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 第428章 隋唐平行世界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进入六月后,成都县迎来了夏粮收获的季节。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随风摇曳,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但陈阳的心情却丝毫不敢放松。他深知,这个季节也是火灾的高发期。一旦麦田失火,不仅一年的收成毁于一旦,更会让无数农民陷入绝境,无粮可吃。

为此,陈阳立刻召开了紧急会议,命令县尉赵虎:“赵县尉,立刻增派人手,下乡巡逻,严密监控所有麦田,务必严防死守,杜绝任何火情!”

“是!属下遵命!”赵虎不敢怠慢,立刻领命而去。

同时,陈阳也以身作则,几乎每天都骑马下乡,亲自巡视农田。他顶着炎炎烈日,奔波在各个村落之间,查看收割进度,叮嘱农夫们注意防火。

他还特意传下命令,要求各乡的里正和族老,必须亲自带队,在田间地头严查火情,组织人手轮流值守。

“诸位,”陈阳在一次里正会议上强调,“夏粮是百姓的命根子!如果因为疏忽引发火灾,导致颗粒无收,你们就是成都县的罪人!我丑话说在前面,哪个地方出了问题,我就拿哪个地方的负责人是问!”

众人都深知此事的严重性,纷纷立下军令状,保证一定看好自家的田,绝不让火情发生。

在巡视途中,陈阳常常能看到一些年幼的孩子,跟着父母一起下田劳作。他们皮肤黝黑,小手被麦芒刺得通红,却依然卖力地捡拾着掉落的麦穗。

看着这些本该在学堂里读书玩耍的孩子,此刻却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陈阳心中不由得一阵感慨。“在后世,这些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可在这个时代,他们却要过早地体会生活的艰辛。”

他多么希望能改变这一切,让所有孩子都能走进学堂,接受教育。但他也清楚,这需要时间,需要积累足够的财富和资源。仅凭他一己之力,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实现。

“只能先把新学舍建起来,让更多孩子有机会读书吧。”陈阳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我必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

虽然心中感慨万千,也有些无力,但陈阳并没有停下脚步。他知道,只有把眼下的事情做好,让百姓们先过上好日子,才有能力去改变更多。

他勒住马,再次望向一望无际的麦田,眼神变得更加坚定。

每天傍晚,当陈阳从田间巡视回来,虽然疲惫不堪,但他并没有休息,而是立刻召集县衙里的工匠们,来到后院的临时工坊。

他拿出了一张早已绘制好的图纸,图纸上画的是一种结构精巧的木质机械。

“大家看,”陈阳指着图纸,对工匠们说道,“这叫打麦机。它的作用不是磨面粉,而是把收割下来的麦子,快速地从麦穗中脱离出来,也就是脱粒。”

工匠们围了上来,仔细看着图纸,脸上充满了好奇。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东西。

陈阳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着每个部件的作用和原理,从动力装置到脱粒滚筒,再到分离筛网,都解释得一清二楚。

“大人,这东西真能行吗?”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有些怀疑地问道。

“行不行,做出来试试就知道了。”陈阳笑着说道,“我相信大家的手艺。”

在陈阳的指导下,工匠们连夜赶工。几天后,第一台木质打麦机终于制作完成了。

陈阳立刻让人把打麦机抬到了城外的一片麦田里,召集了几个农夫过来试验。

农夫们看着这个从未见过的大家伙,都有些不敢相信。当陈阳亲自操作,演示了如何将一束束麦子放进去,很快就有干净的麦粒从机器下方流出来时,在场的农夫们都惊呆了。

“太神奇了!”

“这比我们用连枷打麦,快了何止十倍!”

