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卧龙北伐:开局召唤万界名将 > 第109章 喜满武关良缘缔,祸生交州乱象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9章 喜满武关良缘缔,祸生交州乱象萌

随着系统光华散去,诸葛亮即命亲卫唤叶白夔入府。

不多时,叶白夔甲胄铿锵,大步入内,拱手道:“丞相召见,不知有何吩咐?”

诸葛亮羽扇轻摇,含笑问道:“白夔,你军中可有一名叫‘樊华’的士卒?”

叶白夔闻言,眼中掠过一丝赞赏:“回丞相,确有此人!此子乃是樊岐将军之子,昔日由吴班将军引入行伍。只可惜……吴将军在华阴为国捐躯了。”言及此,他神色一黯。

诸葛亮亦敛容感叹:“吴班乃吴懿之弟,若先帝仍在,当为国舅。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待他日克复中原,定当于洛阳修建忠烈祠,使我大汉英魂,永享血食!”

“丞相英明。”叶白夔躬身应和,随即话锋一转,说起樊华,“此子虽年少,却勇力非凡,善使一柄沉重的九凤朝阳刀,军中多名校尉皆非其敌手。末将惜其才,特擢升为殄寇都尉。此次潼关之战,他亦冲锋在前,立下不少功勋。”

诸葛亮微微颔首,心中了然,此女正是樊梨花无疑。

正言语间,亲卫来报,魏延与檀道济已至潼关,接防完毕,正在外候见。

“快请。”诸葛亮道。

魏延与檀道济并肩入内,齐齐施礼。诸葛亮目光先落于魏延身上,温言嘉许:“文长辛苦了!连克上郡、河西,扬我军威,真乃宝刀未老,威风不减当年!”

魏延闻言,胸脯不禁微微挺起,面露得色,朗声道:“为丞相,为大汉,延万死不辞!”

一旁檀道济恐其居功自傲,忙拱手补充:“丞相谬赞。此役全赖三军将士用命,文长将军调度有方,道济不过略尽绵力。”

魏延亦醒悟,忙引见身后二人:“丞相,此乃上郡郡丞赵普,深明大义,举城归顺;另一位是河西豪杰田虎,率义士来投,助我军扫清地方。”

诸葛亮目光如炬,先看向赵普,见其气度沉稳,应对得体,便勉励道:“赵郡丞深明大义,日后还望尽心竭力,安顿百姓,使上郡成为我军稳固后方。”赵普恭敬领命。

其目光旋即转向田虎,骤然转厉,声威并重:“田头领,既入汉营,便需恪守军纪,令行禁止!以往江湖习性,当尽数摒弃。有功则赏,有过必罚,大汉军法,绝无容情!”语如寒冰,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惊得田虎这等悍匪亦冷汗涔涔,连连称是。

此时田虎只觉一股无形压力扑面而来,丞相目光如实质般刺入心中,竟比当年面对千军万马时更为紧张,慌忙伏地:“虎……虎必严守军纪,绝不敢犯!”

这一幕,却让魏延心潮微动,恍惚间忆起多年前长沙城下,自己斩杀韩玄投效先帝,正当意气风发之际,却被彼时的年轻军师断言脑有“反骨”,险些推出问斩。

虽然后来知是虚惊一场,亦足见丞相驭下之严,恩威难测。他瞥了一眼尚自惶恐的田虎,心中暗忖:此等降将,还需与道济细细商议,将其部众打散整编,方为稳妥之道。

潼关布防已定,视线南移,至武关之地,此刻却是一派喜庆景象。

关城之内,张灯结彩,主将裴仁基正为其爱将、副将高思继与新月娥主持大婚之礼。

新娘之兄、武关守将新文礼高坐堂上,看着眼前白马银枪、英挺不凡的高思继,心中亦是满意。

其妹妹新月娥武艺高强,曾立誓要寻一位胜过自己的如意郎君,如今得遇良配,自是佳偶天成。

但见新郎高思继,身着玄纁婚服——上衣为玄色(青黑),象征高天;下裳为纁色(浅红),象征厚土,取“天玄地黄”之意,寓意阴阳调和,乾坤有序。其身姿挺拔,更显英武不凡。

新娘新月娥,亦是一身黑丝深衣,配以浅绛色的衣缘,庄重典雅。肩披黑白相间的黼纹披肩,裙摆与袖口处,隐约可见精巧的鸾凤和鸣刺绣,寓意夫妻和谐,于沉稳中见华美。

赞者肃立,仪程有序。新人行“同牢合卺”之古礼:共食一牲之肉,象征此后同甘共苦;再取一匏瓜剖分为二,盛以清酒,新人各执一半饮尽,以示合二为一,永结同好。整个过程,环佩轻响,衣袂微动,尽显古礼之雍容大气。

席间,裴行俨、裴元庆两兄弟凑到自家姐姐裴翠云身边,低声嬉笑:“阿姊,你看新娘子比你还小,都已出阁了,你何时给我们寻个姐夫?”

裴翠云闻言气恼,面泛红霞,作势欲打,却被裴仁基一声轻咳喝止:“今日乃高将军与新姑娘大喜之日,休得胡闹!莫扰了礼制。”

满堂宾客皆含笑注视,武关上下,暂掩兵戈之气,尽沐于一片祥和之中。

然而,距武关不远的上庸三郡,气氛却截然相反,如箭在弦。郭威暗中联络,已与孟达之子孟良、申仪旧部焦赞接上了头。此二人对司马懿诱杀其父、吞并部众之事怀恨已久,早有归汉之心。

在郭威陈说大义并许以重利之下,一拍即合。依郭威之计,萧凌尘与雷梦杀被悄然安排至孟、焦营中,潜伏下来,只待时机。

东吴战线,太子孙登历经苦战,终克江夏。正欲趁胜北上,扩大战果,斥候却带来噩耗:荆山王庆已降魏,魏国援军正源源不断开赴荆州。

老将周德威当即谏言:“太子,江夏虽下,然我军已成孤军深入之势。若魏军分兵断我武昌归路,则大势去矣!为今之计,当留大将固守江夏,主力回防武昌。同时,可请汉中李都督出兵,牵制荆州魏军,方为万全之策。”

孙登心有不甘,奈何手中兵权有限,更受其父孙权掣肘,是否继续北上,绝非他能独断。

正在犹豫之际,祸起萧墙——交州急报传至建业:洪秀全聚众起事,趁刺史吕岱不在,连败留守吴军,已拥众数万,声势浩大!

此消息与江夏捷报同时摆上吴主孙权案头。已返回建业的陆逊,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力排众议,向孙权进言:

“陛下,洪秀全此股乱匪,非同小可!其组织严密,纲领蛊惑人心,战力强悍,绝非往日山越之乱可比。臣以为,攘外必先安内!如今国内腹心之地动荡,若再与魏军纠缠不休,恐有倾覆之危。当下之策,应暂缓北进,集中兵力,以雷霆之势扑灭交州叛乱,再图后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