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城之外,夜寒露重。秦朗与赵匡胤在城头翘首期盼了一个多时辰,远处汉军大营的喧嚣早已平息,复归于一片死寂,却始终不见卢俊义及其麾下哪怕一兵一卒归来。
秦朗长叹一声,声音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沉重:“不必再等了……卢将军,怕是回不来了。” 他遥望汉营方向,眼中第一次对蜀军的实力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知。
他当机立断,对赵匡胤道:“事不可为,速退!你即刻召集城内剩余梁山人马,我们退回潼关!”
好在卢俊义出征前,为保根基,留下了柴进、朱仝、徐宁、杨雄、石秀等头领镇守。
在赵匡胤与这些头领的协同指挥下,定城剩余的魏军迅速集结,趁着夜色掩护,弃城而走,仓皇退往潼关。
回到潼关,秦朗本欲向曹叡禀报,得知陛下已然安歇,不便打扰,只得先将“诸葛亮可能已亲临前线”的紧急军情报予大司马朱温。
朱温闻听诸葛亮已至,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却并未有多少惊慌,反而屏退左右,对秦朗露出了颇为热络的神情:“元明啊,你我也算是旧识。昔日同在太祖麾下,情谊非同一般。如今局势纷乱,正当同心协力……”
他话语中拉拢之意明显。然而秦朗之母杜氏曾被曹操纳为夫人,他自幼长于宫中,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氏皇权的认同根深蒂固,与野心勃勃的朱温截然不同。
只见秦朗面色一正,打断了朱温的话:“大司马,朗深受皇恩,唯知效忠陛下。道不同,不相为谋。军情已禀告,朗告退。”
说罢,躬身一礼,转身离去,留下朱温在原地,脸色阴沉,低声骂了一句:“不识抬举!”
与此同时,汉军大营,灯火通明。
卢俊义、史进、朱武等被俘将领被押至诸葛亮帐前。
叶白夔上前一步,对端坐于四轮车上的诸葛亮禀报道:“丞相,此人便是原梁山军副帅,号称‘玉麒麟’的卢俊义。昔日梁山聚义,他与宋江各领一军,后皆被魏廷招安。然魏国对其等绿林出身始终心存忌惮,多有分化制衡之举。”
不料,卢俊义一听到“宋江”二字,顿时情绪激动,怒骂道:“休要再提那虚伪小人!若非他与吴用设计害我,毁我家业,我卢俊义何至于放弃万贯家财,落得个草寇之名!”
诸葛亮闻言,羽扇轻摇,心中已然明了。他目光温和地看着卢俊义,缓缓道:“卢将军本是河北俊杰,良家子弟,若无此劫,富甲一方,逍遥度日,岂不快哉?”
旋即又道:“何况,亮还听闻,将军是卢植公之后人。卢公一生,为剿黄巾、抗董卓,鞠躬尽瘁,乃大汉忠贞之臣。不想其子孙后人,如今却在这潼关之下,助那篡汉之逆魏,对抗汉室正统。不知九泉之下,卢植公若见将军今日所为,该作何感想?将军他日,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这番话,如同利剑,直刺卢俊义内心最深处,也是他最矛盾痛苦之处。
不过他还是沉默不语,但紧握的双拳却微微颤抖。
诸葛亮见他心防已动,知此事需水滴石穿,不宜逼迫过甚,便也不再多言。
转而看向史进、朱武等人。史进等人本是自愿上山,对汉室并无太大抵触,当即表示愿意归顺。诸葛亮便命他们将史进、朱武及其部众编入韩世忠麾下。
那史进更是机灵,见韩世忠武艺高强,气度不凡,当场便拜其为师,愿追随学习武艺与统兵之道。
随后,卢俊义被暂时押下,准备送往长安看管。
然而,无论是汉军将士还是卢俊义自己,都未曾察觉到,在远处的一片阴影中,一道几乎与黑暗融为一体的身影,正目光锐利地注视着这一切。
他见卢俊义被押走,便如鬼魅般悄无声息地隐入山林,翻山越岭,遥遥跟随着押送队伍,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救出他的主人。
是夜,汉军换上缴获的魏军衣甲,欲行诈城之计。 不料兵临定城之下,却发现城门大开,城内早已空空如也。汉军兵不血刃,轻松收复此潼关外围重镇。
拿下定城后,诸葛亮与叶白夔、岳飞等众将商议下一步方略。认为当遣一军北上河东,切断河东郡与潼关的联系,使潼关彻底成为孤城。
岳飞主动请缨,命麾下大将张宪为主将,率领杨再兴、史建瑭并五千背嵬军,执行此任务。
新投的高宠对岳飞极为仰慕,亦主动请命随军前往。岳飞欣然应允。
汉军主力则在定城休整,并迅速将诸葛亮从长安运来的特制冲车、高耸井阑、攻城车、威力巨大的三弓床弩等攻城利器组装起来,准备次日清晨,对潼关发起雷霆一击!