试验大获成功。陈阳当即下令,让工匠们全力赶制这种打麦机。

“每个村必须配备一台!”陈阳命令道,“所有的费用,由我私人承担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我会让那些地主士绅们出资补贴。”

对于让地主士绅出钱这件事,陈阳只是微微一笑。他知道,这些人在他的棉花和养殖生意里赚了不少钱,现在让他们拿出一部分来回报乡邻,他们不仅不会反对,反而会乐于为之,毕竟这也是在为自己积德行善,同时还能讨好这位后台强硬的县令。

很快,一台台打麦机被送到了各个村庄。有了这个新工具,农民们的收割效率大大提高,原本需要半个月才能完成的脱粒工作,现在几天就搞定了。大家都对陈阳感激涕零,称赞他是百年不遇的好官。

陈阳看着这一切,心中也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小小的打麦机,不仅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它让百姓们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力量,也让他在成都县的根基,扎得更深了。

忙碌的夏收农忙季节终于过去了,成都县的百姓们都松了一口气,开始享受丰收的喜悦。陈阳也终于有了一段难得的空闲时间。

然而,这份清闲并没有持续多久。这天,十大世家的管事们又一起找到了陈阳,脸上都带着一副欲言又止、难掩可惜的神情。

陈阳一看他们这表情,心中立刻就明白了。这些精明的商人,肯定是还惦记着他那神奇的打麦机图纸,想把这项技术推广到更多地方,赚更多的钱。

“看你们一个个愁眉苦脸的,是有什么事吗?”陈阳故作不解地问道。

一位管事连忙上前,苦笑着说道:“公子,我们是在想,那打麦机真是个好东西,大大提高了效率。只是现在农忙过了,这机器的用处就小了。我们在想,要是还有其他类似的好东西……”

话未说完,意思已经很明显了。

陈阳笑了笑,从怀里掏出几张早已准备好的图纸,递给他们:“我就知道你们会来问。看看吧,这是打麦机的完整图纸,另外几张,是我新设计的稻谷脱粒机和扬谷机的图纸。”

管事们接过图纸,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越看,他们的眼睛越亮,脸上的愁容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兴奋和激动。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一位管事激动地说道,“公子英明!有了这些图纸,我们不仅能在秋收时大派用场,还能把这些机器卖到其他州县去,又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其他管事也纷纷附和,对陈阳的“未卜先知”和“奇思妙想”敬佩不已。

“好了,图纸给你们了。”陈阳摆了摆手,“具体的生产和推广,就交给你们去办了。记住,质量一定要保证,价格也要公道,不要砸了我们九合会的招牌。”

“请公子放心!属下等一定办妥!”管事们齐声应道,满意地拿着图纸离开了。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陈阳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这些管事们的积极性,正是他所需要的。通过分享这些技术,不仅能让自己的产业更加壮大,还能进一步巩固和十大世家的合作关系,可谓一举两得。

而他自己,则可以趁着这段空闲时间,好好规划一下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了。

农忙过后的闲暇时间,陈阳做了一件在这个时代看来十分新奇的事情——他召集了成都县所有的里正和十大世家的管事,在县衙大堂开了一个类似后世的“会议”。

大堂里没有按传统的尊卑次序排位,而是摆放了几张长桌,大家围坐在一起,显得格外平等和随意。

陈阳首先发言,他没有谈枯燥的政务,而是直接抛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人工养鱼。

“诸位,”陈阳的声音洪亮而有力,“我知道大家农忙过后,很多时间都闲置了下来。我有一个想法,可以让大家利用这些空闲时间,再增加一份收入。”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每个村子都可以找一片荒地,开挖成池塘;如果村子靠近河流,那就更好了。我们可以在池塘里养殖鱼类。鱼苗由我来提供,九合会商行可以提供一半的启动资金。我们采用合作的模式,村里出人力和土地,商行出资金和技术指导,最后收益按比例分成。大家觉得怎么样?”

众人闻言,都议论纷纷。养鱼在当时虽然有,但大多是天然捕捞,人工大规模养殖还是新鲜事。大家既好奇,又有些犹豫。

陈阳没有急于让他们表态,而是接着抛出了第二个重磅消息。

“大家可能会担心,鱼养多了卖不出去,或者容易腐烂变质。”陈阳微微一笑,说道,“我早就想到了这一点。我这里有一门密封保鲜的技术,可以将鱼肉用特制的陶瓷罐密封起来,做成类似蜜饯的食品,我们可以称之为‘鱼罐头’。”

他详细解释了罐头的制作工艺,包括如何处理鱼肉、如何杀菌、如何密封陶罐等。“这样一来,鱼肉可以保存很长时间,不仅可以作为军粮供应军队,还可以远销到其他地区,再也不用担心变质问题。”

这个消息一出,大堂里彻底沸腾了。

十大管事们首先反应过来,他们都是精明的商人,立刻就意识到了这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人工养鱼提供稳定的原料,罐头技术解决了储存和运输的难题,这简直是一条完美的产业链!

