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快穿:劳资拆了三千世界 > 第576章 知否.皇帝影卫2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官家登基后,第十一个年头悄然过去,时光飞逝,很快便来到了他在位的第二十二个年头。

京城的护肤馆与休闲娱乐场所率先建成落地——护肤馆清晰分为男馆与女馆,男馆主打脸部清洁、背部按摩等简约实用项目,女馆则涵盖脸部护理、全身SpA、采耳等细致服务,开门迎客后收获不少好评。

但真正引爆京城的,是配套的休闲娱乐楼。这座楼共五层,每层都精准戳中了不同人群的需求:

一层是大型室内游泳池,不管是夏日消暑还是日常锻炼,都成了热门去处;

二层是开放式大厅,摆满了麻将桌与纸牌桌,男女老少都爱来这儿凑局,热闹得挤不下;

三层是独立包间,主打私密社交,适合亲友聚会或商务闲聊,同样一座难求;

四层是自助区,各类点心、饮品随取随用,还设有休息座椅,累了就能随时歇脚;

五层是儿童乐园,滑梯、积木等设施齐全,家长们既能安心休闲,又不用操心孩子。

这栋楼一开业就天天爆满,各家夫人们见势头这么好,立刻动了心思——纷纷计划着把这套“五层休闲楼”的模式推广到大宋各地,让其他城市的人也能享受到这份热闹。

四月底,蜀地龙门渡,芦山河铁索桥动工。二代们提前凿岩挖基坑、运铁矿搭高炉,老工匠严守火候,铁链必过“三石冷拉测试”。

架索时水流湍急难渡,陈阳夜留浸油麻绳与崖壁滑轮槽,工匠借其牵引铁链,难题得解。后续他暗助不断:托人送锚固示意图、提前挖排水沟、优化安全绳结,全程没让工匠出危险。

入秋,最后一块木板铺完,铁索桥落成。两岸百姓拥着过桥,连商旅的马车都敢稳稳驶过——大宋首座铁索桥,成了。

第十三年开春,西南黔北牛栏江支流旁,第二座铁索桥动工。有了芦山河的经验,这次进度快了不少——二代们带足人手,直接照搬成熟方案,高炉炼钢、岩壁锚固都按流程推进,连架索都省了试错时间。

三个月里,人力物力堆得足,工匠们熟门熟路,陈阳依旧在暗处盯着:暴雨前提醒加固基坑,高空作业时悄悄检查安全绳,全程没让一位老工匠出半点风险。入夏时,桥就通了,比预计还快了十日。

7月底,队伍一分为二:一批二代带数百工匠赴淮河流域支流,另一批直奔岭南珠江支流,同时启动两座铁索桥建设。

两地施工各有难点——淮河支流汛期临近要抢工期,珠江支流潮湿需防材料霉变,但有前两次经验打底,工匠们上手极快。陈阳两边兼顾,暗中调配防雨材料、优化防腐工艺,还盯着高空作业的安全细节。

熬到年底,两座桥终于先后落成。全程没出半点人员损伤,只是人力物力消耗极大,光铁矿石就用空了三座仓库。但成果实打实:淮河桥通了两岸农田集市,珠江桥快了甘蔗丝绸运速,往来百姓、商旅都直夸方便。

第十四年年初,建桥队伍直奔黄河,选定两处动工:一处在西京河南府孟津县,两岸黄土台塬坚实,河道宽约五百步,是中游商旅往来的关键渡口;另一处选在河中府龙门县,峡谷地势稳,河道收窄至三百余步,岩壁利于桥台锚固,还能打通陕州与河东的盐运道。

工匠们先挖丈余基坑,用生铁浇筑“地龙桩”固台,再锻打比此前粗近一倍的精炼钢链,每根都经“五石冷拉”测试。陈阳暗中统筹,提前调防洪物资,优化链节榫卯,高空作业加双重绳网防护。

