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乱世牛家三兄弟 > 第190章 调职(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许光华招呼祠堂里一位女同志过来倒水,介绍道:“这是小霞同志,负责咱们部门的后勤杂事。”李淑云微笑着朝小霞点了点头。

待两人接过水杯,许光华便开始介绍工作,声音洪亮而清晰:“咱们民运部的核心任务,就是配合主力部队开展敌后工作——一边搞宣传动员,一边做群众组织,还要在村里协助妇女们给部队缝军鞋、征军粮。现在附近百姓的抗日热情特别高,工作开展得很顺利。您在129师的成绩大家都听说过,有您来领导,咱们的工作肯定能更上一层楼!”

“许副部长太客气了。”李淑云连忙接过话头,语气诚恳,“我们刚到这里,对情况还不熟悉,往后少不了要靠您这样的老同志帮扶,才能让工作尽快步入正轨。”

“咱们互相配合!”许光华笑着应下,又补充道,“部门还有几位同志下村开展工作了,等他们回来我再给您详细介绍。你们今天赶路也累了,先去休息调整下吧。”

说罢,他转向小霞:“小霞,你带李部长去房东家;我领王大友同志过去。”

“好嘞!”小霞应声上前,对李淑云说,“李部长,您跟我来。”

两人走到村西头的房东张大娘家,住的是一间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厢房,炕头烧得暖烘烘的,驱散了冬日的寒气。李淑云握着张大娘的手道谢:“张大娘,真是谢谢您费心了!”

这位五十多岁的老大娘满脸慈祥,笑着摆手:“谢啥呀!你们赶路多累,快坐下歇着。锅里我烧了热水,待会儿你好洗把脸解解乏。”

村里物资紧缺,煤油更是金贵,两人简单洗了脚便准备上炕休息。李淑云却没立刻躺下,借着微弱的天光跟小霞打听附近的情况,直到眼皮越来越沉,才渐渐睡去。

清晨,公鸡的啼鸣声划破村子的宁静。李淑云闻声立刻起身,刚要去洗脸,就见小霞早已收拾妥当。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小霞,你怎么没叫我呀?”

小霞笑着回道:“李部长,您昨天赶路太累了,该多歇会儿。我也刚起来没多久,您跟我来,咱们去伙房吃饭。”

两人刚走到祠堂外,就见外出的几位同志已经回来。祠堂门口,一个只戴着军帽、下身穿着打补丁衣服的老兵,正给大家盛早饭。

许光华见状,立刻高声招呼:“同志们,这位就是上级派来的李淑云部长,大家欢迎!”

十几位同志连忙鼓掌,热情地看向李淑云。她郑重敬了个军礼,开口道:“同志们,以后咱们就是并肩工作的战友了,往后还请大家多多指教!”

早饭是简单的窝窝头配杂粮粥,李淑云一边吃,一边趁机向同志们询问工作细节。听着大家的汇报,她心里愈发清楚:这里的工作刻不容缓,而且附近盘踞着地主武装和伪军,时常来村里捣乱,后续的工作挑战不小。

接下来的几天,李淑云在小霞和张来武的陪同下,每天穿梭在附近几个村子里——白天挨家挨户走访群众,用通俗的语言宣讲抗日形势;傍晚就在村头空地上搭起简易台子,领着大家唱抗日歌谣、讲战斗故事,宣传工作做得扎实又鲜活。

走访中她很快得知,最近主力部队接连打了几场胜仗,不少受伤的战士被安置在各村的堡垒户家里养伤。

战士们一见来的是位女同志,起初还有些拘谨,可一听身边人说“这是从129师来的李部长”,眼神里顿时多了几分敬意,纷纷坐起身打招呼。李淑云挨着炕边坐下,先摸了摸战士们包扎的伤口,又仔细问起饮食和恢复情况,末了才握着他们的手说:“同志们,你们在前线流血拼命,咱们后方百姓都记着这份功劳!好好养伤,等康复了咱们再一起打鬼子、保家乡!”

小霞一路风风火火跑过来,高声喊道:“李部长!许副部长让您赶紧回祠堂,部队刚送来了白布、棉花这些物资,要咱们立刻组织妇女给战士们缝军鞋!”

李淑云立刻站起身,跟身边的百姓匆匆挥手告别,快步赶回祠堂。刚到门口,就见几辆马车上正往下卸东西——除了缴获的白布、棉花,还有一包包针头线脑。

许光华快步迎上来,指着身旁一位身着军装的同志介绍:“部长,您快来,这位是部队的李营长。”

李淑云上前敬了个军礼,笑着说:“李营长您好,我是李淑云。”

李营长连忙回礼,语气热情:“李部长,早听说您是从129师调过来的!这次咱们部队在涞源打了胜仗,领导特意让我把这些物资送过来,麻烦您尽快组织人缝一批军鞋。要是布有富余,能多做些军装和绑腿就更好了。”

“您放心!”李淑云立刻应下,“我马上安排,一定尽快将军鞋、军装送到前线去!”

李营长点点头,又补充道:“知道你们这边条件艰苦,特意从车上留了些粮食,给同志们补充补充。”说罢,他叮嘱了几句,便带着随行人员告辞了。

看着卸下的物资和粮食,李淑云干劲十足,转头对许光华说:“咱们现在就行动,赶紧把附近村子的妇女同志都组织起来!”

许光华笑着应道:“放心吧!咱们这一带的妇女工作早就铺开了,大家抗日的积极性高着呢!我这就去各村通知,保证很快能把人聚起来!”

附近几个村的妇女就集中到了祠堂外,有的铺布裁剪,有的穿针引线,缝军鞋的活儿很快就铺开了。

李淑云站在一旁看着,心里犯了难——她从小家境不错,穿的鞋都是买的,从没亲手做过针线活。可她性子要强,见旁边的高大娘做得又快又好,便凑过去跟着学。可刚上手没一会儿,指尖就被针扎得冒了血。

高大娘见了,笑着打趣:“李部长,一看您就没沾过这活计!您家是哪儿的呀?”

“高大娘,我家在北平。”李淑云揉了揉指尖,笑着承认,“还真没做过,不过我肯定能学会!”

旁边的张大娘凑过来,好奇地问:“李部长,您结婚了没?有孩子了吗?”

李淑云脸颊一红,轻声回道:“结了,就是还没孩子。”

“那您丈夫咋没跟您在一块儿啊?”妇女们七嘴八舌地追问。李淑云心里有些尴尬,没敢提丈夫是国民党军人,只笑着打圆场:“他在别的地方忙,没在这边。”

祠堂外满是欢声笑语,可妇女们手里的活却没耽误,针脚又密又匀。李淑云看着她们飞针走线,打心底里佩服。

一旁的王大友正苦着脸干杂活——搬布料、递针线,手脚笨得总出错。这时小霞正好回来,见状连忙说:“李部长,您歇会儿,这活我来!”她本是当地艺人,做针线活是把好手,穿针引线的速度比妇女们还快。

李淑云看着大家熟练的手艺,笑着感慨:“大娘、大姐们,你们这手艺我是真服!老话说‘心灵手才巧’,看来我这心还不够灵啊!”

这话逗得众人一阵哄笑,都觉得这位从大城市来的李部长没有架子,说话还挺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