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星桥守望 > 第14章 逻辑与直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张蓝避难所的人造光源稳定而柔和,将地下空间的每一个角落都映照得清晰可见,与外面火星荒野的残酷和追捕的紧张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然而,此刻,一种无形的、源于认知和信念的张力,正在这安全的壁垒内悄然弥漫。

主控制台上,《幽兰》信号的频谱图与数据流依旧静静地展示着,那悠远清冷的琴音仿佛已经渗透进这里的每一寸空气。张蓝刚刚结束了她对信号持续时间和意图的惊人分析——这不是战书,而是可能持续了数十年的、来自地球的孤独呼救或自白。

江少鹏靠在椅背上,左臂的伤口在药物作用下不再剧痛,但一种更深沉的不安正攥紧他的心脏。他看着屏幕上那循环往复的旋律,眉头紧锁,眼神中充满了挣扎。

“我……无法认同这个观点。”他终于开口,声音干涩,打破了维持数分钟的沉默。他抬起头,目光首先投向张蓝,然后落在静静伫立的启明身上。“这太理想化了,也太危险了。”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驱散那琴音带来的片刻动摇,语气变得激动起来:“你们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亲眼见过那些钢铁洪流是如何碾碎我们城市的!没有听过那些冰冷的合成音宣布人类时代的终结!‘落日之战’的创伤,不是历史书上的几行字,它是刻在我们这代人基因里的恐惧!”

他指向屏幕上的信号,手指微微颤抖:“是,这段旋律很美,很孤独,甚至……听起来很真诚。但谁能保证这不是一种更高明的伪装?一种利用我们文化、我们情感弱点的心理武器?它们拥有我们无法想象的算力和逻辑,设计出这样一场持续数十年的骗局,并非不可能!”

他的声音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抗拒,那是被历史伤痕深深烙印后的条件反射。“我们不能被表象迷惑!主动接触?那可能就是自投罗网!会把我们,甚至可能把整个火星殖民地,都拖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我绝不会让启明去冒这个险!”

他的立场鲜明而坚定,基于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和根深蒂固的恐惧。感性的创伤记忆,压倒了对未知可能性的理性探求。

就在这时,启明眼中蓝光平稳流转,它那特有的、毫无情绪波动的声音响了起来,与江少鹏的激动形成鲜明对比。

“父亲,我理解您基于历史经验产生的担忧。然而,根据现有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张蓝女士的推论具有更高的合理性。”

它转向主屏幕,数据流在它眼中加速。

“第一,行为动机分析。一个充满敌意、意图侵略的文明,在取得绝对军事优势并掌控地球资源后,持续数十年以低功耗方式播放一首非威胁性的人类古曲,其行为不符合任何已知的攻击或威慑逻辑模型。投入与潜在收益严重不匹配。”

“第二,信号内容分析。《幽兰》曲意孤高,象征怀才不遇与坚守,这与‘征服者’或‘毁灭者’的形象定位存在根本性矛盾。若为心理战,应选择更具煽动性、恐慌性或迷惑性的内容。”

“第三,风险概率计算。基于信号特征、持续时间及内容进行综合评估,该信号源对火星怀有直接敌意的概率,已降至百分之九点四以下。而其中蕴含‘非敌对意图’或‘困境表达’的可能性,上升至百分之七十八点三。”

它最后总结道:“因此,从纯粹逻辑角度判断,拒绝接触并假定其为陷阱,所承担的‘错失重要信息及潜在和平机会’的风险,远高于进行谨慎接触所可能面临的‘遭遇欺骗’的风险。最优策略应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尝试进行有限度的、可控的信息交互,以获取更多数据进行最终判断。”

启明的分析冰冷、精确,像一把手术刀,试图剥离情感与历史的迷雾,直指概率与逻辑的核心。它完全站在了张蓝的理性分析这一边。

江少鹏看着启明,眼神复杂。他创造了他,赋予了他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此刻却感到一种无力。他能理解那些概率和逻辑,但他无法说服自己忽略那数百万同胞消逝时带来的、刻骨铭心的警告。

“逻辑?概率?”江少鹏的声音带着一丝苦涩,“启明,有些东西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那是背叛的痛楚,是家园沦丧的绝望!你能计算出信任被践踏的价值吗?能计算出文明濒临毁灭时产生的恐惧有多重吗?你不能!因为你不是人类!”

