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吴三桂称帝 > 第179章 安抚民心,稳定秩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9章 安抚民心,稳定秩序

天刚破晓,南京城的街道还弥漫着硝烟与血腥的气息。昨夜巷战的痕迹尚未完全褪去,断壁残垣间散落着兵器甲胄,偶尔有几声零星的哭喊从街巷深处传来,打破了清晨的沉寂。吴军入城后,虽有军纪约束,但仍有少数士兵趁乱劫掠,加上部分南明残兵乔装百姓潜伏,城内人心惶惶,秩序亟待重整。

吴三桂一身戎装,立于北门城楼之上,望着脚下这座满目疮痍的都城,眉头紧锁。他深知,攻克南京只是第一步,如何安抚民心、稳定秩序,让江南士族彻底归心,才是巩固江南半壁江山的关键。“传我将令,全军严守军纪,凡敢劫掠百姓、滋扰民生者,立斩不赦!”吴三桂的声音掷地有声,透过城楼的号角传遍全城,“另外,命楚嫣然即刻接管南京府衙,全权负责城内治理;苏婉清联络江南士人,稳定民心;白芷薇加快医馆筹建,救治伤员百姓。”

“遵命!”身旁的亲卫轰然应诺,转身疾驰而去传达命令。

此时,楚嫣然已身着青色官袍,带着几名幕僚来到南京府衙。府衙之内一片狼藉,文书散落满地,几名留守的小吏瑟缩在角落,神色惶恐。楚嫣然走到正堂公案前,目光扫过众人,沉声道:“从今日起,本官暂代南京知府一职,负责城内政务。尔等各司其职,即刻清点府库物资、登记户籍人口,若有推诿懈怠者,按军法处置!”

小吏们见楚嫣然虽为女子,却气场凛然,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应声忙碌起来。楚嫣然俯身捡起散落的文书,快速翻阅,心中已有了计较。她当即下令:“第一,张贴军纪告示,晓谕全城百姓,吴军严遵军纪,绝不扰民,同时悬赏捉拿趁乱劫掠者及南明残兵;第二,打开府库粮仓,赈济受灾百姓,每户发放糙米两斗、铜钱五十文;第三,组织民夫清理街道战场,掩埋尸体,防止疫病滋生。”

幕僚们迅速拟好告示,盖上临时刻制的知府官印,由士兵们张贴到全城各处。告示墨迹未干,便有百姓悄悄围拢过来,踮脚细读。当看到“吴军严纪、开仓赈济”的字样时,人群中原本紧绷的气氛渐渐缓和,不少百姓眼中露出了希冀的光芒。

然而,就在告示张贴不久,城西突然传来一阵骚乱。一名吴军士兵酒后滋事,闯入百姓家中抢夺财物,还打伤了户主。消息传到楚嫣然耳中时,她正在清点粮仓物资,闻言脸色骤变,厉声道:“带本府去看看!”

赶到城西时,那名士兵已被当地驻军控制,周围围满了愤怒的百姓,纷纷指责吴军言而无信。楚嫣然走到百姓面前,深深一揖:“诸位乡亲,此事是我军管教不严,给大家造成了伤害,嫣然在此赔罪!”她直起身,目光转向那名瑟瑟发抖的士兵,语气冰冷,“我军素有严纪,进城前已明令禁止劫掠扰民,你竟敢顶风作案,败坏吴军声誉,按律当斩!”

士兵吓得魂飞魄散,连连磕头求饶:“大人饶命!小人一时糊涂,再也不敢了!”

周围的百姓见状,有人心软求情:“大人,他也是一时糊涂,饶他一命吧。”

楚嫣然摇摇头,沉声道:“军纪如山,不容姑息!今日若饶了他,他日便会有更多人效仿,百姓何以安心?”她转身对身旁的驻军将领下令,“即刻将此人押赴闹市斩首,以儆效尤!另外,给受伤的乡亲送去药材和抚恤金,务必安抚好家属。”

士兵被拖走时的哭喊声响彻街巷,百姓们看着楚嫣然决绝的背影,心中的怨气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敬畏。一名老者走上前,对着楚嫣然拱手道:“楚大人秉公执法,我等心服口服!吴军有此军纪,南京百姓可安矣!”

楚嫣然扶起老者,温声道:“老人家放心,吴三桂陛下一心复汉安邦,绝不会让百姓再受战乱之苦。后续我们会尽快恢复城内秩序,让大家安居乐业。”

安抚好城西百姓,楚嫣然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粮仓。此时,赈济工作已经开始,百姓们排着长队,有序地领取粮草铜钱。看到官兵们有条不紊地发放物资,没有丝毫克扣,百姓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楚嫣然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幕,心中稍稍安定,她知道,稳定民心的第一步,总算走稳了。

与此同时,苏婉清正忙着筹备祭天仪式。江南士族虽已暗中归附,但心中仍有顾虑,尤其是对吴军的统治理念尚存疑虑。苏婉清深知,想要彻底安抚士族与百姓,不仅要靠严明的治理,更要借助礼教仪式,宣告吴军“复汉安邦”的正统性。

她联络了江南各地的知名士人,在南京城外的天坛旧址搭建祭台。祭台之上,布置得庄严肃穆,香火缭绕。苏婉清身着传统礼服,手持祭文,立于祭台中央。江南士族代表、地方乡绅及百姓代表齐聚台下,静静观望。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汉家儿女,历经战乱,生灵涂炭,社稷倾颓……”苏婉清的声音清亮,透过扩音的铜钟传遍全场,“今吴三桂陛下,率王师北伐南征,克复金陵,拯救江南于水火,誓要驱除鞑虏,复我汉家河山,安我百姓社稷……”