魏蜀大战正酣,天下目光汇聚潼关之际,东吴亦未歇着。
武昌城中,太子孙登与大都督陆逊等人商议后,认为此乃天赐良机,决定趁魏军主力被牵制于潼关,出兵攻取魏属荆州的襄阳等要地。
同时,他们派遣使者前往汉中,联络都督李靖,请其依照“中分天下”之盟约,出兵牵制上庸的司马懿军团,使其无法南下救援荆州。
李靖接到吴国请求,心中甚喜。他早有意夺取上庸,作为日后进军荆州的桥头堡,只是苦于兵力不足。
如今吴军主动攻魏,荆州告急,上庸的司马懿势必分兵救援,届时便是他的机会。于是欣然回复吴使,表示汉军必将履行盟约。
然而,还没等李靖开始散布消息,他身边那位由谭纶引荐、担任参赞军务的“寒门才子”王敦,已通过秘密渠道,将“吴军欲攻襄阳”的消息,传给了司马睿,再由司马睿迅速报知上庸的司马懿。
这无意中的泄密,反而让司马懿对吴军的动向深信不疑。他立刻做出部署,命大将曹文诏集结一部精锐,随时准备南下支援荆州。
而他自己,则打定主意,无论汉中李靖如何挑衅,只管深沟高垒,龟缩不出。
“任你李靖有白起之能,我不出战,你又能奈我何?” 司马懿抚须冷笑,决心将上庸守成一块铁板。
东吴内部,却也并非铁板一块。 武昌守将左良玉,竟以“未有陛下明确诏令”为由,起初不愿率军执行袭击荆州的计划,其保存实力之心昭然若揭。
太子孙登对此极为恼怒。最终,还是在都督陆逊的威压和斡旋下,左良玉才勉强同意出兵。
孙登又命梅长苏重返荆州,联络盘踞山岭的巨寇王庆,许以重利,令其作为内应,与吴军里应外合。
而在东吴的后方,摩尼教方腊的起义已至穷途末路。 在钱塘、余杭一带,他虽仍有十万之众,但多为缺乏训练的贫苦百姓,面对吴军周泰、朱桓、朱然几路大军的合围,败局已定。
方腊麾下石宝、邓元觉、司行方、厉天闰等猛将,皆建议向北突围,投靠魏国。
唯独王寅反对:“若起事之初北投,或有可能。如今我等深陷吴地腹心,魏国远在天边,沿途皆是吴军关卡,此路绝无可能走通!” 他指着地图上的钱塘江,“为今之计,唯有趁吴军水师尚未完全合拢,沿江入海,或可觅得一线生机!”
方腊望着滔滔江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再无丝毫犹豫,立刻下令:“就依王先生之言!传令成贵、翟源、乔正、谢福四人,速速备齐船只,今夜突出城去入江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