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那时的原始纪元 > 第107章 春苗护育,东锻落地,棉种初播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7章 春苗护育,东锻落地,棉种初播

龙盟的晨光带着初春的微凉,洒在刚冒芽的粟田上。山魁蹲在田垄边,手指轻轻拂过嫩绿的粟苗,叶尖还沾着晨露,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阿石首领,您看这苗出得多齐!” 他抬头朝田埂上的那时喊,语气里满是欢喜,“按水伯教的法子,每天早晚各浇一次水,没一棵蔫的,比去年的苗壮实多了!”

那时走下田埂,蹲在山魁身边,仔细观察粟苗的根系 —— 扒开表层的土,白色的须根密密麻麻扎进土里,看得出来长势极好。“除草的活儿要跟上,” 他指着苗间刚冒头的杂草说,“让族里的孩子也来帮忙,既能除杂草,还能让他们认认粟苗,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不远处,水伯正带着水泽部落的族人给水稻育秧。育秧田选在河边的低洼处,泥土湿润,还特意铺了一层腐熟的草木灰。水伯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把浮在水面的秧盘拨得整整齐齐:“这秧盘是用芦苇编的,能让秧苗的根扎得稳,等长到三寸高,就能移栽到田里了。”

几个年轻的族人围在旁边,学着水伯的样子整理秧盘。其中一个叫水生的青年,不小心把秧盘弄翻了,几株刚发芽的秧苗掉进水里。他慌得赶紧伸手去捞,水伯却笑着按住他的手:“别急,秧苗还嫩,用手捞容易伤根 —— 拿个竹筛来,慢慢把苗筛上来,再放回新的秧盘里,还能活。”

水生赶紧找来竹筛,按水伯说的方法操作,果然把秧苗完好地救了回来。“谢谢水伯!” 他擦了擦额头的汗,“以前没种过水稻,总怕把苗弄坏了,现在跟着您学,心里踏实多了。”

水伯拍了拍他的肩膀:“种庄稼就得细心,多练几次就会了。等移栽的时候,还要教你们怎么分苗、怎么插秧,保证今年的水稻收成比去年好。”

春播的热闹劲儿不仅在龙盟本部,东边的东域分盟也一片忙碌。沙木带着五个黑石部落的青壮,早早来到东域分盟的聚居地 —— 林溪谷旁的一片开阔地,这里要建东域第一个锻造区。断木部落的断山已经带着族人运来十几根硬木,堆在空地旁;石丘部落的石风则指挥族人,用青石砌锻造区的地基。

“沙木哥,这地基砌多高合适?” 石风拿着一块青石,问正在画图纸的沙木。沙木蹲在地上,用炭笔在木板上画了个长方形,标注出高度:“地基要砌两尺高,防止下雨积水泡坏锻炉。青石之间用黄泥和草木灰混合的泥料黏合,这样更结实。”

石风赶紧让族人按沙木说的尺寸砌地基。断山则带着族人,把硬木锯成合适的长度,用来做锻造区的木架。“这铜铁锯真是好用,” 断山一边锯木一边说,“以前用石锯锯这么粗的硬木,得半天时间,现在一个时辰就能锯好,还锯得整齐。”

沙木笑着说:“等锻造区建好了,教你们锻打小工具,以后你们自己就能修锯子、磨斧头,不用再等着龙盟送了。”

可刚开工没多久,就遇到了难题 —— 锻造区需要大量的木炭当燃料,东域分盟的木炭储备不够。断山皱着眉说:“我们部落附近的树木不多,砍了怕影响明年的木材供应,这可怎么办?”

沙木想了想,说:“山族部落住在山林里,木炭多,我们可以跟他们换 —— 你们用硬木换山族的木炭,山族正好需要硬木做农具柄,一举两得。”

断山立刻派族人去山族部落传话。山魁听说后,马上让族人装了五十斤木炭,还特意选了些干透的硬木柄料,让使者一起带回去:“跟断山说,以后缺木炭就跟我们说,我们山林里的树多,木炭管够,只要他们多给点硬木就行。”

当天下午,木炭就运到了东域分盟。断山看着满筐的木炭,高兴地说:“还是龙盟的法子好,互相帮衬着,啥难题都能解决!”

就在东域锻造区如火如荼建设时,竹老从溪谷部落回来了。他刚踏进龙盟广场,就被围了上来 —— 族人们都想知道溪谷部落的木工学得怎么样了。竹老笑着从藤筐里拿出一个小木床模型:“你们看,这是溪谷部落的族人做的,虽然比我们的糙点,但榫卯拼得很严实,能睡人了!”

