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商朝开局,建立千年世家 > 第22章 四时,二十四节气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枕虽然不懂商朝的占卜,可他在吹牛一道上还是颇有建树的。

面对大贞柏衍这极为专业,直指核心的考问,李枕神色未显露丝毫慌乱。

他目光清正,坦然迎向柏衍深邃的视线,并未直接回答如何解读龟甲裂纹,而是从容不迫地微微一揖,声音平稳:

“大贞垂询,李枕谨答。”

“占卜之道,源远流长,犹如百川分流,各有其径。”

“大贞所精通的龟卜蓍筮(shishi),乃是沟通天地鬼神之正统大道,由历代贞人先贤传承发扬,精深微妙,枕虽心向往之,却未曾深研此道。”

此言一出,在场众人,包括国君偃林在内,眼中都闪过一丝讶异。

既然未曾深研龟卜,又何来精通占卜之说?

偃疆听到这话,忍不住冷哼了一声,望向李枕的目光也开始变得冰冷了下来。

李枕气度沉凝,继续言道,其风采宛如山间青松,不因外界质疑而动摇:

“枕所学所习,乃占卜别支,可称之为‘观象’一脉。”

“此道不重龟甲蓍(shi)草之兆,而重于观察天地自然之象,推演世事变化之机。”

“譬如......”

他目光扫过众人,语气笃定:“云气变幻,可窥晴雨。”

“若天边现钩卷云,层层叠叠如鱼鳞,则风雨不久将至。”

“若晨起雾锁山腰,日渐高而雾不散,则午后多半有雨,此乃天象之占。”

“再观地脉,亦可预知吉凶。”

“山中走兽若无故惊惶奔突,蛇鼠大规模迁巢,井水骤然浑浊翻涌,或地底传来闷雷异响,此或是地动之先兆,此乃地象之占。”

“天象、地象、乃至飞鸟投宿方位,走兽异常鸣叫,某些草木反常枯荣……天地万物,皆有其运行之理,亦会显现其征兆。”

“我所学者,便是解读这些自然之‘象’,从中推断气候变迁、年成丰歉、乃至大规模事变的可能。”

“此法或许不如龟卜蓍筮(shishi)那般直接通达神明,然于国计民生、行军布阵,亦有其参详之用。”

李枕娓娓道来,这又是天象,又是地象的,听着好像挺高大上的。

其实不过就是后世小学生,乃至幼儿园的课本上都有的那种后世才系统总结的自然规律。

什么蚂蚁搬家和燕子低飞,就意味着要下雨了。

后世给小学生当成趣味故事来学的自然现象,被他用这半文半白的话稍作修饰了一下,立马就变得高大上了起来。

李枕神色坦然,气度从容,丝毫没有胡诌的心虚,反而像在阐述一门确实存在的古老学问。

其风范气度,竟让在场众人一时忘了追究他是否真的‘精通’传统卜筮,反而被这新颖的‘观象’之说所吸引。

柏衍那深邃的眼眸中首次出现了明显的波动。

史官杜谦更是下意识地向前倾了倾身子,似乎想将李枕所言赶紧记下。

师氏偃疆粗重的眉头挑起,显然对这可用于军旅的‘观象’之术产生了兴趣。

国君偃林则目光灼灼,看着李枕,仿佛发现了一块未经雕琢却内蕴华光的璞玉。

大贞柏衍深邃的眼眸中精光闪烁,先前那纯粹的考较之意已然淡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平等交流的意味。

他抚着长须,沉吟片刻,缓缓开口:

“先生所言‘观象’之道,体察入微,另辟蹊径,于国于民,确有实益,老夫受教了。”

柏衍先肯定了李枕的见解,随即话锋一转,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已是将李枕视为可论道之人:

“然天地运行,自有其常律。”

“我辈观天授时,依循古制,历来只重‘春’、‘秋’二季。”

“春者,万物生发,播种祈谷。”

“秋者,百谷成熟,收获献祭。”

“依天象定二分,以指导农时祭祀。”

“敢问先生,于这时节划分之上,可有更深见解?”

此问关乎农耕国之根本,历法农时,甚至触及了对宇宙规律的理解,比单纯的占卜解读更为宏大。

这个时代,一年只是被划分成两个季节。

春季?:播种、祭祀祈求丰收

秋季?:收获、献祭酬谢神灵

节气体系在这个时代,还只是一个雏形,也就是通过圭表测影?观测的二分二至。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李枕。

李枕神色不变,依旧是那副从容不迫,胸有丘壑的模样。

他微微颔首:“柏大贞所言之‘春秋’二分,乃古贤智慧之结晶,自是精准。”

“然天地造化,阴阳消长,其变化岂止于春秋二象?”

李枕略作停顿,仿佛在整理思绪,随即目光清亮,言辞清晰地说道:

“依枕浅见,一年光阴流转,实则可分为四个明显阶段,可称之为‘四季’。”

“四季者,春、夏、秋、冬。”

“春,如大贞所言,万物复苏,播种之时。”

“夏,则阳气鼎盛,万物疯长,繁茂至极。”

“秋,阳气渐收,阴气始生,乃收获沉淀之季。”

“而冬,则阳气潜藏,阴气盛行,万物闭藏,休养生息。”

此‘四季’之说一出,瞬间让在场所有人动容。

在这个普遍只重视春种秋收,以春秋代指年岁,对自然变化仅有相对模糊认知的时代。

如此清晰,明确地将一年划分为四个特征迥异的阶段。

并赋予其“春、夏、秋、冬”的专名,阐述其阴阳气运与万物生息的关联,简直是闻所未闻的理念冲击。

然而,李枕并未停下,他继续语出惊人:“然,四季轮转,其变化并非一蹴而就。”

“其间更有细微转折之机,关乎农时民生,至关重要。”

“枕不才,于山野观察多年,略有所得,试将其细分为二十四个特定节点,我称之为‘节气’。”

“如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直至小寒、大寒。”

他流畅地报出几个关键节气的名称:“每一个节气,皆对应特定天象、气候、物候之变。”

“譬如惊蛰前后,春雷始鸣,蛰虫惊而出走。”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

“若能准确把握此二十四节气,何时播种,何时耕耘,何时收获,何时储藏,皆有更精准之法可依,远非粗略春秋二分可比。”

“于农事指导,乃至百姓起居,皆大有裨益。”

李枕这番话,将后世成熟的二十四节气知识,以一种“多年观察所得”的探索性结论抛出。

其系统性,精准性和实用性,对于这个主要依靠观测二分二至来大致把握农时的时代而言,无疑是石破天惊。

柏衍已经彻底呆滞,苍老的脸上满是震惊与思索,喃喃道:“四时……二十四节气……细分至此……竟能如此……”

他仿佛看到了一幅前所未有的,精细无比的时空图谱在眼前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