她的祭文引经据典,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汉家文脉的坚守,对天下太平的期盼。台下的士人乡绅们听得心潮澎湃,不少人眼中泛起泪光。江南士族向来重视文脉传承,苏婉清以大儒之女的身份主持祭天,既彰显了吴军对汉家礼教的尊重,也传递了“保江南文脉、安家族存续”的承诺,彻底打消了士族们的顾虑。

祭天仪式结束后,苏婉清邀请士族代表前往府衙赴宴,席间再次重申了吴三桂“官商合作、共兴江南”的政策。张家士族代表举杯道:“楚大人秉公执法,苏姑娘礼教安邦,吴军所作所为,皆是为了江南百姓。我等愿全力支持吴军,共建太平江南!”

其他士族代表纷纷附和,气氛热烈融洽。苏婉清看着眼前的景象,知道江南士族这颗关键的棋子,终于彻底落定在吴军这边。

城内的另一角,白芷薇正带领着医护女兵们忙碌着。巷战之后,不仅有吴军伤员,还有许多百姓受伤,加上战场尸体未及时清理,极易引发疫病。白芷薇进城后,立刻选址开设了三处临时医馆,将带来的药材分类整理,免费为百姓诊治。

医馆内,伤员们躺满了临时搭建的病床,白芷薇穿着染血的医袍,额头上布满汗珠,却顾不上擦拭,正小心翼翼地为一名孩童处理腿上的伤口。那孩童在巷战中被流矢所伤,哭闹不止,白芷薇一边轻柔地涂抹药膏,一边轻声安抚:“乖,不痛不痛,涂了药很快就会好的。”

孩童的母亲站在一旁,满眼感激:“白姑娘,真是多谢你了,若不是你,我家孩子不知要遭多少罪。”

白芷薇笑了笑,摇摇头:“大嫂客气了,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你们放心,只要有我们在,就不会让大家受病痛折磨。”

除了诊治伤员,白芷薇还组织女兵们向百姓普及防疫知识,教大家用艾草、石灰消毒,掩埋尸体时要撒上石灰粉,避免病菌传播。她还亲自带人巡查城内卫生状况,督促民夫及时清理垃圾污水,确保城内环境安全。

忙碌间隙,一名女兵匆匆跑来:“白姑娘,城南发现几具无名尸体,疑似感染疫病,该如何处置?”

白芷薇心中一紧,疫病是战后最大的隐患,绝不能掉以轻心。她立刻带上防疫药材和工具,赶往城南。到达现场后,她仔细检查了尸体,发现只是普通的战亡尸体,并未感染疫病,这才松了口气。她下令民夫将尸体运往城外乱葬岗,撒上大量石灰掩埋,同时对周边区域进行彻底消毒。

夕阳西下时,南京城的秩序已基本恢复。街道上的战场痕迹被清理干净,百姓们陆续回到家中,商铺也有部分开始营业,炊烟袅袅升起,这座饱经战火的古城,终于透出了几分生机。

吴三桂在楚嫣然、苏婉清等人的陪同下,巡视全城。看到百姓们安居乐业,士族们积极配合治理,他心中十分欣慰。走到一处赈济点,一名孩童捧着刚领到的糙米,跑到吴三桂面前,仰着小脸道:“大哥哥,谢谢你,我们有饭吃了!”

吴三桂蹲下身子,摸了摸孩童的头,眼中满是温柔:“好孩子,以后都会有饭吃,再也不会打仗了。”

孩童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笑着跑回母亲身边。吴三桂站起身,看向身旁的众人,感慨道:“此番稳定南京,多亏了你们。嫣然执法严明,安抚民心;婉清联络士族,稳固根基;芷薇救治百姓,防范疫病。江南定乾坤,你们功不可没。”

楚嫣然微微一笑:“陛下过奖了,这都是我们分内之事。如今江南士族归心,百姓安定,南京已稳,后续只需稳步推进治理,江南半壁便可彻底稳固。”

苏婉清补充道:“陛下,明日我们可宴请江南士族,正式敲定官商合作的具体事宜,同时厚待南明宗室,彰显陛下仁慈,彻底打消各方顾虑。”

吴三桂颔首:“好,就按婉清说的办。江南是富庶之地,也是汉家文脉所在,我们一定要治理好这里,让它成为复汉大业的坚实根基。”

夜色渐浓,南京城的灯火次第亮起,比昨夜多了几分温暖与安宁。楚嫣然仍在府衙处理政务,苏婉清在整理士族合作的相关文书,白芷薇在医馆值守,红颜团队的女子们各司其职,为这座古城的重生默默付出。

江南士族的府邸内,灯火通明,家族长辈们正在商议如何配合吴军治理江南,为家族谋求更好的发展。百姓家中,传来了久违的欢声笑语,孩子们在院中嬉戏,大人们则在盘算着如何重建家园。

南京城,这座见证了无数兴衰的古城,在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后,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而吴三桂和他的红颜团队,正以坚定的步伐,一步步将“复汉安邦”的梦想,在江南这片土地上变为现实。只是他们都清楚,这只是征程的一部分,北方的清军仍在虎视眈眈,更大的挑战,还在前方等待着他们。但此刻,他们心中充满了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民心所向、众志成城,便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