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那时的原始纪元 > 第51章 粮仓方案细化与承重争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章 粮仓方案细化与承重争议

清晨的露水还沾在木料堆的杨木上,长影时的阳光刚把储存棚旁的空地照暖,那时就拎着小禾画的 “粮仓草图” 站在中间 —— 草图用炭粉画得格外细致:下面画着 4 根竖线代表木腿,中间画 3 道横线代表层架,外面圈着芦苇墙的轮廓,旁边用汉字标着 “木腿长 5 尺、层架宽 4 尺”,每处尺寸旁都画了对应的木杆(前 45 章的量尺),生怕族人看不清楚。

族人们围过来时,阿山已经把 50 章运回的 20 根杨木按粗细分开:粗的(6 寸左右)放左边,细的(4 寸左右)放右边,芦苇捆堆在最外侧,像座小土坡。“今天咱们把粮仓的样子定下来,明天就动手搭。” 那时展开草图,指尖指着中间的层架,“这粮仓要做 3 层,第一层放 3 小筐粟穗,第二层也放 3 小筐,第三层再放 3 小筐 ——3 小筐加 3 小筐,再加 3 小筐,一共能装 9 小筐,比现在临时干燥架上的 6 小筐多 3 小筐,以后再收粟穗也够放。”

他特意蹲下来,用 3 个小藤筐在地上摆成一排:“你们看,1 个小筐这么大,3 个并排能占满一层,两层就是 6 个,三层就是 9 个,刚好能把咱们现有的 6 小筐都装进去,还能空出 3 个位置放新收的。” 小禾赶紧在记录板上写 “粮仓容量:3 小筐(一层)+3 小筐(二层)+3 小筐(三层)=9 小筐”,写完还把 3 个小筐的图案画在旁边,用加号连接,比单纯写数字更直观。

老麦拄着木铲,盯着地上的 3 个小筐看了半晌,突然皱起眉,往木料堆走了两步 —— 他捡起一根之前搭干燥架用的杨木(5 寸粗),用手指敲了敲:“阿石,你忘了去年搭干燥架的事?那干燥架才 2 层,每层放 2 小筐,2 小筐加 2 小筐一共 4 小筐,横梁就有点往下弯,现在这粮仓要做 3 层,装 9 小筐,用的杨木和干燥架差不多粗,能撑住吗?”

他的话让族人们都安静下来,巴图摸了摸后脑勺:“是呀,去年干燥架装第 4 小筐的时候,我就觉得横梁有点软,后来还是加了根木杆顶着才敢用。现在 9 小筐,比 4 小筐多 5 小筐,要是横梁断了,粟穗全撒了不说,还得重新搭粮仓,太费功夫了。”

小禾赶紧翻出之前的干燥架记录,木板上写着 “干燥架:2 层,4 小筐,横梁弯,加木杆支撑”,她举起来给大家看:“老麦爷爷说得对,干燥架 4 小筐就弯了,粮仓 9 小筐肯定更重,得想办法让横梁结实点。”

那时没立刻反驳,而是走到木料堆旁,拿起一根 6 寸粗的杨木(比干燥架的粗 1 寸):“这次用的杨木比干燥架的粗,应该能多撑点重量。不过老麦提醒得好,咱们不能光靠‘觉得’,得找个办法确认 —— 要么给横梁加支撑,要么换更粗的木,总之不能让粮仓塌了。”

阿山蹲在草图旁,手指在木腿和横梁之间画了道斜线:“我有个办法,在每根木腿和横梁之间加‘斜撑’—— 就是把细点的杨木斜着架在木腿和横梁中间,像给横梁搭个‘拐棍’。每根木腿旁边加 2 根斜撑,4 根木腿就是 2 根加 2 根,再加 2 根、2 根,一共 8 根斜撑,这样横梁就有地方借力,不会弯了。”

他边说边用 4 根小木棍当木腿,8 根细树枝当斜撑,在地上搭了个迷你架子:“你们看,木腿是柱子,横梁是扁担,斜撑就是帮着抬扁担的手,人多抬得稳,斜撑多了,横梁也稳。” 小禾跟着画迷你架子,在记录板上写 “斜撑计划:4 根木腿,每腿 2 根斜撑,2+2+2+2=8 根”,还在旁边画了 8 根小斜线代表斜撑。

老麦还是有点不放心,蹲下来拨了拨地上的迷你斜撑:“这斜撑要埋进土里多深?要是埋浅了,一受力就翘起来,跟没加一样。” 阿山立刻回答:“斜撑的一头要埋进土里半尺深,和木腿的埋深(1 尺)差不多,埋好后用土填实,再用浸过树胶的麻绳把斜撑和木腿绑紧 —— 树胶干了之后,麻绳会变结实,不会松。”

为了让老麦放心,那时提议做个 “承重测试模型”:“用粗点的树枝做横梁,细树枝做斜撑,小石子当粟穗,1 颗石子代表 1 小筐的重量,往横梁上放石子,看加了斜撑会不会弯。” 这个提议得到了族人们的赞同,阿山立刻去砍树枝,小禾去捡石子,老麦则负责准备绑斜撑的细藤条。

半个时辰后,测试模型搭好了:4 根粗树枝当木腿(埋在装土的陶盆里),2 根粗树枝当横梁(架在木腿上),8 根细树枝当斜撑(一头埋进陶盆,一头绑在横梁上)。小禾捧着小石子走过来,1 颗 1 颗往横梁中间放 —— 放第 1 颗时,横梁没动;放第 2 颗时,还是没动;放第 3 颗时,横梁微微往下沉了一点,但斜撑紧紧顶着,没再往下弯。

