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朝堂之上,檀香依旧缭绕,朱元璋的目光从朱标脸上收回,沉吟片刻后,缓缓开口,声音沉稳有力,传遍殿内每一个角落:“土豆与水稻的推广章程,思虑周全、贴合民生,便按世子规划的章程,即刻安排下去,不得有误。”

话音落下,满朝大臣皆俯身应和:“臣等遵旨!”

待众人起身,朱元璋目光扫过殿内文武,语气带着几分询问:“此等关乎天下百姓生计的大事,需得有可靠之人牵头负责,诸位卿家,谁愿担此重任?”

话音刚落,朱标便向前一步,双手抱拳,躬身说道:“父王,儿臣愿担此责!土豆与水稻推广,事关百姓温饱,儿臣已将章程细则烂熟于心,且深知南北各地水土差异,定能妥善推进此事。今日便想带着土豆启程前往北方,北方气候寒冷,而土豆耐寒易种,正好适合在北方先行试种推广,为后续全面铺开打下基础。”

朱标话音恳切,眼神坚定,满朝大臣见状,纷纷点头称是 —— 世子向来稳重,又对推广章程了如指掌,确实是负责此事的不二人选。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心中自有盘算:这土豆与杂交水稻,本质上是为了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稳定民心。他何尝不明白,这是二子朱槿的心思,故意让朱标在马秀英寿宴上献出这两样作物,就是为了让朱标借此机会收敛天下民心,为日后继承大统积累声望。

眼下,让朱标负责此事,既合情合理,又能让他在百姓心中树立形象,确实是最合适的安排。

只是,朱标今日便急匆匆要去北方,朱元璋心里也清楚,多半是因为昨日与朱槿闹了矛盾,兄弟俩想互相躲着,眼不见心不烦。

他暗自叹了口气:孩子大了,都有自己的主意和脾气了,有些事情,终究是管不住,也不必多管。儿孙自有儿孙福,让他们自己慢慢磨合吧。

想通这些,朱元璋便不再犹豫,对朱标说道:“既然你主动请缨,又对章程细节了然于胸,那此事便交由你全权负责。北方推广之事,你可放手去做,有任何需求,朝堂都会全力支持。”

随后,朱元璋话锋一转,目光再次投向满朝大臣,语气带着几分欣慰:“如今徐达的北伐大军,凭借火器的威能,势如破竹,打得元军节节败退,捷报频传。按照目前的战局来看,年前应当就能收复甘肃,届时北方战事便可暂时停歇。战事平息后,北方最要紧的便是屯田之事,此事也交由世子全权负责,务必尽快恢复北方农业生产,让百姓能安居乐业。”

他顿了顿,开始详细部署屯田安排:“其一,北方屯田以军屯为主、民屯为辅。军屯方面,令徐达在收复甘肃后,挑选部分北伐军将士留驻北方卫所,实行‘十之七屯种,十之三守城’的规制,将士们且耕且战,既守卫边疆,又能自给自足,减轻百姓粮饷负担;民屯方面,由户部牵头,迁移南方无地贫民、流民至北方地广人稀之地,政府为其提供牛种、农具与种子,免除前三年赋税,鼓励百姓垦荒种田。其二,在北方各地设立‘屯田司’,由世子统一调度,负责监督屯田进度、指导农作技术,及时解决屯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水利修缮、病虫害防治等。其三,土豆试种成功后,优先在北方屯田区推广,待百姓看到土豆高产优势,再逐步向全国普及;水稻则先在北方水源充足之地试种,如黄河沿岸、运河周边,积累经验后再扩大种植范围。”

朱元璋的安排细致周全,满朝大臣无不钦佩,纷纷俯身道:“陛下英明,臣等遵旨!”

紧接着,朱元璋看向李善长,语气严肃:“李善长,你身为左丞相,需全权负责屯田与作物推广的后勤保障事宜,确保粮草、物资、农具等能及时供应到位,不得出现任何纰漏。”

李善长连忙躬身应道:“臣遵旨!定不负陛下所托,全力保障后勤,为世子推行之事保驾护航。”

就在此时,户部尚书杨思义从大臣队列中走出,躬身说道:“上位,屯田之策最初由臣提出,臣对北方屯田事宜也多有研究,愿随世子一同前往北方,协助世子推进屯田与作物推广之事,为天下百姓尽一份力。”

朱元璋看着杨思义,眼中带着几分暖意与关切:“杨卿家的用心,咱明白。你提出屯田之策,为国家民生立下大功,这份心系百姓的心意,咱深感欣慰。只是你年事已高,身体本就不甚康健,北方气候寒冷,路途遥远,奔波劳累之下,怕是会伤了身子。你与李善长一同负责后勤保障,留在朝中,既能发挥你的才干,又能免去奔波之苦,这才是最稳妥的安排。”

杨思义闻言,心中满是感动,知道朱元璋是体恤自己,便不再坚持,躬身说道:“臣谢上位体恤,定与李丞相一同做好后勤保障,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朱元璋点了点头,目光再次落在朱标身上:“世子,明日启程前往北方即可,今日先回府准备妥当,务必注意安全,遇事多与朝中沟通,咱与满朝大臣,都在朝中盼你佳音。”

朱标躬身应道:“儿臣遵旨!定不辱使命,早日完成土豆推广与北方屯田之事,让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安稳日子。”

龙椅之上,朱元璋指尖轻叩乌木扶手,目光如炬,缓缓扫过殿内文武大臣。。

待满殿彻底寂静,他才沉声道:“诸位卿家,昨日徐达自西北传回军报,李文忠亦有书信自东路送来。来人,将两份奏报念与诸卿听。”

