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辰逸与殷佳璐正商讨对策时,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辰逸与殷佳璐对视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警惕。辰逸起身,缓缓走向门口,心中暗自思忖,这敲门之人,究竟是敌是友?在这局势愈发紧张的时刻,又会带来怎样的消息?

打开门,只见苏老夫子站在门外,神色匆匆。“辰逸,不好了!”苏老夫子不及寒暄,急忙说道,“王翰林等人在朝堂上公然批判你的文章,说其离经叛道,妄图扰乱科举秩序。”辰逸眉头紧皱,眼中闪过一丝怒火,但很快又恢复了冷静。殷佳璐走上前,关切地问道:“苏老夫子,那朝堂上其他官员反应如何?”苏老夫子摇头叹道:“守旧派官员纷纷附和,不过也有部分中立官员在犹豫,此事颇为棘手。”

待苏老夫子稍作喘息,辰逸赶忙将其迎进屋内,三人围坐下来。苏老夫子接着说道:“我刚从几位相熟的先生那里过来,他们听闻此事后,都觉得不能坐视不管。如今,支持你的文人已经行动起来了。”辰逸心中一暖,拱手道:“多谢苏老夫子,也多谢诸位先生仗义相助。不知他们打算如何应对?”苏老夫子神色坚定地说:“他们决定在民间和文人圈子里加大宣传力度,详细解读你文章的深刻内涵,与王翰林等人展开舆论交锋。”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一场激烈的舆论交锋已然拉开帷幕。在热闹的集市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位书生模样的年轻人,站在街边的高台上,手中挥舞着辰逸文章的抄本,大声说道:“诸位乡亲,今日我要为大家讲讲这辰逸文章的精妙之处。王翰林等人说这文章离经叛道,可依我看,这分明是一篇饱含对国家未来深切思考的佳作!”周围的百姓们纷纷围拢过来,好奇地听着。有人疑惑地问道:“这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你且细细说来。”书生清了清嗓子,说道:“辰逸在文章中提出科举不应仅以八股取士,当广纳百家之言,求新求变。这并非是对祖宗成法的挑战,而是为了让我大楚选拔出更多有真才实学的栋梁之材,使国家更加繁荣昌盛啊!”百姓们听了,不禁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在文人聚会的场所,亦是热闹非凡。一群文人围坐在一起,桌上摆满了笔墨纸砚。其中一位年长的文人神情严肃地说:“王翰林等人如此行径,实在是有失公允。辰逸的文章立意新颖,见解独到,怎能被他们污蔑为离经叛道?我们必须站出来,为辰逸发声!”众人纷纷点头称是。于是,他们纷纷提笔,撰写文章,详细阐述辰逸文章的深刻内涵和积极意义。有的文章写道:“科举制度历经数代,虽为国家选拔了众多人才,但也难免存在一些弊端。辰逸敢于直言,提出改良之策,此乃勇气可嘉,值得我们赞赏。”还有的文章呼吁:“科举当以公正为本,不应被守旧势力所左右。我们应包容创新思想,为大楚的未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这些文章很快在文人圈子里流传开来,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而王翰林等人得知支持辰逸的文人的举动后,也不甘示弱。他们暗中指使一些人在民间散布谣言,说辰逸是意图谋反的逆贼,其文章充满了大逆不道之言。一时间,京城的百姓们被这些谣言弄得人心惶惶。一些不明真相的百姓开始对辰逸产生了厌恶和恐惧之情。在一家茶馆里,几个茶客正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此事。一个胖茶客皱着眉头说:“听说那辰逸写的文章要推翻科举制度,这不是想造反吗?”另一个瘦茶客附和道:“是啊,这种人就该严惩,免得扰乱了社会风气。”然而,也有一些百姓对这些谣言表示怀疑。一位老者缓缓说道:“我虽没读过那辰逸的文章,但听一些书生讲,似乎并非如此。我们不能仅凭一面之词就妄下结论啊。”

支持辰逸的文人得知这些谣言后,更加坚定了与王翰林等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他们一方面继续在民间和文人圈子里宣传辰逸文章的真实内容,另一方面,开始收集王翰林等人结党营私、打压异己的证据。在一个隐秘的书房里,几位文人正聚精会神地整理着资料。其中一位年轻的文人气愤地说:“王翰林等人如此不择手段,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在众人面前!”另一位文人点头道:“没错,我们将这些证据整理好,公之于众,看他们还如何狡辩!”

随着舆论交锋的不断升级,京城的气氛愈发紧张。无论是在繁华的街道上,还是在幽静的文人府邸中,人们谈论的话题都离不开辰逸的文章。支持辰逸的文人与王翰林等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百姓们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有的被王翰林等人的谣言误导,对辰逸充满了敌意;而有的则被支持辰逸的文人说服,开始重新审视辰逸的文章。这场舆论交锋究竟谁将占据上风?对辰逸的科举成绩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京城仿佛被一层迷雾所笼罩,让人看不清未来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