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8月初,龙国京城暑气未消,总统府外交议事厅内却透着几分沉凝,沙皇国访华使节端坐席间,神色凝重地递出谈判方案,酝酿多日的访华目的终被揭晓——沙皇国愿以亚洲部分领土为筹码,换取龙国承诺双方不开战,这背后正是协约国的暗中谋划,意图用疆土交易牵制龙国战力,避免其倾尽全力投身战局。
“此前沙皇国与龙国交战失利,新西伯利亚以东全部领土已归龙国管辖,如今我方愿再割让亚洲境内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只求龙国与沙皇国缔结互不侵犯约定,双方暂不开战。”沙皇国使节语气恳切,却难掩底气不足,“当前战局胶着,龙国坐拥千万仆从军与本土常备军,若尽数投入战场,即便沙皇国东线防线必遭重创,但贵国后勤必然难以承受,甚至面临崩盘风险,这份交易对双方皆是共赢。”
这番说辞看似诚恳,实则藏着协约国的算计。协约国深知龙国战力雄厚,千万仆从军配合本土部队若全面参战,同盟国阵营战力将大幅飙升,协约国很难招架,遂撺掇沙皇国以疆土换和平,牵制龙国精力,让其无法全力支援汉斯国等盟友,同时也能让沙皇国腾出精力应对东线汉斯国攻势,稳固协约国东线战局,等后续腾出手再收拾龙国。
龙国军政核心很快召开会议商议,丁汝昌指尖落在西伯利亚疆土地图上,沉声道:“沙皇国割让的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地处西伯利亚腹地,资源储量丰富,森林、矿产遍布,正是龙国亟需开发的区域,拿下这块疆土,对后续西伯利亚资源开采、国力提升益处极大。”
李和点头附和,语气冷静剖析利弊:“龙国当前确实不宜与沙皇国开战。海军爆兵已耗费海量资源,北冥级、天权级航母与龙凤级战列舰的建造、维护投入巨大,加之要供养千万仆从军,后勤压力本就沉重;若再在东线与沙皇国陷入拉锯,需分兵调遣大量兵力与物资,不仅会拖慢东南亚、太平洋战场推进节奏,国内经济也可能因资源过度倾斜军工濒临崩盘,得不偿失。”
段祥瑞补充道:“西伯利亚资源开发本就是龙国长期战略,沙皇国割让的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能大幅拓展龙国亚洲疆土,且省去了开战夺地的伤亡与消耗,仅需缔结互不侵犯约定,便能将东线兵力抽调到其他战场,更贴合当前战略布局,扩大我们在东南亚的优势。”
龙国高层很快达成共识:接受沙皇国的疆土交易,同意缔结互不侵犯约定,换取百万平方公里西伯利亚疆土。一来能获取丰富资源,助力后续西伯利亚开发,夯实国力根基;二来可避免双线作战,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将精力聚焦于东南亚、太平洋战场及波斯湾燃油通道防护;三来也能稳住沙皇国,避免其狗急跳墙,后续仍可通过情报部门联络沙皇国革命党,继续搅乱其内部局势。
8月5日,龙国与沙皇国正式签订《中俄互不侵犯条约》,条约明确沙皇国割让亚洲境内百万平方公里领土予龙国,双方承诺战争期间互不宣战、互不侵犯边境,龙国随即撤回北极海域牵制沙皇国舰队的特混部队,将兵力重新调配至太平洋战场;沙皇国则得以腾出手来,集中东线兵力应对汉斯国进攻,同时继续维持对北极航线的封锁,却也彻底放弃了针对龙国的军事部署。
协约国得知交易达成,虽未完全达成牵制龙国全力参战的预期,却也暂时稳住了沙皇国战局,让龙国无法分兵支援汉斯国东线战场,算是达成部分目标;汉斯国得知消息后,威廉二世虽颇为不满,认为龙国未全力支援同盟国,却因自身列日要塞战事胶着、东线沙皇国攻势猛烈,无暇过多追责,只能继续推进施里芬计划,消耗协约国兵力。
龙国很快启动西伯利亚新割让领土的接收工作,派遣勘探队深入腹地探查资源分布,同时调配人力物力,搭建基础设施,为后续资源开发铺路;东线兵力抽调完毕后,龙国将更多仆从军派往太平洋战场,加快推进协约国殖民地进攻计划,从澳大利亚周边小岛逐步推进,稳步扩大太平洋势力范围。
东南亚战场这边,新几内亚岛十万龙国仆从军已筑牢防御工事,协约国多次发起进攻,皆被仆从军凭借地形优势与顽强抵抗击退,战事陷入僵持;波斯湾海域,龙国殖民地舰队与同盟国舰队汇合后,正与同盟国舰队对峙。
沙皇国与龙国达成疆土交易后,东线战局愈发激烈,汉斯国施里芬计划虽因列日要塞受阻有所放缓,但依托坦克与炮火优势,仍在稳步推进;龙国仆从军依旧充当炮灰角色,在列日要塞外围疯狂冲锋,消耗协约国守军弹药与战力,赵烈作为欧洲远征军司令,仅需统筹仆从军进攻节奏,无需过多顾虑伤亡,最大限度为汉斯陆军分担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