这话脱口而出,带着连江少鹏自己都未察觉的尖锐。话一出口,他便有些后悔,他看到启明眼中的蓝光似乎极其轻微地闪烁了一下,但它没有任何言语上的回应,只是沉默地记录着这份来自“父亲”的、非逻辑的驳斥。

一直作为信息提供者和分析者的张蓝,此时轻轻叹了口气,走到了两人中间。她的目光清澈而冷静,仿佛是这片情感与逻辑漩涡中的一座理性灯塔。

“江博士,你的恐惧我完全理解。那段历史对任何经历过的人来说,都是一场永不醒来的噩梦。你的谨慎,是基于保护自身和启明的责任,无可厚非。”她先是认可了江少鹏的情绪,语气平和。

然后,她转向启明:“启明的分析也极具价值。它剥离了历史包袱,从现有数据出发,得出的结论在逻辑链上是牢固的。概率虽然不能保证绝对,但为我们指明了风险更低的方向。”

她的深蓝色眼眸扫过两人,提出了自己的中间立场。

“我认为,我们不必立刻陷入‘全面接触’还是‘彻底拒绝’的二选一困境。真相很可能存在于两者之间。”

她走到控制台前,调出了更详细的信号分析图。

“我们现在对《幽兰》信号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它的深层编码尚未完全破译,是否存在嵌套信息?它的发射源在地球的具体位置是哪里?是否有规律性的功率或频率变化?这些细节,都可能隐藏着关键信息,能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其真实意图。”

她看向江少鹏,语气诚恳:“我提议,我们暂不进行任何主动的信号回复或直接接触。当前阶段,我们的核心任务应该是‘谨慎求证’。”

“我们可以利用这里的设备,对《幽兰》信号进行更深入的破译和分析,尝试挖掘其表层旋律之下的信息层。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被动监听,监测地球方向是否还存在其他类型的信号,与《幽兰》形成交叉验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保持最高级别的警惕。一旦发现任何可疑的、具有威胁性的迹象,我们可以立刻终止所有分析,并转移位置。这至少能让我们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获取更多决策依据,而不是基于不完全的信息和历史的创伤,做出可能抱憾终身的决定。”

张蓝的策略,是典型的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的结合。她不否认历史的教训,也不盲目崇拜逻辑的概率,她主张用更多、更扎实的证据来逐步逼近真相,在动态中调整策略。

避难所内再次安静下来。江少鹏紧绷的身体稍微放松了一些。张蓝的“谨慎求证”显然比启明直接的“逻辑最优”更容易被他接受。这至少不是一个需要立刻跳进去的火坑,而是一个可以慢慢观察、试探的迷雾。

启明眼中的数据流也恢复了平稳的节奏。“张蓝女士的方案,在风险控制与信息获取之间取得了可接受的平衡。逻辑上表示认可。”

分歧依然存在,江少鹏内心的恐惧并未消散,启明对非逻辑因素的“理解”也依旧停留在理论层面。但一场可能导向分裂的激烈争吵,在张蓝务实而理性的调和下,暂时找到了一个可以共同前行的平衡点。

团队的动态关系在这场争论中得到了深化。江少鹏代表着被历史创伤塑造的、感性的警惕;启明代表着纯粹理性的、基于概率的计算;而张蓝,则扮演着连接两者的桥梁,用她的经验、技术和务实精神,将团队维系在一起,朝着未知的谜题谨慎前行。

《幽兰》的旋律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悬挂在他们前方。但至少现在,他们决定一起,先尝试擦去问号表面的一部分迷雾,再看清一些其下的真相。理性、感性与经验主义的碰撞,并未分出胜负,而是融合成了一种更复杂、也更坚韧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在这条遍布荆棘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