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吴三桂称帝 > 第2章 记忆碎片涌,绝境识危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记忆碎片涌,绝境识危局

头痛欲裂,像是有无数根钢针在太阳穴里反复搅动。李明远扶着虎皮床沿缓缓起身,刚站稳便一阵天旋地转,不得不伸手扶住冰冷的墙壁。粗糙的夯土墙触感真实,墙上悬挂的盔甲碰撞发出沉闷的声响,提醒着他这不是梦境——他真的成了崇祯十七年的吴三桂,置身于这座决定华夏命运的山海关总兵府中。

无数陌生的记忆碎片如同决堤的洪水,再次汹涌着灌入脑海。那是属于“吴三桂”的人生轨迹:出身辽东将门,自幼随父吴襄征战沙场,凭借战功一路擢升,最终执掌三万关宁铁骑,镇守山海关,成为大明王朝抵御清军入关的最后一道屏障。记忆的最后片段,是崇祯皇帝自缢煤山的噩耗传来时,他在总兵府中彻夜不眠,一边是李自成大顺军攻破北京后的招降使者,一边是多尔衮清军屯兵关外的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下,这位铁血将军终究是扛不住压力,突发急病昏迷过去,再醒来时,躯壳里已换了一个灵魂。

“崇祯十七年四月……”李明远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划过案几上的羊皮地图。这个时间点,正是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他闭上眼睛,结合自己多年研究的明末史料与刚接收的原主记忆,一幅危机四伏的局势图在脑海中清晰浮现。

北京已经陷落,崇祯皇帝朱由检在煤山的歪脖子树上自缢身亡,延续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正式覆灭。如今占据京城的,是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记忆中,原主曾派使者前往北京试探,得到的消息却让人心寒:大顺军进入北京后,迅速腐化堕落,李自成本人沉迷酒色,部下更是肆无忌惮地劫掠官绅富户,就连原主留在北京的家产也被抄没,爱妾陈圆圆被大顺军权将军刘宗敏霸占。

“冲冠一怒为红颜?”李明远嘴角勾起一抹自嘲的冷笑。后世史书多以此解读吴三桂的后续选择,但作为历史研究者,他深知这不过是文人墨客的浪漫化演绎。真正让吴三桂动摇的,是大顺军暴露出的短视与残暴。刘宗敏霸占陈圆圆,本质上反映的是大顺军对降将的漠视与掠夺,这样一支纪律松弛、唯利是图的军队,即便暂时占据京城,也绝无长久立足之可能。投靠李自成?无异于与虎谋皮,最终只会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

比起大顺军的短视,关外的清军更具威胁。记忆中,多尔衮率领的十万八旗劲旅早已屯兵山海关外的宁远、锦州一带,旌旗蔽日,杀气腾腾。这位清太宗皇太极的弟弟,雄才大略,野心勃勃,多年来一直觊觎中原。此次大明覆灭,对他而言正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原主昏迷前,已收到多尔衮的第一封招降信,信中言辞恳切,许诺“借兵破顺,裂土封王”,实则字字句句都透着吞并关宁铁骑、夺取山海关的野心。

李明远太清楚清军的底细了。八旗军战斗力强悍,但其统治手段极为残暴。从努尔哈赤时期的辽东屠城,到后来入关后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清军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汉家百姓遭受的苦难罄竹难书。一旦打开山海关大门,引清军入关,无异于引狼入室,不仅自己会背上千古骂名,更会让华夏大地陷入无尽的战乱与沉沦。

内忧外患交织,更让人心悸的是内部的不稳定。关宁铁骑虽是大明最精锐的部队,但经过连年征战,早已疲惫不堪。如今大明覆灭,军心涣散,内部更是分裂成三派:以副将白广恩为首的投降派,主张投靠清军,认为“顺军残暴,清军势大,唯有降清方能自保”;以参将杨坤为首的妥协派,倾向于投靠李自成,觉得“同为汉人,即便归顺大顺,尚可保全性命与官职”;只有少数将领如吴应麒、夏国相等人,感念吴三桂的知遇之恩,主张坚守山海关,但也对未来充满迷茫。

“报——将军!白副将在营中散布谣言,说大顺军已派十万大军前来征讨,若不投降,城破之后鸡犬不留!”一名亲兵急匆匆地闯入书房,脸色慌张地禀报。

李明远眼神一沉。果然,投降派已经开始行动了。白广恩本是李自成旧部,后来投降大明,一直心怀异心,如今大明覆灭,他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再次倒戈,甚至不惜散布谣言动摇军心。若不及时遏制,恐怕用不了多久,关宁铁骑就会不战自溃。

“知道了。”李明远强压下心中的怒火,努力模仿着原主的语气,沉声道,“传令下去,紧闭营门,严禁士兵擅自议论军情,违者军法处置!另外,去请吴应麒、夏国相两位将军来书房议事,不得声张!”

