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那时的原始纪元 > 第37章 材料筹备与水渠设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7章 材料筹备与水渠设计

天刚蒙蒙亮,河滩地的露水还没干,族人们就分头行动。阿山带着小禾、阿果等五个女孩,扛着石刀和藤筐,往河边的芦苇丛走。清晨的芦苇带着潮气,叶子上的露水打湿了女孩们的兽皮裙,走没几步,裙摆就沉甸甸的。小禾忍不住打了个喷嚏,阿果赶紧把自己的披肩递给她:“披着,别着凉了。”

芦苇丛在河道下游,比取水点远半里地。走进丛中,清凉的水汽扑面而来,和麦田的灼热截然不同。阿山按照那时的叮嘱,先教大家选芦苇:“要选直径三寸的,太细了水流慢,太粗了容易裂。” 他用手指比量着三寸的宽度 —— 两个拇指并排的长度,“还要敲一敲,声音空的是空心节,能打通;声音闷的是实心节,不能要。”

小禾蹲在芦苇丛里,认真地挑选。她拿起一根芦苇,用手指量直径,再敲了敲,觉得符合要求,就用石刀从根部割断。可刚割了几根,她就发现问题:有的芦苇看起来粗,里面却有虫蛀的洞。她赶紧喊阿山:“阿山哥,这根芦苇有洞,是不是不能用?”

阿山走过来,掰断芦苇一看,里面果然有细小的虫洞。“对,有洞的不能用,会漏水。” 他教小禾一个诀窍,“把芦苇放进水里,有气泡冒出来就是有洞,没气泡的才是好的。”

小禾试着把芦苇放进水里,有洞的芦苇果然冒起细泡。她兴奋地喊:“真的!这样就能选出好芦苇了!” 女孩们跟着学,很快筛选出一批合格的芦苇。

接下来是截芦苇。阿山说:“每根截成三尺长,用石刀削平两端,别削歪了,不然接不上。” 他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当 “砧板”,把芦苇放在上面,石刀斜着贴芦苇,轻轻一拉,就截出整齐的断面。“你们看,刀要斜着,力度要匀,不然会把芦苇劈裂。”

小禾也试着截,可她的石刀不够锋利,截了三次才截断一根,还削歪了断面。她急得鼻尖冒汗,眼眶泛红。阿果走过来,把自己的石刀递给她 —— 这把刀是那时帮她磨过的,刃口锋利:“用我的刀,慢慢来,别着急。”

小禾接过刀,深吸一口气,按照阿山教的方法,把芦苇放在石头上,石刀斜贴上去,轻轻一拉,果然截出了整齐的断面。她举着芦苇对阿山笑:“阿山哥,你看!我截好啦!”

截好的芦苇要打通里面的节。阿山从篝火里取了根烧红的木棍,慢慢插进芦苇节里,硬壳的节遇热软化,再用木棍一捅就通。“别用太烫的木棍,会把芦苇烧破。” 他一边演示,一边提醒,“烧到木棍发红就够了,捅的时候要轻。”

小禾试着做,第一次用的木棍太烫,把芦苇内壁烧黑了一块。她沮丧地低下头,阿山走过来,帮她换了根温度刚好的木棍:“没事,多试几次就会了。” 小禾重新试,这次终于顺利打通了节,她举着芦苇管,开心得蹦了起来。

另一边,巴图带着青壮去青林边缘捡石料。这里的石头大多是扁平的,适合砌渠壁,可有的石头太重,两个人都抬不动。巴图正发愁,那时赶了过来,手里拿着一根杨木和绳子:“做个‘撬棍’,把石头撬起来,用绳子拖回去,比抬省力。”

他教巴图把杨木的一端削成斜面,插进石头底下,再找块小石头垫在杨木中间当支点:“用力压杨木的另一端,石头就会翘起来,这叫‘杠杆’,能省一半力气。” 巴图试着撬了块重石头,果然轻轻一压,石头就翘起来了。“这法子太神了!” 他兴奋地喊,“以前抬这种石头要四个人,现在两个人就够了!”

那时还指导大家筛选石料:“砌渠壁要用‘长边朝里’的扁平石,缝隙小,不容易漏水;坝基要用‘厚重’的石头,压在下面稳。” 他在地上画了渠壁的截面图:“石头要像叠积木一样,一层压一层,缝隙用黏土填实。”

老麦负责筛选黏土,他带着几个老人在洞穴附近挖黏土,可黏土里混了不少小石子和草根。那时教他们用细眼藤筐筛黏土:“把黏土放进筐里,用手搓,细黏土漏下去,石子和草根留在筐里,这样的黏土更细腻,填缝隙不容易漏水。” 他还让大家在黏土里加些干草:“干草能让黏土更有韧性,干了不会裂。”

中午的太阳越来越烈,族人们有些中暑的迹象 —— 脸通红,额头冒汗,说话都没力气。那时让玛姆阿姨烧薄荷水,还教大家做 “遮阳草帘”:用芦苇杆编织成宽两尺、长五尺的帘子,绑在木棍上,插在施工点周围,挡住阳光。“每隔一个时辰喝一碗薄荷水,别在太阳最烈的时候干重活。” 那时给每个人递水,“我们赶进度,但不能伤了身体。”

玛姆阿姨还准备了干粮 —— 麦饼和野果干,用藤筐分装着。她把麦饼递给阿山:“快吃点,补充力气。” 阿山接过麦饼,咬了一口,麦香混合着野果的甜味,在嘴里散开。他看了看堆在一旁的芦苇管,突然想起那时的叮嘱:“阿石哥说,芦苇管要截三尺长,我用手臂量的,不知道大家的手臂一样长不一样。”

他让女孩们都伸出手臂,从肘弯到指尖量了量 —— 小禾的手臂比他短半寸,阿果的比他短三分。“糟了!按我的手臂量,小禾截的芦苇管肯定短了。” 阿山赶紧去看小禾截的芦苇管,果然,最短的只有两尺八寸,比标准短了两寸。“只能重新截了。” 阿山叹了口气,“要是大家的‘一尺’都一样长,就不用返工了。”

小禾听到,有些不好意思:“都怪我,手臂太短了。” 阿山摸了摸她的头:“不怪你,是我们没找个统一的尺子。” 他找了根杨木,用藤蔓量出三尺长,在木头上刻了个记号:“以后就按这根木杆量,保证长度一样。”

傍晚时分,材料集中到了取水点旁:三百根芦苇管、两百块石料、十根杨木。阿山试着拼接两根芦苇管,用黏土密封接口,放入水中测试 —— 仅少量渗水。他跑去找那时:“阿石哥,管子接好后几乎不漏水,明天施工没问题!”

那时检查了接口,点头说:“很好,明天先筑坝基,再挖渠,最后铺管子。” 他看着堆在一旁的材料,又想起中午的 “手臂量尺” 问题 —— 没有统一的测量标准,后续施工还会出麻烦。他对阿山说:“明天挖渠时,用今天做的‘三尺木杆’当尺子,每隔一步量一次渠宽,别再用手臂量了。”

阿山点头记下,心里也在琢磨:要是能有一根 “不会变的尺子”,不管谁量,长度都一样,就不会再出这种错了。

夜色渐深,族人们散去休息,那时还在取水点旁徘徊。他用脚丈量着坝基的位置,心里盘算着明天的施工细节 —— 坝高一尺,渠宽一尺二,坡度每十步低一指。可他也清楚,时间和测量的问题不解决,这些 “标准” 只能靠他反复叮嘱来维持。他叹了口气,把这些问题记在心里,想着等引水成功后,一定要找个办法,让部落有统一的时间和测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