年底两座桥先后落成,孟津桥连河南府与河北路,龙门桥通河中府与陕州,骡马商队、百姓踏桥而过,不用再等渡船、怕汛期断行。一年工期紧,消耗虽大,却真把黄河天堑变成了通途。

第十五年开春,建桥队伍终于挺进长江,选定两处动工:一处在鄂州江夏段(今湖北武汉附近),河道宽约千步,虽水流湍急,但南岸有古矶头可依托;另一处选在夔州巫峡口下游(今重庆奉节附近),峡谷约束河道至六百步,只是汛期江水冲击力极强。

这场建设足足耗了三年。前两年光跟水文较劲——江夏段要防夏季汛期的漩涡,巫峡口得抗秋冬的急流,工匠们反复调整桥台深度,把“地龙桩”挖到地下两丈才稳住根基。到第三年架主索时,意外还是来了:江夏段一次强降雨冲垮临时施工栈桥,巫峡口则因铁链拼接时突发阵风,先后有工匠失足落水;为抢运材料、加固堤坝,不少军民也在洪水中受了伤,最后统计下来,工匠牺牲五十余人,军民牺牲两百余人。

直到第十七年冬,两座长江铁索桥才终于落成。江夏桥连起荆湖北路与江南西路,巫峡口桥打通夔州与万州的通道,桥上行人望着脚下奔腾的江水,再想起那些没能看到桥通的人,都忍不住红了眼——这两座桥,是用两百多条人命换来的长江通途。

长江大桥落成后,工匠队伍一分为二:一批熟练工匠带着学徒,走遍大宋境内的大小河道,继续推进铁索桥建设,把此前的经验复制到淮河支流、珠江上游等关键渡口,让更多天堑变成通途;另一批经验最丰富的老工匠,则牵头组建了“钢架桥工坊”,专门攻关钢架结构技术,首座试验桥选在了蔡州汝水段(今河南汝南附近)——这里河道宽仅三百步,水流平缓,两岸地势平坦,既便于运输钢材,也能降低首座钢架桥的施工风险。

老工匠们先从钢材配方改起,在高炉里调整煤炭与铁矿石的比例,炼出更坚韧的“熟铁合金钢”,再按图纸锻造成丈余长的钢架构件,用铆钉逐段拼接成桥梁骨架。比起铁索桥,钢架桥要复杂得多:既要计算每根钢梁的承重,又要确保构件拼接严丝合缝,学徒们围在旁边,把老工匠的每一个步骤、每一次测算都记在纸上,连铆钉的大小、间距都不敢错分毫。

这场试验性建设没急着求快,光是打磨钢架构件就用了半年,直到每一根钢梁都能扛住“十石重压”不变形,才开始往汝水两岸架设。虽然过程慢,但胜在稳妥——等钢架桥的主体结构立起来时,连路过的商旅都停下脚步看:这桥不用铁链吊,全靠钢铁架子撑着,却比铁索桥更稳当,走在上面连晃都不晃。

所有桥梁落成后,陈阳立刻让人在每座桥头立碑——碑面刻桥名与建桥年份,碑背则逐一刻下所有参与者的名字:从掌勺的杂役、运料的军民,到领头的老工匠、初学的学徒,哪怕只参与过一天施工,名字也没落下。

碑顶刻着“功在山河,名留通途”,既纪念牺牲的人,也记下每一份心血。后来行人路过,常有人指着碑上的名字念叨:“我爹当年就在这拧过铆钉”“这是李师傅,他可是第一个攀上铁索的”——这些名字,成了短短数年间大宋架桥史里,最实在的纪念。

随后几年,陈阳把全部心思扑在教育上——此前十几年教育发展缓慢,他实在难掩焦急,便找官家反复商议。最终官家下旨,在大宋境内全面推行新政:各州、县、乡皆需建立学堂,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无论男女,必须入学。

