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吴三桂称帝 > 第133章 恩威并施,缓解抵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3章 恩威并施,缓解抵触

穆青岚在开封城郊当众斩决三名劫掠小校的消息,如惊雷般传遍中原各营。铁血手段虽震慑了军纪,却也在收编的义军之中埋下了抵触的种子。军营里,窃窃私语从未停歇,不少士兵私下抱怨军法过苛,更有人暗指吴军嫡系与义军待遇天差地别,一时间人心浮动,连日常操练都透着几分消极怠工。

中军帐内,吴三桂正对着各地呈报上来的军情皱眉。帐下将领轮番进言,有说应乘胜追击、彻底整肃义军的,也有劝诫需安抚义军情绪、避免哗变的,争论不休。吴三桂指尖敲击着案几,目光沉凝——穆青岚的铁腕是必要的,但一味强硬,若真逼得数十万义军离心离德,中原防线便会不攻自破。

“王爷,”一道温婉却坚定的声音打破了帐内的争执,柳如眉身着素色劲装,缓步走入帐中,她刚从城郊义军大营探查回来,鬓角还带着些许风尘,“属下有话要说。”

吴三桂抬眸看向她,眼中闪过一丝期许。柳如眉出身中原义军,曾是一方首领,最是了解底层士兵的心思,此刻她开口,想必是有真知灼见。

“如眉,你且说说,如今义军之中,究竟是何光景?”

柳如眉微微躬身,语气恳切:“王爷,属下刚从三营回来,所见所闻,心中难安。穆将军斩决作乱小校,固然是为了严明军纪,可军中士兵,多是些流离失所的穷苦百姓,他们投身军旅,不过是为了混一口饱饭、求一条活路。”

她顿了顿,声音里带上了几分悲悯:“属下与他们闲谈得知,不少义军士兵自入编以来,军饷迟迟未能足额发放,每日伙食不过是糙米咸菜,甚至有时连温饱都难以保证。眼下天寒地冻,他们身上的衣物还是入伍时的单衣,破旧不堪,难以御寒。”

帐下一名将领忍不住反驳:“柳将军此言差矣!如今中原初定,粮草军饷本就紧张,吴军嫡系士兵亦是这般待遇,为何偏偏义军士兵便要抱怨?”

“非是抱怨,而是积怨已久。”柳如眉转头看向那名将领,目光坦荡,“吴军嫡系跟随王爷多年,粮草短缺时,尚有王爷的威望与往日的恩义支撑,可义军士兵初来乍到,尚未完全归心,又逢待遇微薄、寒饥交迫,心中难免生出不满。此次劫掠之事,虽有士兵自身贪婪之过,却也与这般境遇脱不了干系。”

她话锋一转,语气愈发坚定:“王爷,治兵如治水,堵不如疏。穆将军的‘铁腕’是‘堵’,能震慑一时之乱,却不能化解根本之困。若想让义军真正归心、军纪长治久安,必须‘严纪与厚待并行’,恩威并施,方能收揽人心。”

“恩威并施?”吴三桂眉头微蹙,“你且细说,该如何施为?”

“其一,当重申军法权威。”柳如眉条理清晰地说道,“穆将军已开了好头,当趁此时机,将《军律》誊抄张贴于各营,派专人宣讲,明确劫掠、扰民、逃兵等罪名的惩处措施,让每一位士兵都知晓军法如山,不可触碰。同时,选派公正严明的将领担任军纪督查,巡查各营,发现违纪行为,当即处置,绝不姑息。”

吴三桂微微颔首,这一点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军纪是根基,绝不能有丝毫松懈。

“其二,当厚待士兵,解其忧困。”柳如眉话锋一转,语气急切了几分,“属下恳请王爷,提高全军士兵军饷三成,尤其是义军士兵,需足额按时发放,不得拖欠。军中伙食也需改善,每日至少保证一荤一素,粗粮细作,让士兵们能吃饱吃好。”

“如今粮草军饷本就紧张,提高三成军饷、改善伙食,这恐怕……”掌管后勤的将领面露难色,连连摇头。

“此事并非不可行。”柳如眉早已深思熟虑,“属下已与叶轻眉姐姐商议过,开封府库尚有存粮,再加上河南东部秋收略有结余,只要合理调度,足以支撑。再者,士兵们吃得饱、穿得暖,方能有体力操练、有心力作战,这看似耗费粮草,实则是为军队战斗力投资,远比因士兵哗变、军心涣散造成的损失要小得多。”

她看向吴三桂,眼中满是期盼:“王爷,眼下天寒,不少士兵因衣衫单薄而冻伤,影响操练。属下恳请王爷下令,赶制一批棉衣棉裤,发放给全军士兵,再为各营添置炭火,抵御严寒。士兵们感受到王爷的体恤,心中的不满自会消减,对王爷的归属感也会愈发强烈。”

