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三国:第一革命集团军 > 第428章 荀令君的眼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峥伸出手,稳稳地扶住了荀彧的手臂。

老人的身躯,在剧烈地颤抖。

那一句“献上余生”,仿佛抽干了他全身所有的力气,却也为他注入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新生力量。

李峥没有说话。

他知道,荀彧真正要推开的,不是一扇门,而是一个世界。

一个他为之奋斗、为之坚守、为之痛苦了半生的旧世界。

而门后,必然是旧世界最猛烈的反噬。

果然。

就在荀彧站直身体的瞬间,他的眼前,整个世界轰然崩塌!

人民英雄纪念碑消失了。

许都的广场消失了。

李峥的身影也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阴森、宏伟、古老得望不到边际的宗庙!

无数虚影,从宗庙的黑暗深处浮现。

他们头戴冠冕,身着玄服。

有汉家的列祖列宗,有辅佐高祖的萧何、张良,有光武中兴的云台二十八将!

更有无数他所熟悉的,同为士族,共守汉室的同僚故旧!

他们每一个人的脸上,都带着一模一样的表情。

惊愕。

鄙夷。

以及,一种看待无耻叛徒的、最深沉的嘲讽与愤怒!

“荀彧!”

一声怒喝,如九天惊雷,在他脑海中炸响。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此乃万古不易之天理!你安敢背弃!”

“我荀氏一族,世代忠良,簪缨不绝!你竟要为一介布衣,毁我荀氏百年清名!”

“文若!你疯了吗!你守护的,是传承担载了千年的圣人之道,是君臣父子的人伦纲常!你要将这一切,都付之一炬吗!”

一声声质问,一句句怒骂,化作一条条无形的锁链,从四面八方缠绕而来,要将他的灵魂重新拖回那名为“士族”的囚笼!

荀彧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

他痛苦地闭上了眼睛,身体摇摇欲坠。

这些声音,是他内心深处最根深蒂固的信仰,是他刻在骨子里的骄傲与准则。

他试图张口,用“君臣大义”来为自己辩驳。

可话到嘴边,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就在那些先贤虚影咆哮的背景之后,另一幅幅画面,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地烫在他的心上!

那是冀州钢铁厂冲天的炉火,映照着工人们被汗水浸透,却洋溢着希望的脸庞。

那是乡间夜校昏黄的灯火,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农,正颤抖着,一笔一划地在沙盘上写下自己的名字,而后老泪纵横。

那是保育院里,孤儿们无忧无虑的笑脸,他们穿着干净的衣服,大声地唱着跑调的歌。

那是公审大会上,一个世代为佃户的农夫,第一次挺直了腰杆,拿着一份盖着红色印章的法律文书,向曾经高高在上的乡绅,讨回了属于自己的公道!

“君臣大义?”

“祖宗之法?”

「可这些……能让百姓吃饱饭吗?」

「能让孩子有书读吗?」

「能让冤屈者有处申冤吗?」

荀彧的内心在嘶吼,在泣血!

他猛地睁开双眼,那双浑浊的眸子里,血丝密布!

他眼前的幻象,开始剧烈地扭曲。

汉室先贤的虚影与夜校老农的身影重叠。

士族同僚的怒骂与孤儿院的歌声交织。

一边是虚无缥缈、早已在战火中崩塌的“名分”与“道统”。

一边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热气腾腾的民生与希望!

旧有的信念,在铁一般的现实面前,寸寸崩裂!

那名为“士族”的精神枷锁,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哀鸣!

“不……”

荀彧痛苦地呻吟着,双手死死抓住自己的胸口,那里仿佛有一颗顽石,堵得他无法呼吸。

他的目光,最后一次,也是最无助地,落回到了那座冰冷的纪念碑上。

他的视线,扫过那些朴素的名字。

王二狗。

李铁牛。

张石头。

……

没有一个姓刘,没有一个是皇亲国戚。

他们只是最普通的士兵,最底层的百姓。

可就是这些人,用他们的血肉,为这个新生的世界,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这一刻,这些名字仿佛活了过来。

它们化作一股无法抗拒的,温暖而磅礴的洪流,从纪念碑上奔涌而下,瞬间冲垮了他心中那座名为“汉室孤忠”的最后堤防!

他守护了一辈子的“道”。

他坚守了一辈子的“大义”。

在这一刻,他才赫然发现,早已背离了天下苍生!

他所忠于的,不过是一个腐朽的、寄生在万民血肉之上的空壳!

“错矣!”

一声悲怆到极致的嘶吼,从荀彧的喉咙深处迸发出来!

“大错!特错!”

他仰起头,浑浊的泪水,如同决堤的江河,汹涌而出!

下一刻。

这位一生都以“风骨”二字为傲,即便身陷囹圄也未曾弯下脊梁的汉室令君,双膝一软。

“扑通!”

他重重地跪倒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前!

坚硬的青石板,撞得他膝盖骨一阵剧痛,可这肉体上的痛,又如何及得上他心中信仰崩塌的万分之一!

他跪在那里,苍老的身体蜷缩着,像一个迷途知返的孩子,嚎啕大哭。

这眼泪,既是为自己蹉跎半生,错信错付的忏悔。

也是为自己风烛残年,终于找到真正救世之道的释然!

李峥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去扶。

他知道,这一跪,是荀彧在与自己的过去做最后的切割。

这一哭,是这个旧时代的精神领袖,在迎接自己的新生。

许久。

哭声渐歇。

荀彧用那身虽然陈旧、却依旧干净的儒衫袖子,用力地擦干了脸上的泪痕。

然后,他缓缓转过身,依旧保持着跪姿,面向李峥。

他没有起身。

而是对着这位比他年轻了几十岁的共和国缔造者,深深地,深深地,将额头叩在了冰冷的地面上。

这是一个最古老的,弟子拜见老师的至高礼节。

“文若……”

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

“今日,方知何为天下为公!”

“今日,方知何为大道之行!”

李峥走上前,亲手将他扶起。

“令君,言重了。”

荀彧站起身,这一次,他的腰杆挺得笔直,那双被泪水洗过的眼睛,亮得惊人。

他凝视着李峥,再次郑重地长揖及地,一字一句,铿锵有力。

“委员长!”

“方才所言,并非一时冲动!”

“文若不才,愿以这残躯,为共和国主持《宪法》之编纂!”

“此法,将是万世之基石!文若,愿为这块基石,耗尽最后一丝心血!”

一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就此归心!

看着眼前目光灼灼,仿佛年轻了二十岁的荀彧,李峥心中一块大石终于落地。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新生的共和国,终于拥有了它的“法魂”!

……

三天后。

一则惊天动地的消息,以《民声报》号外的形式,如同一场十二级的飓风,瞬间席卷了整个北方大地!

《前汉尚书令荀彧,自请主持共和国宪法编纂工作!》

这则消息,如插上了翅膀,以超越战马的速度,跨过黄河,越过淮南,向着南方飞去。

首当其冲的,便是江陵。

此刻,刚刚整合了荆州、江东兵马,意气风发,正准备挥师北上,匡扶汉室的曹操,刚刚将一份讨逆檄文,拍在了帅案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