里正们也纷纷动心了。这不仅能增加村民的收入,还能让村子变得更富裕,他们何乐而不为呢?

经过一整天的热烈讨论,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个计划完全可行。

会议结束后,十大管事们立刻派人给自己的主家汇报,请求追加资金。他们都清楚,一旦这个计划成功,带来的利润将是难以估量的。

陈阳看着大家兴奋离去的背影,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知道,这个计划一旦实施,不仅能让成都县的百姓更加富裕,还能为他积累更多的资本和人脉。到时候,他再推行其他新政,就会更加顺利,再也不会遇到太多的阻力。

他的成都县,正在一步步朝着他理想中的样子发展。

接下来的三个月,成了成都县名副其实的“建设季”。

在陈阳的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热潮席卷了全县。

各村的村民们在农闲时节,纷纷投入到鱼塘的开挖工作中。人力充足的村子,就将鱼塘挖得更大,甚至改造成小型湖泊,或者干脆挖上好几个,形成鱼塘群。而那些靠近河流的村子,则占尽了地利,在陈阳提供的鱼苗送达后,第一时间就投放了下去,开始了养殖。一时间,成都县境内池塘密布,一派水乡泽国的景象,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九合会商行投资兴建的食品工坊也拔地而起。工坊内,工匠们按照陈阳提供的图纸和技术,日夜赶工,制作着用来密封鱼肉的陶瓷罐,并调试着各种加工设备,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生产做着最后的准备。

养殖业方面更是捷报频传。

第一批养殖的鸡、鸭、鹅已经全部长大成熟,肉质鲜美,数量庞大。而第二批的种苗也早已孵化出来,在精心照料下茁壮成长,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更令人欣喜的是猪和牛的养殖。那些由陈阳提供的“异种苗”,不仅没有出现任何疫病,反而长势喜人,体型健壮。仅仅四个月的时间,就已经达到了可以出栏的标准。

看着这一派繁荣景象,陈阳信心满满。他在心中估算了一下,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了来年,他的养殖规模至少能扩大三到四倍。

这意味着,他将拥有更加雄厚的资本,他的计划也将迎来一个新的高峰。

随着各村鱼塘的建成和鱼苗的投放,陈阳又将一项新的养殖技术传授给了大家——生态循环养殖。

他指导村民们在鱼塘里放养鸭子和鹅。这些水禽不仅能在水面上自由活动,它们的粪便还能成为鱼的天然饲料,省去了不少喂养成本。同时,鸭子和鹅还能吃掉水中的杂草和害虫,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大家看,”陈阳站在一个示范鱼塘边,对围拢过来的村民和管事们说道,“这样一来,鱼、鸭、鹅可以共同生长,形成一个小小的生态圈。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节省成本,一举多得!”

众人看着鱼塘里嬉戏的水禽和欢快游动的鱼儿,无不赞叹陈阳的智慧。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效益显着,很快就在全县的鱼塘中推广开来。

解决了养殖方面的事情后,陈阳的全部心思都放到了即将成熟的棉花田里。

他当初种下的 1500 亩下等田棉花,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照料,如今已经长得枝繁叶茂,枝头挂满了饱满的棉桃。远远望去,一片雪白,像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积雪,煞是好看。

陈阳几乎每天都要去棉田巡视一番,查看棉桃的成熟情况,叮嘱负责照料棉田的老农们注意防治病虫害,做好采摘前的准备工作。

他深知,这第一批棉花的收成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他能否收回前期的投入,更关系到他的棉纺织计划能否顺利启动。

“快了,快了。”陈阳抚摸着沉甸甸的棉桃,心中充满了期待,“再过不久,就可以采摘了。到时候,我们的纺织工坊就能派上用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