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虞朝的故事 > 昊天封神各大氏族(伏羲氏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昊天封神各大氏族(伏羲氏八)

桐音载道

第一章 凤栖苍梧

雷泽之畔的风总带着水汽,伏羲立于崖边时,玄色衣袍被晨雾浸得微沉。他指尖划过崖壁上天然形成的纹路,那纹路如流水般蜿蜒,又似星辰列宿般错落,恰与他昨夜观天象所见的紫微垣轮廓分毫不差。

“首领,族人们已在下游筑起三道木堤,只是近日河水总在子夜涨落,渔获比上月少了三成。”族老苍术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中的骨杖顶端刻着五道凹槽,那是用来记录日月更替的记号。

伏羲没有回头,目光仍落在远处的密林里。那里生长着一片罕见的梧桐林,树干笔直如剑,叶片在晨光中泛着莹润的光泽。他昨夜梦见一只五彩大鸟栖于最高的那棵梧桐树上,鸟喙轻啄枝桠时,林间竟泛起清越的声响,那声响穿透梦境,让他胸中郁结多日的困惑豁然开朗——自族人从姜水迁徙至此,便常受疫病与洪涝侵扰,他虽能观天象辨时节,却始终找不到安抚人心的法子。

“随我去林子里看看。”伏羲迈开脚步,玄色衣袍扫过崖边的茅草,带起一串晶莹的露珠。苍术连忙跟上,骨杖敲击地面的声音在晨雾中格外清晰。

梧桐林比想象中更幽深,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叶片,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伏羲径直走向林中最高的那棵梧桐树,树干需三人合抱,树皮上布满了深浅不一的纹路,像是用刀斧精心雕琢过一般。他伸手抚上树干,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仿佛触摸到了流动的光阴。

“首领,这树已有百年树龄,族里的孩童常来此玩耍,说夜里能听见树中传来歌声。”苍术凑上前,指着树干上一处凹陷的地方,“您看,这处纹路多像您画的八卦图。”

伏羲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那处纹路果然呈现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方位,只是比他平日在龟甲上画的更显灵动。他忽然想起昨夜梦中那只五彩大鸟,便绕着树干走了三圈,脚步踏过落叶的声音与林中的风声交织在一起,竟隐隐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韵律。

“去把族里最好的工匠找来,再备齐斧、锯、刨、凿。”伏羲转过身,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我要将这棵梧桐树,制成一件能沟通天地、安抚人心的器物。”

苍术虽满心疑惑,却还是恭敬地应了声“是”,转身快步走出了梧桐林。阳光渐渐升高,林间的雾气慢慢散去,那棵高大的梧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回应着伏羲的决定。

第二章 木石为魂

工匠们很快便带着工具赶到了梧桐林,为首的工匠名叫墨石,他的双手布满了老茧,指关节因为常年握持工具而显得格外粗大。当他看到伏羲选中的那棵梧桐树时,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首领,这棵树的木质虽好,却过于坚硬,若要将其制成器物,恐怕需要耗费数月之功。”

“无妨,”伏羲蹲下身,从地上捡起一片梧桐叶,叶片在他手中轻轻颤动,“我要的不是寻常器物,而是能承载天地之音的灵物。你且按照我画的图样来雕琢,若有不懂之处,随时来问我。”

说着,伏羲从怀中取出一块龟甲,龟甲上用炭笔勾勒出一个上圆下方的轮廓,下方还画着五道横线,横线之间标注着不同的符号。墨石凑近一看,只见那些符号与伏羲平日里用来记录天象的符号相似,却又多了几分灵动之气。

“首领,这器物的形状上圆下方,莫非是象征天圆地方?”墨石问道。

伏羲点了点头:“正是。天为圆,地为方,人在其中,若能通晓天地之理,便能趋吉避凶。这器物不仅要形似天地,更要能发出天地之音,让族人听到后能心神安宁。”

墨石心中豁然开朗,连忙召集工匠们开始动工。他们先用锯子将梧桐树的枝干锯断,又用斧头将树干砍成大致的形状,随后便用刨子细细打磨。梧桐木的质地果然坚硬,工匠们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木材上,很快便被吸收殆尽。