大家凑过来看,小木床的床架是用桦木做的,床腿和床板之间用榫卯连接,没有用一根绳子,却很结实。“溪谷的族人学得快,” 竹老接着说,“就是做木刨的时候总掌握不好角度,刨出来的木板不够平整。我跟他们说,等东域的锻造区建好了,给他们打几个铁制的刨刃,用着更顺手。”

阿果听了,赶紧找来一块木板,让竹老画下刨刃的样子:“我让沙木在东域锻造区多打几个刨刃,下次给溪谷部落送过去。另外,东域分盟的其他部落也需要学木工,你能不能去东域待几天,集中教他们做工具架和木床?”

竹老爽快地答应:“没问题!等我把溪谷的木工笔记整理好,明天就去东域 —— 让他们都学会木工,以后盖房子、做家具都方便。”

春播的推进和东域的建设都在稳步进行,那时却没闲着 —— 他记着 106 章里说的 “教大家种棉花”,特意找阿果、水伯和林苗,一起商量棉花种植的事。“我之前在南边的部落见过棉花,棉絮能做衣服,比兽皮轻便,” 那时拿出一小包棉种,这是去年跟南边部落交换草药时换来的,“我们得找块适合种棉花的地,试试能不能种成。”

水伯接过棉种,仔细看了看:“棉花喜欢暖和、干燥的地方,不能太潮湿。龙盟西边的坡地,阳光足,土壤也松,适合种棉花。我们可以先开垦两亩地,试试水。”

林苗则担心棉种的发芽率:“我把棉种泡在温水里,每天换一次水,泡三天再种,能提高发芽率。另外,棉花出苗后怕虫,得提前准备点驱虫的草药,比如苦锯齿草,晒干磨成粉,撒在田里能防虫。”

阿果立刻安排:“山魁,你带几个青壮去西边坡地开垦,把土翻松,再施点草木灰当肥料;水伯,你负责改良土壤,把河泥和草木灰混合,铺在田里;林苗,你负责处理棉种,准备驱虫的草药;我来记录种植步骤,以后好推广。”

第二天一早,族人们就去西边坡地开垦。山魁带着青壮,用铜铁锄把地里的石头和杂草清理干净,再用犁把土翻松,田垄做得又宽又平。水伯则带着族人,把河泥和草木灰按比例混合,均匀地铺在田垄上:“河泥有养分,草木灰能防病虫害,这样棉花长得好。”

林苗把泡好的棉种拿出来,分给族人:“每棵棉种之间要隔一尺远,种深半寸就行,太深了不容易发芽。种完后要浇足水,再盖一层薄土,保墒。”

族人们学得认真,有的挖坑,有的放种,有的浇水,分工明确。就连部落里的老人和孩子,也来帮忙盖土 —— 老人说:“要是能种出棉花,冬天就能穿软和的棉衣服了,不用裹着厚重的兽皮了!” 孩子则好奇地问:“棉花长出来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像天上的云?”

那时笑着回答:“等棉花开花了,像白色的小喇叭,结出棉桃后,里面的棉絮就像云一样软。到时候让你们都来摘棉絮,做新衣服。”

就在棉花种植启动的同时,石丘部落的石风也带来了好消息 —— 他们采石时发现,龙盟北边的石山有优质的青石,不仅坚硬,还容易切割,适合盖石屋。“我们部落以前盖过石屋,比木屋暖和,还不怕火,” 石风拿着一块青石,对那时说,“龙盟现在的木屋,夏天漏雨,冬天透风,我们可以盖几间石屋试试,以后全盟都盖石屋。”

那时听了很高兴:“好!我们先盖一间石屋样板,用来当粮仓 —— 粮食放在石屋里,不怕受潮和虫蛀。你负责采石和砌墙,竹老负责做石屋的木梁,沙木负责打砌墙用的铁制工具,比如铁凿和铁铲。”

石风立刻行动,带着族人去北边石山采石。他们用铁凿在石头上凿出缝隙,再用木楔子塞进去,用力敲击木楔子,石头就整齐地裂开了。“这种方法采石快,还能保证石头的平整,” 石风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一天能采二十块青石,足够盖石屋的地基了。”

竹老则去山林里选木梁,挑了几根粗壮的松木,用铜铁锯锯成合适的长度,再用木刨把表面刨平整:“石屋的木梁要结实,能承受屋顶的重量。我在木梁的两端凿出凹槽,跟石墙的凸榫对接,不用钉子也能固定。”

