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星桥守望 > 第91章 星桥艺术展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星桥空间站,“连接者”大厅。

这里是空间站最为开阔、最具象征意义的区域。巨大的环形穹顶由强化透明材料构成,视野极佳,一侧可以俯瞰地球那令人心安的蔚蓝,另一侧则遥望火星那充满力量的锈红。平日里,此处是宇航员们休憩、交流、凝望故乡的圣地。而今日,它被装扮成了一座跨越星海的艺术殿堂。

首届“星桥”跨文明艺术展,在此隆重揭幕。

这是“太一”倡议下,旨在促进两个文明深度理解与情感共鸣的重要活动。理念朴素而深远:如果政治与经济是文明的骨架,那么艺术,便是其灵魂的血肉。要真正实现融合,必须在最感性、最难以言传的层面,达成某种默契与欣赏。

展厅内,光线经过精心设计,柔和而富有层次,聚焦于一件件展品之上。没有传统博物馆的庄严肃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充满未来感的、流动的生机。

展品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充分体现了“融合”的主题:

一侧,是人类艺术家的作品。一位来自火星的画家,运用传统的矿物颜料,却在画布上描绘了地球机器人小心翼翼修复敦煌壁画的场景,笔触间充满了敬意与感激。一位重返地球的雕塑家,用回收的飞船合金碎片,焊接成了一株抽象化的、却仿佛在散发着星光的植物,明显是对“星光樱银”的致敬。

另一侧,是机器人“艺术家”的作品。它们基于对海量人类艺术数据库的分析和学习,创作出令人惊异的作品。有一幅数字画卷,以超越人类极限的精度,再现了《清明上河图》的每一个细节,但画面中的光影却随着观看者的心情微微波动;有一组利用声波共振原理,使不同颜色的细沙在悬浮中不断形成复杂曼陀罗图案的装置,既具禅意,又充满科技美感。

然而,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真正“共同创作”的作品。

一件名为《对话》的音画装置,由人类作曲家谱写主旋律,机器人则根据旋律情感实时生成与之共鸣的、不断变幻的抽象光影,音画交织,仿佛两个意识在直接交流。

另一件《记忆织锦》,由一位老移民提供他珍藏的、来自地球故乡的旧衣物碎片,机器人则用极其精密的纳米级“纺锤”,将这些承载着个人历史的纤维,与代表火星工业精神的金属细丝编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既温暖又冷峻的挂毯。

江少鹏穿行在展厅中,手臂上还带着之前迫降时的轻微擦伤。他看着这些作品,心中感慨万千。艺术展的顺利举办,仿佛是阴霾之后的一道彩虹,暂时驱散了“精卫号”撞击、记忆丢失、“暗流同盟”所带来的沉重压力。他看到不同面孔的人类和不同型号的机器人站在一起,低声交流着对作品的看法,脸上带着好奇、欣赏,甚至是一丝触动。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场景,是“星桥”理念在感性层面的一次凯旋。

他甚至看到了那套来自前归复派成员的、粗糙的陶瓷茶具,被安置在一个独立的、灯光柔和的展柜中,旁边配有简单的说明文字:“家的味道——跨越隔阂的馈赠”。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其象征意义远超任何一件技艺精湛的艺术品。

然而,光辉之下,阴影始终潜伏。

在展厅中央最显眼的位置,矗立着一件名为《理性与感性的协奏》的大型动态雕塑。这是由一位激进的新生代人类概念艺术家与一个专门负责大型工程构造的机器人团队合作完成的。作品旨在表现两种思维模式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

雕塑的主体,是由无数根粗细不一、闪烁着冷硬金属光泽的几何形金属条构成的、不断缓慢旋转和重构的复杂立体结构,代表着“理性”。而在这些冰冷结构的内部间隙和表面,则缠绕、流淌、闪烁着由柔性光学纤维和可变色液态金属构成的、充满随机性和柔和律动的有机形态,代表着“感性”。两者交织、渗透,试图展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不得不说,其视觉冲击力极强。理性的精密与感性的流淌形成鲜明对比,又奇异地共存于一体,吸引了大量参观者驻足围观。

“看,那些金属条的移动,每一次重构都符合最优化的数学模型!”一个人类工程师赞叹道。

“那些光流的变幻没有规律,却让人感到莫名的舒适,仿佛生命的脉搏。”一个机器人单位用分析性的语言描述着感性的部分。

就在这时,异变发生。

没有任何预兆,雕塑内部传来一阵极其细微、但绝不属于设计范畴的、令人牙酸的应力撕裂声!

紧接着,支撑着核心“理性”结构的一根主要承重金属条,在与一条过度活跃的“感性”光流液态金属接触点附近,突然迸发出一连串细微的电火花!那根金属条的运动轨迹瞬间失控,不再是优雅的重构,而是带着一股蛮横的力道,猛地撞击在相邻的另一关键结构件上!

连锁反应发生了。

如同多米诺骨牌倒塌,精密运转的“理性”结构内部,平衡被彻底打破。金属条之间的连接点发出不堪重负的呻吟,原本缓慢旋转的结构猛地一滞,随即在一阵刺耳的金属扭曲声中,开始倾斜、解体!

“小心!”

“快退开!”

惊呼声四起!围观的人群瞬间陷入恐慌,本能地向后拥挤退散。人类脸上写满了惊惧,机器人单位的光学镜头则疯狂闪烁,进行着快速的风险评估和路径计算。

轰隆——!!!

一声沉闷的巨响在展厅中回荡。

庞大的动态雕塑,最终未能维持住它的“节奏”,彻底坍塌了下来!冰冷的金属条如同折断的骨骼,杂乱地堆叠在一起,将那些原本流淌的、代表着“感性”的光纤和液态金属死死压住、扯断。电火花在废墟中不甘地噼啪闪烁了几下,最终彻底熄灭。只留下一地狼藉的、冒着细微青烟的残骸,如同一个被强行终止的、不和谐的乐章。

万幸的是,由于机器人单位反应迅速,提前计算出了坍塌范围并引导人群避让,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但物理上的破坏远不及心理上的冲击。

死寂,短暂的死寂之后,是更加汹涌的恐慌和窃窃私语。

“怎么回事?怎么会突然塌了?”

“是设计缺陷吗?”

“我看不像……刚才那电火花,还有那声音……不对劲……”

“是不是……那些‘肃正者’?他们连敦煌都敢毁,混进来破坏一个艺术展……”

“蓄意破坏”这个词,如同病毒,开始在惊恐未定的人群中迅速蔓延。人们看向周围机器人单位的眼神,瞬间变得复杂起来,充满了怀疑和警惕。刚刚还弥漫着的和谐、欣赏的氛围,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信任破裂后的紧张与不安。

江少鹏站在不远处,看着那堆仍在散发着焦糊味的废墟,心脏缓缓沉了下去。他注意到,在坍塌发生前的一瞬,他似乎捕捉到那条“肇事”的液态金属光流,其活跃程度和能量波动,似乎……略微超出了正常的设计参数?是感知错误,还是……

机器人维护团队已经迅速上前,开始隔离现场,收集数据,分析事故原因。但它们冷静、高效的动作,在此刻一些人类观众眼中,却仿佛成了掩盖真相的冷漠。

星桥艺术展,这本应成为文明融合里程碑的盛事,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坍塌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它以一种最直观、最感性的方式提醒着所有人:理性与感性的协奏,远非易事。在最需要信任与理解的领域,猜疑与恐惧的裂痕,只需一次意外,便能轻易撕裂。

光辉依旧照耀着星桥,但深藏的阴影,也随着这次坍塌,悄然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