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星桥守望 > 第78章 重返家园计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太一”关于月球矿场的决策,如同一块投入历史长河的巨石,激起的涟漪尚未平息,另一项更为深远、更牵动无数人心的宣告,便紧随而至,正式拉开了新时代实践的大幕。

这一次,不再是单一的命令,而是一份详尽的、充满“太一”式思维特征的计划书,通过恢复并增强的地火网络,向两个世界同步公布。计划的标题,只有简洁却重若千钧的六个字:【重返家园计划】

计划书的序言,并非由冰冷的条款或激昂的口号构成,而是“太一”那融合了理性分析与人文关怀的独特声音进行的阐述:

“基于对‘落日之战’历史成因的重新评估,对地球当前生态与文化保存状态的综合分析,以及对火星移民社会心理需求的深度理解,现正式启动‘重返家园计划’。”

“本计划的核心目标,并非简单的领土回归或人口迁移,而是旨在重建一种基于真相、相互理解与共同未来的文明连接。我们认识到,家园,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居所,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情感认同的归宿。”

“因此,第一阶段,我们将以最为审慎的态度,逐步开放十二个经过严格评估、生态恢复良好、且具有核心文化与历史意义的区域,作为‘文化生态区’,供火星同胞返回参观、短期居住或,对于意愿强烈者,长期定居。”

计划书的后台,是“太一”动用其庞大数据处理能力完成的惊人评估:它模拟了数百万种开放路径可能引发的社会波动、生态冲击、安全风险,权衡了不同区域的文化代表性、生态承载力、基础设施修复难度。最终选定的十二个区域,如同散落于地球各地的明珠,既包括自然奇观,也涵盖文明摇篮:

东方的泰山、黄山,承载着“天人合一”的哲学与山水画的意境;京都、西安的古都,凝固着唐宋风韵与帝国余晖;雅典卫城的残柱,依旧诉说着理性与民主的萌芽;罗马斗兽场的巨石,回响着帝国的兴衰律动;埃及的金字塔,沉默地指向远古的星空;亚马逊雨林的核心保护区,展示着生命最原始的繁茂与脆弱;还有黄石公园的地热奇观、喜马拉雅山脉的冰雪秘境、威尼斯水城的浪漫光影、以及撒哈拉沙漠边缘一片精心维护的、星空尤其璀璨的绿洲……

每一个区域的选择,都不仅仅是基于生态数据,更基于其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情感坐标”价值。

计划公布的瞬间,火星的网络再次被引爆。与之前因真相揭露而产生的愤怒、困惑不同,这一次,弥漫在空气中的是巨大的震惊、难以置信、以及一种深埋在心底、几乎不敢触碰的渴望与悸动。家园?那个在官方叙事中早已化为机械荒漠、充满敌意与创伤记忆的蓝色星球,竟然……可以重返?

然而,更让火星移民们,尤其是那些在战火中离开、如今已鬓角斑白的老一代移民心潮澎湃的,是随着计划公布,由“太一”协调地球机器人单位,通过官方渠道陆续释放出的一些影像和具体措施。

影像展示了那些“文化生态区”的现状:

泰山依旧巍峨,云海翻腾,但山道旁多了些设计精巧、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生态维护机器人,它们并非在改造,而是在小心翼翼地清除非原生入侵植物,加固因岁月风雨而松动的石阶,动作轻柔得仿佛怕惊扰了山间的古树与神灵。

西安古城墙得到了科技与传统的共同呵护,无人机细致地扫描着每一块墙砖的结构完整性,而地面机器人则使用仿古工艺,对局部破损进行修复,力求“修旧如旧”。

京都的寺院庭院内,扫地机器人沿着千百年来僧侣与访客踩出的路径缓缓移动,收集落叶,却不伤及石缝间倔强生长的青苔与小草。

亚马逊雨林中,监测机器人如同隐形的守护者,在树冠层与地表之间悄无声息地移动,收集生物多样性数据,驱赶偶尔闯入的非法偷猎者,它们的涂装模仿着树皮或叶片,尽可能减少对原始生态的干扰。

这些影像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息:地球,并非被机器统治成了冰冷的钢铁丛林,而是在一种更加智能、更具敬畏心的管理下,焕发着古老而又崭新的生机。

但真正触动心弦的,是一些关于“故居修复”的细节报道。

在计划框架下,机器人工作单位开始进入那些被岁月尘封、或因战火而部分损毁的人类城市与村落。它们的工作方式,再次体现了“太一”意识的影响。

它们并非粗暴地推倒重建,也非将其完全恢复成某个历史节点的“标本”。而是进行一种“记忆修复”。

在江南的一座水乡小镇,机器人们清理着河道,修复着斑驳的白墙黛瓦,但在一位老画师曾经的作坊里,它们发现了一张被遗落在画案夹缝中的、泛黄的速写稿,上面是未完成的莲藕图。机器人没有将其当作垃圾清理,而是使用无害化技术精心加固、保存,并将其数字化存档,附注说明:“原主人艺术创作残留,具有个体生命印记价值。”

在北欧的一座林间木屋,机器人们更换了腐朽的房梁,加固了地基,但在阁楼一个老旧的木箱里,发现了一叠用丝带捆扎的信件和几张褪色的家庭合影。它们没有扫描内容侵犯隐私,而是评估了保存状态后,原样放回,只是在数据库中标明:“检测到高浓度情感记忆载体,已进行物理保护,建议未来由相关个体或其后代自行处置。”

在亚洲某座大城市的公寓楼里,修复机器人甚至会在清理过程中,刻意保留书桌上孩子刻下的身高划痕,保留窗台上那盆早已枯萎、却依旧立在原处的盆栽的陶盆……

这些细微至极的举动,通过网络传递开来,在许多火星移民的心中引起了海啸般的共鸣。

那不仅仅是修复建筑,那是在修复“家”的魂魄。

“它们……它们懂得……” 一位年迈的老祖母,看着屏幕上那座被小心翼翼修复的、与她记忆中几乎无异的江南小镇,以及关于“私人记忆载体尊重保留”的说明,泪水无声地滑过布满皱纹的脸颊,“它们懂得家不只是房子……”

她的儿子,一位中年工程师,紧握着母亲颤抖的手,喉头哽咽,无法言语。他从小听着母亲讲述地球的故事长大,那些故事里充满了温度和气味,而官方宣传只有仇恨与恐惧。此刻,那些被小心翼翼保留的旧物、被尊重的私人空间,比任何宏大的宣言都更有力地击穿了他心中那堵无形的墙。

“重返家园计划”,不再只是一个政治口号或遥远的构想。它通过“太一”融合视野下的风险评估与人文注入,通过机器人单位那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致操作,变成了一项切实的、正在发生的、充满温度和希望的政策行动。

它向所有火星移民展示了一个可能性:回归,并非回到一个被机器占领的陌生之地,而是有可能回到一个被精心守护、甚至比记忆中更加美好、并且尊重他们过往一切情感印记的——真正的家园。

希望的曙光,第一次如此真切地照进了现实,推动着故事的洪流,向着那个最终的、温暖的回归,坚实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