沙木在锻造区打了十几把铁凿和铁铲:“砌墙的时候,用铁凿把青石的边缘凿平整,用铁铲把黄泥和草木灰混合的泥料抹在石缝里,这样石墙更结实,不漏风。”

春播、东域建设、棉花种植、石屋建造,龙盟的各项事务都在忙碌而有序地推进。可天有不测风云 —— 就在粟苗长到半尺高、水稻准备移栽的时候,龙盟遇到了干旱,连续十天没下雨,河里的水位下降,水渠里的水流不足,田里的粟苗开始发蔫,水稻的秧苗也长得慢了。

山魁急得睡不着觉,每天都去田里看:“再不下雨,粟苗就要干死了,今年的收成就完了!”

沼泽部落的首领沼泽也愁眉苦脸:“水渠里的水不够,水稻移栽后没水浇,根本活不了。我们得想办法引水,不然春播就白忙活了。”

那时召集各部落首领开会,商量解决办法。“我们不能等下雨,得主动引水,” 那时说,“山族部落住在山林里,有泉水,我们可以挖一条水渠,把泉水引到田里;沼泽部落熟悉水性,负责疏通现有的水渠,加深加宽,让水流更顺畅;水泽部落负责打水,用陶瓮把河里的水运到田里,先救急;东域分盟的部落,要是有多余的水,也支援一点过来。”

首领们都同意,立刻行动。山魁带着族人,在山林里找到一处泉水,用铜铁锄挖水渠,把泉水引向龙盟的田地里。泉水虽然不多,但能缓解一部分旱情。沼泽带着族人,把现有的水渠加深加宽,还在水渠旁挖了几个蓄水池,下雨时能存水。水泽部落的族人,用陶瓮和木桶,从河里打水,一趟趟运到田里,给粟苗和秧苗浇水。

东域分盟的林河听说龙盟缺水,立刻派族人用竹管把林溪谷的溪水引到龙盟,虽然路途远,但也能支援一些水。“龙盟帮我们这么多,我们不能看着龙盟遇到困难不管,” 林河说,“就算多跑点路,也要把水送过去。”

在全盟的努力下,旱情慢慢得到缓解。粟苗重新挺直了腰杆,水稻的秧苗也长得更壮了。山魁看着田里的粟苗,松了口气:“还是人多力量大!要是以前,遇到干旱只能看着庄稼枯死,现在有龙盟,啥困难都能扛过去。”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五月。龙盟的春播基本完成:粟田长势喜人,水稻已经移栽到田里,绿油油的一片;西边坡地的棉花也出苗了,嫩绿的棉苗整齐地排列在田垄上;东域分盟的锻造区已经建成,沙木正在教东域的族人锻打锄头和镰刀,为夏天的除草和秋天的收割做准备;竹老在东域教完木工,带着各部落做的工具架和木床样品回来,每个样品都做得很规整;石丘部落盖的石屋样板也快完工了,青石砌的墙又平又直,木梁架在上面,稳固又结实。

一天傍晚,那时和阿果坐在广场的篝火旁,看着族人忙碌的身影 —— 有的在田里给棉花苗除草,有的在锻造区帮忙锻打工具,有的在石屋旁帮忙盖屋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你看,我们的龙盟越来越好了,” 阿果靠在那时肩上,轻声说,“春播顺利,东域稳定,棉花和石屋也有了进展,以后大家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那时握住阿果的手,望着东边的夜空,那里是东域分盟的方向,此刻应该也有篝火在燃烧。“这只是开始,” 他说,“以后我们还要种更多的棉花,盖更多的石屋,教更多的部落学技术,让龙盟的范围越来越大,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 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再也不用怕饿肚子、受冻了。”

篝火的光芒映在他们脸上,温暖而明亮。不远处,林苗带着孩子们在认棉花苗,孩子们好奇地问这问那;水伯和竹老在讨论石屋的屋顶怎么盖更防雨;沙木则在给东域的族人讲解锻打的技巧。整个龙盟,都充满了生机和希望。

接下来的日子里,龙盟会继续推进棉花种植的管理,确保棉苗健康生长;东域分盟的锻造区会产出更多的农具,支援全盟的农业生产;石屋样板完工后,会在全盟推广盖石屋,改善族人的居住条件;同时,还会有更多的小部落听说龙盟的发展,前来咨询合作 —— 龙盟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着新的篇章,关于团结,关于奋斗,关于在这片原始的土地上,用双手创造出的每一个美好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