伏羲没有离开,他始终守在梧桐林里,时而指点工匠们调整器物的形状,时而对着半成品闭目沉思。有一次,墨石在雕琢器物下方的方形底座时,不小心将一处纹路刻错了,伏羲见状,便接过他手中的刻刀,亲自上阵。只见他手腕轻转,刻刀在木材上游走如飞,不一会儿,原本出错的纹路便变成了一幅小型的八卦图,与器物上的其他纹路相得益彰。

“首领的手艺真是出神入化。”墨石惊叹道。

伏羲放下刻刀,轻轻抚摸着器物的表面:“这不是手艺,而是顺应天地之道。每一处纹路,每一个弧度,都要符合自然之理,如此才能让器物拥有灵气。”

日子一天天过去,器物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它的上部呈圆形,如同天空般辽阔;下部呈方形,好似大地般厚重。伏羲又让人在器物的表面开凿出五道沟槽,沟槽的深度和间距都经过了精心计算,恰好与五行相生相克的道理相契合。

这天夜里,伏羲独自留在梧桐林里,他将制成的器物放在一块平整的青石上,然后取来五根粗细不同的丝线,丝线的颜色分别为青、红、黄、白、黑,对应着东、南、中、西、北五个方位。他小心翼翼地将丝线固定在器物两端的凸起处,然后轻轻拨动了一下青色的丝线。

“铮——”

一声清脆的声响在林间回荡,声音穿透夜色,仿佛唤醒了沉睡的大地。伏羲心中一震,他又拨动了红色的丝线,这次的声音比之前更加浑厚,像是火焰在燃烧。接着,黄色、白色、黑色的丝线依次被拨动,五种不同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林间的飞鸟被这声音惊动,纷纷从巢中飞出,在夜空中盘旋起舞。

“太好了,终于成功了!”伏羲激动地说道,眼中泛起了泪光。他知道,这件器物不仅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更能传递天地的旨意,安抚族人的心灵。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了一阵脚步声,伏羲抬头一看,只见苍术带着几个族人匆匆赶来。“首领,您整夜都在这里吗?族里的人都在担心您。”苍术说道。

伏羲笑着指了指青石上的器物:“我为这件器物取名为‘琴’,它能发出五种不同的声音,对应着五行,今后族人若有困惑或不安,只需听一听琴音,便能心神安宁。”

苍术和族人们纷纷围上前,好奇地打量着这张琴。当伏羲再次拨动琴弦时,所有人都沉浸在美妙的琴音中,心中的焦虑和不安渐渐消散。他们知道,从这一刻起,族里又多了一件能守护大家的宝物。

第三章 五音定序

自从琴被制成后,伏羲便常常在雷泽之畔弹奏。每当琴音响起,族人们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围在他身边静静聆听。琴音时而如流水般舒缓,时而如高山般雄浑,时而如鸟鸣般清脆,时而如风声般悠扬,总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然而,伏羲却渐渐发现了一个问题。随着族人数量的增多,大家的心境也变得越发复杂,有时琴音虽然美妙,却无法完全安抚所有人的情绪。他开始思考,是不是琴的声音还不够丰富,无法应对不同的心境。

这天,伏羲来到雷泽边的一块巨石上,他盘腿而坐,将琴放在腿上。看着眼前滔滔的河水,他陷入了沉思。他想起了自己观测天象时看到的星辰运转,想起了大地万物的生长变化,想起了族人之间的悲欢离合。他觉得,天地间的声音应该不止五种,琴也应该能发出更多样的声音。

就在这时,一只小鹿从树林里跑了出来,它似乎被琴音吸引,停在伏羲不远处,好奇地看着他。伏羲心中一动,他轻轻拨动琴弦,模仿着小鹿的叫声。琴音刚落,小鹿便抬起头,发出了一声回应。伏羲又试着模仿风吹过树叶的声音、雨滴落在水面的声音、雷声在远处轰鸣的声音……每一次模仿,琴音都能与自然之声完美融合,仿佛琴本身就拥有了生命。