话音未落,殿侧侍立的太监便躬身上前,双手捧过明黄色的奏疏,展开后念道:“臣徐达谨奏上位:元朝残余势力,尤以王保保部为甚,今已率部遁逃漠北和林,实为我大明北部边境心腹之患。臣虽率部将克甘肃,然王保保仍据和林为巢,屡遣部众袭扰边地,劫掠屯民。若不乘此时机彻底剿灭,他日其势力复振,必致北方战事反复,边地新定秩序恐难稳固。”

太监稍作停顿,翻至奏疏后半段,语气愈发铿锵:“臣徐达再奏:今天下大定,庶民已安,北虏归附者相继,惟王保保出没边境,今复遁居和林。臣愿鼓率将士,以剿绝之!臣请上位准臣所请,领兵北上,永清沙漠,一劳永逸解北方边患,不负上位托付,不负天下苍生!”

奏报念毕,太监躬身退至一旁,另一太监随即捧起李文忠的书信,继续念道:“臣李文忠谨呈上位:北元经我军数次重创,元气大伤,主力龟缩和林,士气低迷。今徐达将军将收甘肃,臣请上位令三路大军合击和林 —— 臣所率东路军善骑射,机动性强,可绕至北元后方,断其退路;徐达将军中路军正面牵制;再遣西路军袭其侧翼,三面合围,必能一举击溃北元主力。若此时退缩,错失战机,待北元缓过劲来,再图剿灭,难矣!”

两份奏报念完,殿内短暂安静,随即爆发出细碎的议论声。几位文臣交头接耳,虽无武将那般激昂,却也难掩对边患的担忧。

朱元璋抬手压了压,待声响平息,才问道:“徐达、李文忠皆主继续北伐,欲彻底覆灭北元残余。诸卿对此有何看法?可畅所欲言,不必避讳。”

“上位!臣以为徐、李二位将军所言有几分道理!” 户部侍郎率先跨步出列,语气恳切,“北元残部一日不除,边地百姓便一日不得安宁。如今我军刚破甘肃,势头正盛,若能一举荡平和林,也能让北方长治久安。”

“臣亦认同!” 兵部主事紧随其后,“边地卫所屡屡传来遭袭消息,屯民不敢安心耕作。若继续北伐,彻底清除隐患,方能让边地秩序稳固,也能为后续屯田、民生发展扫清障碍。” 一时间,殿内支持北伐的声音虽不似武将那般热烈,却也渐渐多了起来,几位文臣纷纷表态,认为应趁势解决北元问题。

然而,左丞相李善长却始终立于原地,目光紧锁朱元璋。他与朱元璋相识多年,深知其脾性 —— 上位虽有 “驱逐鞑虏” 的雄心,却更重 “百姓安居、天下稳定”。

如今刚经历战乱,民生凋敝,上位定然不愿再兴大规模战事,劳民伤财。

方才上位听奏报时,虽面色平静,指尖叩击扶手的频率却慢了几分,眼底更是藏着一丝对 “战事延续” 的顾虑。

李善长心中顿时明了:上位早已倾向于暂缓北伐,只是需有人道出其中利弊,为其决策提供支撑。

李善长当即上前一步,躬身道:“上位,臣有不同看法。臣以为,此时万万不宜继续北伐。甘肃地处西北边陲,自关中、中原转运粮草至前线,需穿越戈壁沙漠,粮道长达数千里,艰险异常。

据户部统计,运粮一石至边,途中损耗竟达五石之多,成本极高;且北元残部常袭扰粮道,上月便有两支运粮队遭劫,前线粮草供应本就紧张。若再北上追击,粮道将再延长千里,后勤压力陡增。如今我大明初年,农业刚有恢复,百姓刚从战乱中喘息,根本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作战。一旦强行北伐,恐需加重赋税、征调民夫,届时民怨再起,得不偿失,还望上位三思。”

李善长话音刚落,诚意伯刘基也上前躬身,语气沉稳:“上位,李丞相所言切中要害,臣亦反对继续北伐。我大明主力多为步兵与火器部队,攻城略地有余,草原机动不足;而北元残部皆为骑兵,战败后可策马退入草原深处,凭借地形优势游击袭扰。我军若深入漠北,只会陷入‘追不上、打不着、补给断’的困境 —— 届时粮草耗尽,将士疲弊,北元再回身反扑,我军恐有覆没之险。”

他话锋一转,更贴合朱元璋 “主稳定” 的心思:“更重要的是,甘肃及北方新收复之地,民族杂居,汉、蒙、回、藏各族百姓习性不同,且仍有元末残余势力潜伏,伺机作乱。上位需先在这些地区设卫所、编户籍、兴教化,让百姓安居乐业,稳固统治根基;国内亦有隐患 —— 部分降将心怀异心,豪强地主隐匿土地,若此时倾举国之力北伐,一旦内部生乱,内外夹击,恐会动摇我大明新生基业。如今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休养生息,让土地重新耕种,待国力强盛、内部稳固,再图北元不迟。还请上位权衡利弊,以天下稳定为重。”

刘基的话条理清晰,句句戳中朱元璋 “重民生、求稳定” 的核心诉求。

原本支持北伐的文臣们也渐渐沉默,有的低头沉思,有的面露迟疑 —— 他们也意识到,此时北伐确实风险太大,不利于大明稳定。殿内再次安静下来,所有目光都汇聚在朱元璋身上,等着他最终的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