学堂分设男学与女学,课程从识字、算术起步,再教农桑、工艺基础,直指全面扫盲。为让政策落地,官府还专门拨出粮款,补贴偏远地区学堂的师资与课本,连贫困家庭孩子的笔墨纸砚都由学堂供给。自此,大宋的乡村里,随处可见背着布包上学的孩童,往日里只有男子读书的景象,渐渐变成了男女学童一同捧书诵读的新画面。

熬到第二十一年,大宋的教育新政终于落地生根——各州、县、乡的学堂全已铺开,连偏远的岭南村寨、西域山区,都能看见孩童背着布包上学的身影。

扫盲工作彻底完成,不仅适龄男女尽数入学,不少此前目不识丁的成年人,也借着学堂夜课认了字、会了算术。更关键的是,第一批在免费学堂里长大的孩子已开始崭露头角:有人能帮乡邻写家书,有人会用算术帮商户记账,连田间劳作的少年,都能看懂农桑课本里的增产法子——下一代的改变,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大宋的土地上。

随后十年,大宋迎来全面爆发式发展:陆军装备不断迭代,甲胄锋利度、火器威力皆冠绝天下,成了公认的地表最强战力;海军更是开疆拓海,第二十三年航船抵达澳洲,第二十六年触及北美海岸,第二十七年抵达南美,非洲、欧洲的港口也陆续出现大宋商船的身影。

到第三十一年时,十年积累让大宋彻底蜕变——疆域版图远超往昔,从东方海岸延伸至海外洲陆;百姓生活更是富足,粮仓满溢,衣帛充足,再也见不到饥寒交迫的景象。更难得的是,全境扫盲早已完成,没有一个大宋子民目不识丁,孩童尽数入学,成年人也常读报、学技艺,人人都开始追求精神富足:茶馆里有讲书论画的,集市上有展手工创作的,连乡村里都办起了识字班、农艺课,整个大宋都浸在向上的活力里。

大宋的金融体系也跟着蓬勃发展,皇家银行、农业银行、商业银行在各州府遍地开花,彻底打通了城乡资金流通的脉络。大额交易里的金银货币,渐渐被统一铸造的“大洋”取代——这大洋正面刻着官家头像,背面是一条腾云的龙,民间便形象地叫它“龙洋”,既方便携带,又不用担心成色不足,很快就成了市面上的主流货币。

当时朝堂上的文武官员,都建议推广交子这类纸币,说能进一步方便流通。可陈阳却没点头,只说这事该留给后人再议。他心里清楚,纸币虽好,但若后人把控不住发行尺度,滥发起来只会让百姓手里的钱变“虚”,反倒坑害了民生——不如先把龙洋的体系扎稳,给后世留下更稳妥的底子。

第三十二年,陈阳正式上书告老。此时他算上早年岁月,也才五十八岁,论精力仍算壮年,可架不住身边的老伙计们大多已经离世——当年一同打拼的旧友没剩几个,朝堂上早已是二代们挑大梁。他心里清楚,该把时光留给自己和剩下的老友了。

告老后的陈阳,彻底卸下了担子。他常约着铁木真,还有蒙古、其他少数民族的王爷、伯爷、侯爵们,一起过起了真正的退休生活:天气好时就去河边晒太阳、钓鱼,傍晚支起架子烤着鲜鱼,配着小酒闲聊;兴致来了就搭船出海,或是走遍大宋的山川,看遍各地的风景;偶尔也会和各家夫人们凑在一起,带着全家去郊外踏青,看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日子过得自在又惬意,再无往日朝堂上的忙碌与牵挂。

官家为表彰蒙古异姓王爷及各少数民族伯爷、侯爵在民族大融合中创下的特殊功绩,特意下旨:不仅授予他们爵位世袭的待遇,让其家族荣誉代代相传,还命史官在史书中为他们单独列传,将其推动各族通婚、促进农牧交流、平定边境纷争的事迹一一详述,确保这些为大宋团结立下汗马功劳的人,能永远青史留名,被后世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