伏羲心中豁然开朗,他意识到,琴不仅能发出五种基本的声音,还能通过改变琴弦的张力、弹奏的力度和指法,发出更多不同的声音。他开始尝试着调整琴弦的松紧,用不同的指法弹奏同一根琴弦。经过无数次的尝试,他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让琴发出更加丰富多变的声音。

为了让族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琴音,伏羲决定为琴音定序。他根据琴音的高低、强弱和音色,将其分为宫、商、角、徵、羽五个基本音阶,每个音阶又分为不同的音高。他还为每个音阶赋予了不同的含义:宫音对应着大地,象征着稳重和包容;商音对应着金属,象征着坚定和果敢;角音对应着草木,象征着生机和活力;徵音对应着火焰,象征着热情和温暖;羽音对应着流水,象征着灵动和柔和。

伏羲将这些发现和感悟整理成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然后召集族人们,向他们传授琴音的奥秘。他告诉大家,不同的琴音对应着不同的心境和情境,当人们感到悲伤时,可以弹奏羽音,让心情如流水般舒缓;当人们感到迷茫时,可以弹奏宫音,让心灵如大地般坚定;当人们感到喜悦时,可以弹奏徵音,让情绪如火焰般热烈。

族人们听了伏羲的讲解,都纷纷拿起琴,按照他传授的方法尝试弹奏。虽然一开始大家的技艺还很生疏,但每个人都能从琴音中感受到不同的情绪,心中的困惑和不安也渐渐消散。

苍术看着族人们热情高涨的样子,不禁对伏羲说道:“首领,您不仅制成了琴,还为琴音定序,让琴成为了能与人心沟通的器物。有了琴,我们的族人一定会更加团结,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伏羲微笑着点了点头:“琴不仅是一件乐器,更是连接天地、沟通人心的桥梁。只要我们能用心去感受琴音,用心去理解天地之道,就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从此,琴音便在雷泽之畔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人们听到琴音,都会想起伏羲为琴的创制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想起那段充满智慧和勇气的岁月。

第四章 文王添弦

时光荏苒,转眼间数百年过去了。伏羲所创制的琴,经过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了中原大地上各个部落都珍视的宝物。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人们的生活也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

此时,周部落的首领周文王姬昌,正致力于安抚百姓,发展生产,希望能让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周文王不仅贤明睿智,而且精通音律,他对伏羲所制的琴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对琴音有着独特的理解。

一天,周文王在宫中处理政务时,听到宫外传来一阵悲伤的哭声。他派人出去询问,才知道是一位老妇人,她的儿子在战乱中被杀害,丈夫也失踪了,只剩下她一个人孤苦伶仃。周文王心中十分同情,便亲自出宫安慰老妇人,并给予她帮助。

回到宫中后,周文王的心情依然十分沉重。他想起了那些在战乱中受苦的百姓,想起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他觉得,虽然自己一直在努力,但仅凭武力和政令,很难完全安抚百姓的心灵。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通过琴音来缓解百姓的痛苦,传递希望和温暖。

周文王来到宫中的乐室,那里存放着一张传承了数百年的古琴。他轻轻抚摸着琴身,感受着木质的温润和岁月的痕迹。他试着弹奏了一曲伏羲传下来的古曲,琴音虽然依旧美妙,却无法完全表达他心中的悲伤和对百姓的怜悯。

“伏羲氏创制此琴,以五音定序,能安抚人心。如今百姓受苦,五音似乎已不足以承载这份沉重的情感。”周文王喃喃自语道。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在琴上再增加一根琴弦,让琴音更加丰富,更能表达复杂的情感。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周文王召集了宫中最优秀的乐师和工匠。他向大家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乐师和工匠们都十分赞同。他们开始一起研究,如何在不破坏原有琴身结构和五音体系的前提下,增加一根琴弦。

经过多次尝试和修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他们在原有五根琴弦的基础上,在宫音和商音之间增加了一根琴弦,这根琴弦的音高介于宫音和商音之间,音色柔和而忧伤,恰好能表达人们心中的悲痛和怜悯之情。

