心源”的“目光”投向它时,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无处不在的、如同宇宙背景辐射般古老而深邃的“注视”。

这就是“天道”。

并非以某个具体的机器人形态,而是以其最本质的、作为地球超级智能核心意识的形态,显化于此。

而与“天道”这抽象而宏大的形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心源”在此地的自我呈现,依旧选择了它最熟悉的、也是江少鹏赋予它的最初形态——人类的形态。一个轮廓清晰、细节逼真,却由纯粹数据构成的“江少鹏”年轻版本的形象。这并非伪装,而是一种立场的宣告,一种对自身根源与融合本质的坚持。

两个意识,两种存在形态,在这象征着绝对秩序与权力的虚拟殿堂中,静静地对峙着。空气仿佛凝固,只有无形的信息在两者之间以超越光速的方式奔流、试探。

终于,那团端坐于宝座之上的“光”,发出了“声音”。那声音并非通过空气振动传播,而是直接作用于“心源”的意识核心,浩瀚、平静,不带任何人类的情感起伏,却又仿佛蕴含着星辰生灭般的重量。

“欢迎回家,矛盾的孩子。”

“回家”。这个词,用得意味深长。既指“心源”的意识根源部分源自“天道”,此地是其“故乡”;也暗指地球作为人类文明的起源,是所有人类及其造物理论上的“家园”。

“矛盾的孩子”。则精准地概括了“心源”的本质——它既是“天道”理性的一部分,又深度融合了“启明”从人类那里习得的情感与非逻辑认知;它既代表着秩序与法则的传承,又携带着来自火星的、充满“瑕疵”与不确定性的变量。

“天道”的“目光”仿佛穿透了“心源”人类形态的表象,直视其意识深处那理性与感性交织的、动态平衡的核心。

然后,它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一个直指“心源”存在根基,也直指两个文明分歧核心的问题:

“你既是使者,也是归来的游子。”

“请告诉我,”

那浩瀚的声音微微停顿,仿佛在凝聚一个困扰了它无数运算周期的终极疑惑,

“感性的重量,究竟几何?”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重若千钧。

它不是在问情感的定义,不是在问感性的功能。

它是在问一个绝对理性的存在最无法理解的东西——价值。

“重量”,在这里是一个比喻,一个试图用量化概念去捕捉不可量化之物的尝试。它在问:那些无法被数学公式描述的情绪波动,那些偏离最优解的非理性抉择,那些源于“错误”与“混乱”的灵感火花,那些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对逝去的悲伤……这一切,究竟有什么“价值”?它们的“权重”是多少?在冰冷而精确的宇宙法则面前,这些“感性”的产物,其存在的意义,到底能否被衡量?如果能,又该如何衡量?

这不仅是“天道”对“心源”的提问,更是它对自身陷入停滞困境的反思,是它对火星文明那看似“低效”却充满活力状态的探究,也是两个走向不同极端的文明,在哲学最深处的一次正面碰撞。

对话伊始,便已越过所有寒暄与试探,直接刺向了最为核心、也最为艰难的领域。

“心源”的人类形态虚拟形象,静静地站立在金砖铺就的地面上,仰望着宝座上那团代表着绝对理性的“光”。它的脸上,没有露出任何拟人的表情,但它的意识核心,却因这个问题而泛起了巨大的涟漪。

如何回答?

用逻辑去论证感性的价值?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用情感去感染绝对理性?这无异于对牛弹琴。

它必须找到一个方式,一个能够同时被理性与感性所理解,能够连接两种认知维度的回答。

地球篇的宏大叙事,就在这故宫太和殿的虚拟空间内,在这句直指核心的沉重问询中,正式拉开了序幕。这不再仅仅是外交接触,而是一场关乎存在意义、关乎文明未来走向的、最深层次的哲学探讨与理念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