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商朝开局,建立千年世家 > 第139章 李邑尹少年英才,当知‘唇亡齿寒\’之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9章 李邑尹少年英才,当知‘唇亡齿寒\’之理

待两人落座,偃林笑着说道:“好了好了,二位皆是当世俊彦,就不必如此客套了。”

他转头看向甘盘庚:“甘公,李邑尹乃是林之心腹,智略深远,林常与之商议大事。”

“如今他已在此,您不妨将先前所议之事,再详细分说一番,也好听听他的见解。”

甘盘庚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最后落在李枕身上。

他轻捋长须,缓缓开口:“君上、诸公,外臣今日冒昧登门,非为一己之私,实乃为殷商存续、为六国安危而来。”

甘盘庚先向偃林欠身,再转向微子启,语气添了几分敬重:

“微子乃殷商宗室,想必比老夫更清楚,武王克商虽占天时,却失人心。”

“周人以小邦临大邑,惧我殷商遗民不服,便设三监分治殷地,又将公等宗室迁离故土,名为分封,实为软禁。”

“如今武王新丧,成王年幼,周公旦独揽朝政,诛兄放弟,专权跋扈,早已背离‘克己复礼’之言。”

话锋一转,甘盘庚目光望向偃林:“君上可知,周人在洛邑营建东都,名为镇抚东方,实则剑指淮泗!”

“六国居淮夷腹地,北接徐夷,南邻群舒,控江淮咽喉,乃周人东扩之必争之地。”

“依外臣所见,周公旦若扫清王室内部异己,下一步必是整肃东方方国。”

“届时六国要么俯首称臣,任其抽税征役、削夺疆土,要么奋起反抗,方能自保图存。”

“外臣此来,奉王子庚之命,为的是联合同心,共抗周室。”

“周公旦,名为摄政,实则僭越主上。”

“成王年幼,周公大权独揽,排斥宗亲,此乃周室内部第一大患!”

“管叔、蔡叔,乃至武王之弟霍叔,皆为先王血胤,正统贵胄,如今却被排挤至边陲监视我大商遗民。”

“名为‘三监’,实同流放,他们心中积怨,岂是旦夕可平。”

“再看我大商。”

“王子庚乃商王嫡血,天下公认的大商正统,如今蛰伏朝歌,忍辱负重,正为今日!”

“更有管叔、蔡叔、霍叔‘三监’之军,与我等同仇敌忾。”

“东有徐、奄、薄姑等旧邦,无不堪周人之苛政,厉兵秣马,只待王师一呼,便可挥戈西向!”

“此乃人和之利,反周联军,已成燎原之势。”

“六国,乃上古皋陶之后,堂堂正正之古国,岂能久居周人之下,偏安这江淮一隅?”

“昔日商汤伐桀,天下景从,方有六百年基业。”

“今日之势,何其相似!”

“若我联军一举功成,则周室倾覆,天下重归共主。”

“届时,六国便不再是什么‘方国’,而是匡扶社稷、再造山河的擎天巨柱!”

“江淮之地,尽可纳入版图,爵位上公,永镇东南,此乃不世之功业!”

他看向李枕:“李邑尹少年英才,当知‘唇亡齿寒’之理。”

“淮泗诸国,如六、如英、如蓼,乃上古圣贤皋陶之后,偃姓一脉,血脉高贵,传承远比周人悠久。”

“可在周人眼中,我等不过是‘要服’、‘荒服’之臣,是需其‘王化’的方蛮!”

“今日要贡丝,明日要献铜,动辄以王师东征相威胁。”

“那周公旦,连其亲兄弟管叔、蔡叔尚且不能相容,猜忌排挤,更何况我等‘非我族类’?”

“若我等兵败,必以‘蛮夷’之名征伐六国,届时君上纵有贤才,亦难敌周师。”

“若与殷商结盟,一则有正统之名,二则有诸部呼应,三则可借乱扩充疆土,此乃千载难逢之机。”

甘盘庚又转向偃林深施一礼:“君上,周室暴政,天下怨望,殷商复兴,民心所向。”

“老夫今日所言,句句发自肺腑,无半分虚言。”

“三监已整兵待发,朝歌精锐即日可渡黄河。”

“望君上早做决断,与我等共扶殷商,共抗周贼,保全六国基业,造福子孙万代!”

甘盘庚一番慷慨陈词,如巨石投入深潭,在殿中激起层层波澜。

他描绘的图景,既有迫在眉睫的危机,又有看似触手可及的宏大前景。

更夹杂着对周室内部矛盾的剖析与对六国自身地位的煽动,极具蛊惑力。

殿内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沉寂。

师氏偃疆眉头紧锁,虎目之中精光闪烁,显然是被甘盘庚话语中“扩充疆土”、“永镇东南”的远景所触动,呼吸都略显粗重了几分。

他常年执掌军事,对力量对比和地缘格局最为敏感,此刻内心急速权衡着风险与收益。

宰臣孟涂则面色凝重,手指无意识地在膝上轻敲。

他总领国内政务,更清楚六国的家底,以及一旦卷入这等规模的反叛,所需承受的粮草、徭役乃至战败后的毁灭性后果。

微子启依旧垂眸静坐,仿佛老僧入定,但紧绷的嘴角和微微蜷缩的手指,却泄露了他内心的不平静。

甘盘庚口中“殷商复兴”的旗帜,让他无法完全置身事外,却又深知其中巨大的风险。

偃林脸上惯常的温和笑容已然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极其严肃的沉思。

他目光低垂,凝视着面前案几上的纹路,手指轻轻摩挲着玉圭。

作为一国之君,他的每一个决定都关乎国运。

甘盘庚抛出的,是一个足以让六国崛起,也可能让其万劫不复的赌局。

他需要时间消化,更需要听取最信任臣子的意见。

一时间,所有人的目光,或明或暗,都再次聚焦到了刚刚抵达、尚未发表任何看法的李枕身上。

他之前的种种表现,已让六国众人认可其智略。

在此关乎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他的见解,或许将极大地影响偃林的最终决断。

殿内的空气,因这沉默而显得格外凝重。

李枕感受到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自己身上。

他并未立即开口,而是先从容地整理了一下衣袖,仿佛在整理纷繁的思绪。

李枕缓缓抬起头,目光平和地迎向国君偃林:“君上,甘公之言,如黄钟大吕,发人深省。”

“其情可感,其志可佩。”

“枕,亦为殷商遗臣之忠义,心潮澎湃。”

“甘公殚精竭虑,跋涉千里为六国谋划,此心可敬。”

“殷商遗泽犹在,三监势大,若真如甘公所言相互呼应,确是一股惊涛骇浪。”

他先肯定了甘盘庚的立场,给予对方足够的尊重,消除对立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