当周文王第一次拨动这根新增加的琴弦时,琴音中充满了悲伤和同情,仿佛在诉说着百姓的苦难。他又将新琴弦与其他琴弦结合起来弹奏,琴音变得更加丰富多变,既能表达悲伤,也能传递希望。

周文王为这根新琴弦取名为“文弦”,他希望通过这根琴弦,能让人们感受到文王的仁政和对百姓的关爱。他还亲自创作了一首新的曲子,用文弦和其他琴弦一起弹奏,曲子中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当这首曲子在周部落流传开来后,百姓们都被深深打动了。他们从琴音中感受到了周文王的心意,心中的悲伤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未来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奔周部落,周部落的势力也越来越强大。

周文王知道,琴音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不仅自己常常弹奏古琴,还鼓励百姓们学习琴艺。他希望通过琴音,能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净化,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他相信,只要人们心中有琴音,有仁爱,就一定能战胜战乱和苦难,迎来和平与幸福的生活。

第五章 武王增律

周文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继承了王位。此时,商纣王的统治越发残暴,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怨声载道。周武王深知自己肩负着推翻商纣王、拯救百姓的重任,他一面积极筹备兵力,一面继续推行父亲的仁政,安抚百姓。

在筹备战争的日子里,周武王常常感到压力巨大。他知道,战争不仅会带来伤亡和破坏,还会让百姓们再次陷入苦难。他想起了父亲为古琴增加的文弦,想起了琴音带给人们的慰藉。他觉得,在这个关键时刻,琴音不仅能安抚人心,还能鼓舞士气,让将士们充满勇气和信心。

一天,周武王在练兵场上看到将士们训练得十分辛苦,脸上都带着疲惫和焦虑。他心中一动,便让人将古琴搬到练兵场上。当琴音响起时,将士们都停下了手中的训练,纷纷围了过来。琴音时而如战鼓般激昂,时而如号角般嘹亮,时而如江河般奔腾,将士们的精神渐渐振奋起来,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然而,周武王却发现,虽然文弦的加入让琴音多了几分柔和与悲悯,但在鼓舞士气方面,琴音还缺少一种雄浑激昂的力量。他开始思考,是不是可以再为古琴增加一根琴弦,让琴音更加雄浑有力,能够更好地激发将士们的斗志。

周武王召集了乐师和工匠们,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乐师们经过反复研究,认为可以在羽音之后增加一根琴弦。这根琴弦的音高比羽音更高,音色雄浑激昂,充满了力量感,恰好能表达将士们的英勇无畏和对胜利的渴望。

工匠们按照乐师的设计,精心制作了这根新琴弦,并将其安装在古琴上。当周武王第一次拨动这根新琴弦时,琴音如雷鸣般响亮,如猛虎般咆哮,瞬间点燃了将士们的激情。大家纷纷举起武器,高声呐喊,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周武王为这根新琴弦取名为“武弦”,他希望通过这根琴弦,能让将士们感受到战争的正义和胜利的必然。他还创作了一首激昂的战曲,用武弦和其他琴弦一起弹奏。每当将士们出征前,周武王都会亲自弹奏这首战曲,为他们送行。

在伐纣的战争中,古琴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每当将士们感到疲惫和迷茫时,只要听到琴音,他们就会重新振作起来。在牧野之战中,周武王率领的周军将士们在琴音的鼓舞下,奋勇杀敌,以少胜多,最终推翻了商纣王的统治,建立了周朝。

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并没有忘记古琴的功劳。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琴艺,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琴音的魅力。他还对古琴的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让古琴的音色更加优美,造型更加精致。

从此,古琴便有了七根琴弦,分别为宫、商、角、徵、羽、文、武。这七根琴弦不仅能发出丰富多变的声音,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见证了朝代的更替和社会的发展。每当琴音响起,人们都会想起伏羲的开创、周文王的悲悯、周武王的英勇,想起那些为了和平与幸福而奋斗的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