吴三桂沉默不语,目光在帐下诸将脸上扫过。有人面露赞同,也有人依旧心存疑虑。他起身走到帐外,望着远处连绵的军营,寒风卷起地上的枯草,呜咽作响。他想起自己年少时投身军旅,也曾受过寒饥之苦,那种绝望与无助,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他身为王爷,坐拥中原之地,若连自己的士兵都无法庇护,让他们在寒风中忍饥挨饿,又何谈一统天下、造福百姓?柳如眉说得对,军纪是“硬”,厚待是“软”,唯有软硬兼施,才能让这支混杂着嫡系与义军的军队真正凝聚成一股绳。

“好!本王准了!”吴三桂转身回到帐中,语气斩钉截铁,“传本王令,即刻起,全军军饷提高三成,由叶轻眉统筹调度,务必足额按时发放到每一位士兵手中!”

“命后勤部门即刻采购棉花、布料,组织工匠赶制棉衣棉裤,三日内务必发放到位!各营炭火供应加倍,确保士兵不受寒冻!”

“另外,军中伙食即日起改善,每日保证两荤一素,由各营将领负责监督,若有克扣、敷衍者,军法处置!”

一道道军令从中军帐传出,迅速传遍了中原各地的军营。起初,不少士兵还半信半疑,以为只是王爷安抚人心的权宜之计,可当沉甸甸的军饷送到手中,当热气腾腾的荤菜端上餐桌,当厚实温暖的棉衣穿在身上时,所有的疑虑都烟消云散了。

城郊义军大营中,一名年轻士兵捧着新领的军饷,手指微微颤抖。他入伍三个月,这是第一次足额领到军饷,而且还比之前多了三成。他摩挲着口袋里的银子,又看了看身上崭新的棉衣,眼眶微微泛红——在家乡遭遇战乱、流离失所时,他从未想过,有一天能穿上暖和的棉衣,还能有余钱寄给远方的亲人。

“没想到王爷真的给我们涨了军饷,还发了棉衣!”旁边一名老兵感叹道,他此前也曾对军纪整顿心存不满,此刻却面露愧色,“之前抱怨军法过苛,现在想来,王爷待我们不薄,我们若是再不知好歹、违纪作乱,可就真的对不起王爷了。”

“是啊!”周围的士兵纷纷附和,“穆将军斩决那三个家伙,也是他们罪有应得,劫掠百姓本就该杀!往后我们可得守规矩,好好打仗,报答王爷的体恤之恩!”

军营里的气氛悄然改变,之前的消极怠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涨的训练热情。士兵们操练起来格外卖力,队列整齐,呐喊声震天动地。军纪督查在各营巡查时,也再也没有发现违纪行为,士兵们对军法多了几分敬畏,对吴军也多了几分归属感。

柳如眉再次来到义军大营时,看到的便是这般景象。她走到士兵中间,与他们闲谈,询问他们的伙食与冷暖,士兵们脸上都带着真诚的笑容,言语间满是对王爷的感激。

一名曾参与过抗议的士兵主动走上前,对着柳如眉深深一揖:“柳将军,之前是我们糊涂,不该心生不满,更不该与百姓发生冲突。如今王爷如此体恤我们,我们必定严守军纪,绝不再给王爷添麻烦!”

柳如眉微微一笑,伸手扶起他:“你们能明白王爷的苦心就好。王爷待你们如手足,你们也要不负王爷所望,好好操练,将来建功立业,不仅能为自己挣得前程,还能守护一方百姓安宁。”

士兵们齐声应和,声音洪亮,响彻军营。

消息传回中军帐,吴三桂紧绷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他看着柳如眉呈上的军中信件,上面满是士兵们的感激之语,心中感慨万千——柳如眉的“厚待”之策,果然奏效。军纪严明,让士兵们不敢作乱;恩威并施,让士兵们真心归服。这般一来,中原的军心,才算真正稳固。

“如眉,此次你立了大功。”吴三桂看向柳如眉,眼中满是赞许,“若不是你深知士兵疾苦,提出这般良策,恐怕我还在为义军离心之事发愁。”

柳如眉浅浅一笑,躬身道:“王爷过奖了。属下只是做了分内之事,能为王爷分忧、为军队出力,是属下的荣幸。如今军心安定,正是整军备战、应对清军南下的好时机。”

吴三桂点点头,目光望向北方,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多尔衮的十万大军已在途中,中原之战,迫在眉睫。但此刻,他心中已有了底气——一支军纪严明、军心凝聚的军队,足以应对任何挑战。而这一切,离不开穆青岚的铁血手腕,更离不开柳如眉的恩威并施。

帐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照亮了案上的军图,也照亮了吴三桂一统天下的雄心。中原的根基,在这一“严”一“宽”之间,愈发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