“是!”亲兵领命而去,脚步匆匆。

李明远走到案几前,拿起那封多尔衮派人送来的招降信。信纸是上等的宣纸,字迹遒劲有力,字里行间都透着一股居高临下的傲慢。“今明室覆灭,顺贼作乱,将军若能开关归降,本王愿奏请皇上,封将军为王,世守辽东,共享荣华富贵……”

“共享荣华富贵?不过是把我当成棋子罢了。”李明远冷笑一声,将信纸揉成一团,随手丢进旁边的火盆里。火苗窜起,瞬间将信纸吞噬,化作一缕黑烟。他又想起李自成的招降使者,那家伙昨日抵达山海关,带来的不仅有“侯爵”的册封诏书,还有一封措辞隐晦的通牒,暗示若不投降,大顺军将即刻发兵征讨。

一边是狼,一边是虎,中间还有随时可能哗变的军队。李明远感到一阵窒息,仿佛被无形的枷锁紧紧束缚。他闭上眼睛,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作为历史系研究生,他熟知这段历史的每一个细节,也清楚地知道吴三桂原本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灾难性后果。既然老天让他穿越而来,赋予他改写历史的机会,他就绝不能重蹈覆辙。

“不能降顺,也不能降清!”李明远猛地睁开眼睛,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他走到羊皮地图前,手指重重地落在“山海关”三个字上。这座雄关依山傍海,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是阻挡清军入关的天然屏障。关宁铁骑虽然疲惫,但战斗力依旧强悍,三万将士皆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只要指挥得当,未必不能守住山海关。

更重要的是,他拥有超越这个时代的历史眼光和战略思维。他知道李自成的大顺军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李自成缺乏治国之才,部下贪图享乐,根本无法长久支撑;他也知道多尔衮的清军虽然凶猛,但人口基数小,补给困难,一旦陷入持久战,必然会露出破绽;至于南明政权,虽然腐朽不堪,但毕竟是大明正统,仍有一定的号召力,可以暂时利用。

“当务之急,是稳住军心,肃清内部的投降派,然后凭借山海关的地理优势,自立门户,静观其变。”李明远心中逐渐形成一个初步的计划。他需要时间,需要机会,需要整合力量,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势力。

就在这时,书房的门被轻轻推开,吴应麒和夏国相一前一后走了进来。两人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身材魁梧,一身戎装,脸上带着明显的担忧。吴应麒是吴三桂的侄子,也是他最信任的亲信,性格沉稳,善于谋划;夏国相是吴三桂的女婿,勇猛善战,是军中的猛将。

“将军,您找我们?”吴应麒率先开口,目光中满是关切,“您身体刚好,不宜操劳,是不是营中的谣言让您烦心了?”

夏国相也愤愤不平地说道:“将军,白广恩那厮纯属造谣惑众!末将愿带人去将他拿下,以儆效尤!”

李明远看着两人,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幸好还有这样忠心耿耿的部下。他示意两人坐下,缓缓说道:“本将军找你们来,是有要事商议。如今大明已亡,顺军、清军虎视眈眈,我等身处绝境,必须做出抉择。”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人,沉声道:“你们说说,我等今日,该何去何从?”

吴应麒和夏国相对视一眼,脸上露出为难之色。吴应麒迟疑着说道:“将军,如今局势危急,顺军势大,清军凶猛,依末将之见,或许可以暂时投靠一方,徐图后计。只是……投靠哪一方,还需将军定夺。”

夏国相则咬牙道:“末将宁愿战死,也不愿投靠清狗!至于大顺军,他们劫掠百姓,残暴不仁,也绝非明主。将军,不如我们坚守山海关,联络南明,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李明远点点头,心中暗道:夏国相虽然鲁莽,但忠心可嘉;吴应麒则更为谨慎,考虑周全。他站起身,走到两人面前,语气凝重地说道:“投靠顺军,无异于自寻死路;投靠清军,更是遗臭万年!至于南明,远在江南,鞭长莫及,且内部派系林立,难以依靠。”

两人皆是一惊,异口同声地问道:“那将军的意思是……”

李明远目光坚定,一字一句地说道:“我的意思是,自立!以山海关为根基,保关安民,抵御顺军与清军的夹击,徐图天下!汉家江山,绝不能落入异族或乱贼之手!”

他的话语掷地有声,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吴应麒和夏国相怔怔地看着他,只觉得眼前的将军似乎与以往不同了,曾经的犹豫与迷茫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洞悉全局的自信与决绝。

就在这时,又一名亲兵急匆匆地闯入,脸色苍白地禀报道:“将军!不好了!李自成的招降使者听闻您醒了,此刻正在府外叫嚣,说您若再不接旨投降,他就要即刻回禀李自成,发兵攻打山海关!”

李明远眼神一冷,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他转身看向吴应麒和夏国相,沉声道:“看来,我们没有太多时间准备了。传我命令,备好笔墨,本将军要亲自回覆李自成!另外,加强城防,密切关注关外清军动向,一旦有异动,即刻禀报!”

“末将遵命!”吴应麒和夏国相齐声领命,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们能感受到,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而他们的将军,已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李明远走到窗前,推开窗户。山海关的风带着一股刺骨的寒意,吹在脸上生疼。远处的城墙上,士兵们正忙碌地加固防御,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的命运,山海关的命运,乃至整个华夏的命运,都将在他的手中重新书写。这场绝境中的博弈,已经正式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