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 > 第68章 细作宁死不招?别急,程咬金带人证已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8章 细作宁死不招?别急,程咬金带人证已到!

长安县衙,夜已深沉,公堂之上却灯火通明。

包拯端坐明镜高悬匾额之下,面沉如水。展昭押着蒙挚与飞流跪在堂下,王朝、马汉分别两旁,杀气腾腾。

“堂下何人?受谁指使?从实招来!”包拯声如洪钟,在寂静的夜空中回荡。

蒙挚冷哼一声,扭过头去。飞流更是紧闭双唇,眼神倔强。

任凭包拯如何讯问,二人始终一言不发。

包拯目光如炬,仔细审视着二人随身物品。

他拿起蒙挚的佩刀,只见刀柄处刻着细微的吴越纹饰;又命人取来飞流使用的短剑,剑身的锻造工艺分明是江东特色。

“口音虽经刻意掩饰,仍带建康官话尾音;兵刃制式,皆出江东。”包拯缓缓道,“你二人,是孙权派来的?”

蒙挚脸色微变,仍强自镇定:“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包拯正待用刑,忽听衙外一阵喧哗。只见程咬金大大咧咧地闯了进来,身后还押着两个被捆得结结实实的汉子。

“包黑子!俺老程给你送大礼来了!”程咬金嗓门洪亮,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落下。

原来今夜程咬金奉命带兵搜山,他却偷懒找了个山坡睡觉。恰巧王庆派来接应蒙挚二人的陈赟、李懹就在坡下密谈。

“咱们大王真是糊涂,好好在山里逍遥快活不好吗?非要听那个什么梅长苏的招安!”陈赟抱怨道。

李懹叹气:“谁说不是?还要咱们来长安接应,这不是往虎口里送吗?”

“诸葛亮何等人物?我从小就听长辈说他神机妙算。”陈赟压低声音,“不瞒你说,我爹陈二牛当年在隆中,还教过诸葛亮种地呢!”

李懹嗤笑:“吹牛吧你!怎么不说诸葛亮抱过你?”

二人越说越起劲,竟把梅长苏的计划、东吴的图谋说了个清清楚楚。殊不知,这些话全被坡上的程咬金听在耳中。

程咬金听得火起,直接从坡上跳下,大喝道:“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钱!”

陈赟先是一愣,随即大怒:“哪来的毛贼,敢劫你爷爷的道?”

话未说完,程咬金已一斧劈来。

李懹急忙举剑相迎,却被震得虎口发麻。陈赟抽刀来助,不过三五回合,就被程咬金用斧背拍翻在地。

程咬金出手迅疾,几下就把二人捆了个结实,其麾下士兵闻声赶来,正好将四散而逃的山贼尽数擒拿。

“包大人,这是俺抓到的两个细作!”程咬金得意洋洋,“他们在山下密谋,都被俺听见了!”

包拯心中大喜,面上却不露声色:“程将军立下大功,且在一旁稍候。”

他转向陈赟、李懹,猛地一拍惊堂木:“你二人可知罪?”

陈赟还在嘴硬:“我等只是过路客商,何罪之有?”

包拯冷笑一声,并不与他争辩客商为何携带兵刃、深夜于荒山密谈。

只是缓缓道:“尔等方才在山坡之下,提及梅长苏、王庆招安、接应江东来人、乃至对诸葛丞相不轨之图谋,程将军听得一清二楚。人证在此,岂容尔等狡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二人微微颤抖的身体,继续施压,“更何况,尔等身上所携信物、约定的暗号,与本官方才擒获的江东细作蒙挚、飞流身上所查获之物,一一对应。人证物证俱在,铁证如山!”

这番话点出关键细节,如同重锤,狠狠敲在陈赟、李懹心上。他们没想到程咬金听去了那么多,更没想到包拯已经抓住了蒙挚等人,并查对了证据。

见二人神色仓皇,冷汗涔涔,却仍咬牙不语,包拯知火候已到,忽地提高声调,喝道:“看来不用大刑,尔等是不肯招了!来人——抬狗头铡!”

“威——武——”衙役们齐声低吼,声震屋瓦。

张龙,赵虎应声抬上一具寒光闪闪的铡刀,那铡刀造型狰狞,刀口锋利,在烛火下泛着森森寒光。

陈赟一见铡刀,顿时面如土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人饶命!小人愿招!小人是被逼的!”

李懹也吓得浑身发抖,连连磕头。

在狗头铡的威慑下,二人将梅长苏如何招安王庆、如何派他们接应蒙挚飞流、东吴如何图谋刺杀诸葛亮的计划,一五一十全都招了。

陈赟更是哭喊着:“小人一向敬佩诸葛丞相!我爹陈二牛真的教过丞相种地啊!”

包拯命公孙策详细记录口供,结案文书连夜呈送丞相府。

程咬金对着几个俘虏啐了一口:“呸!吴狗!”这才心满意足地离去。

包拯命人将四名要犯押入大牢。

这长安大牢如今可谓“人才济济”:魏将郭淮、孙礼,吴将全琮、徐盛、丁奉、徐楷,鲜卑大将独孤信,皇太极,如今又添了这四个江东细作。

王朝、马汉押解犯人时,正遇郭子仪又来探监。

“郭老先生,”王朝劝道,“您侄子实在是冥顽不灵,您这么大年纪,何必天天来碰钉子?”

郭子仪长叹不语。待他走到郭淮牢前,才发现侄儿气息奄奄地躺在地上,任他如何呼唤都不应答。

隔壁的孙礼哽咽道:“郭将军说,不愿连累叔父,已经绝食三日了……”

王朝大惊失色,急忙禀报包拯。众人手忙脚乱地将郭淮抬往东市医学馆。

孙思邈妙手回春,一番施救后,郭淮终于悠悠转醒。他睁眼看到的,是满面焦灼的叔父和神情关切的诸葛亮。

“你这个不肖子!”郭子仪老泪纵横,“真要让你爹娘在九泉之下不得安宁吗?”

诸葛亮温言道:“伯济将军以死明志,其忠义之气,亮深感敬佩。既然去意如此坚决,亮若强留,反是不美。待你身体调养妥当,便可自行返回魏国,绝不阻拦。”

郭淮虚弱地躺在榻上,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他嘴唇翕动,最终低声道:“多谢……丞相不杀之恩。”

郭子仪感激涕零,拍着胸脯道:“丞相大恩,郭某没齿难忘!从今往后,郭某愿效犬马之劳,虽万死而不辞!”

至此,大汉军中又多了一位堪比当年黄忠的老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