“再加 1 颗!” 老麦喊着,小禾又放了第 4 颗 —— 横梁的下沉幅度和第 3 颗时差不多,斜撑依然稳固,没有松动的迹象。“够了够了!” 老麦赶紧喊停,蹲下来摸了摸斜撑:“这斜撑真管用,4 颗石子都没弯,咱们粮仓每层放 3 小筐,三层加起来 9 小筐,分摊到 6 根横梁上(每层 2 根),每根横梁承受的重量比 4 颗石子还轻,肯定没问题。”

小禾在记录板上一笔一画写 “模型测试:加 8 根斜撑,放 4 颗石子(代表 4 小筐),横梁微沉但不弯,安全”,写完还数了数石子的数量,确认是 4 颗没错。阿平凑过来看记录板,笑着说:“这样记真清楚,以后再搭架子,照着这个模型做,就不用怕承重不够了。”

确定斜撑方案后,族人们开始细化粮仓的每一处细节。阿山拿着木杆量杨木的长度:“木腿要 5 尺长,埋进土里 1 尺,露在外面 4 尺,刚好能分 3 层,每层 1 尺 5 寸高(1 尺加半尺);横梁要 4 尺长,刚好能跨在 4 根木腿之间(木腿间距 3 尺,横梁长出半尺,方便绑斜撑)。”

小禾跟着记录材料分配:“木腿:要 4 根,每根 5 尺长、6 寸粗,从左边粗杨木里选;横梁:要 6 根,每根 4 尺长、6 寸粗,也从粗杨木里选;斜撑:要 8 根,每根 3 尺长、4 寸粗,从右边细杨木里选;层板:要 3 块,每块 4 尺长、3 尺宽,用剩下的粗杨木截 —— 选的时候要挑没有结疤的,结疤的木容易裂。”

她边记边用加法算木料数量:“粗杨木一共 20 根,木腿用 4 根,横梁用 6 根,层板用 3 根,4 加 6 是 10,10 加 3 是 13,还剩 7 根粗杨木;细杨木一共 15 根,斜撑用 8 根,15 减 8 是 7,还剩 7 根细杨木,剩下的都能留着修工具。” 族人们听着她的计算,都点头说清楚,没有用乘法,全靠逐个数、逐次加,符合部落刚学会整数计数的认知水平。

老麦突然想起一件事,指着储存棚的方向:“粮仓的门要做在哪边?总不能把 3 层都封死,取粟穗的时候不方便。” 那时想了想,指着草图的右侧:“在右边留 1 尺宽的门,装个藤条编的门帘,平时放下挡潮气,取粟穗的时候掀开 —— 门的位置别对着渠边,不然风会吹进来,粟穗容易潮。”

小禾赶紧在草图右侧画了个门的形状,标上 “门宽 1 尺,藤条门帘”,旁边写 “避开渠边,防风吹”。阿山补充:“门旁边要加 2 根木柱,把藤条门帘绑在木柱上,不然门帘会晃,挡不住潮气。” 小禾又加了 2 根木柱的标记,材料分配里多写了 “门柱 2 根,4 寸粗杨木”。

傍晚斜影时,粮仓方案终于全部确定,小禾把完整的方案写在一块大杨木板上,挂在知识墙最显眼的地方,上面分了 “尺寸、材料、安全” 三部分:

? 尺寸:木腿 5 尺(埋 1 尺露 4 尺),横梁 4 尺,层架 3 层(每层 1 尺 5 寸高),门宽 1 尺;

? 材料:木腿 4 根、横梁 6 根、斜撑 8 根、层板 3 块、门柱 2 根,共 23 根杨木,芦苇 50 捆;

? 安全:斜撑 8 根(每腿 2 根),门避渠边,层板铺密防漏粒。

族人们围在木板旁,老麦摸着 “斜撑 8 根” 的字样,笑着说:“这下我放心了,有这 8 根斜撑,再装 9 小筐粟穗也不怕。” 巴图则摩拳擦掌:“明天我来埋木腿,保证埋得直、埋得深,不让木腿歪一点。”

那时看着大家的热情,心里踏实了:“明天长影时开工,阿山带 3 个人做榫卯(把木腿和横梁连接的地方凿出凹槽),巴图带 3 个人埋木腿,小禾负责记录进度,其他人帮忙搬木料、编芦苇墙 —— 咱们争取 3 天搭好,让粟穗早点住进‘新家’,再也不用怕潮了。”

小禾把明天的分工记在记录板上,用加法算人数:“阿山组 3 人 + 巴图组 3 人 + 记录 1 人 + 其他 6 人 = 13 人,刚好能把活分完,没人闲着。” 她想起前几天的储存危机,再看看眼前的方案板,心里满是期待 —— 等粮仓搭好,粟穗再也不会因为没地方存而发霉,部落的粮食就能稳稳当当的,以后不管收多少,都有地方放。

夜色渐深,木料堆旁的篝火还亮着,族人们还在讨论明天的搭建细节,阿山在地上画着榫卯的形状,巴图在练习埋木腿的动作,小禾则在记录板上最后描了一遍 “9 小筐” 的字样 —— 这个用加法算出来的容量,不仅是粮仓的承载量,更是部落对 “安全储存” 的期待,等着在接下来的搭建中,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