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翰林望着众人离去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辰逸。他深知此次机会渺茫,但他已没有退路。夜色渐浓,风在窗外呼啸,仿佛预示着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朝堂之上掀起,而他,已准备好背水一战。

第二日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皇宫朝堂的金砖之上。大臣们身着朝服,神色各异,陆续步入朝堂。今日皇帝召集群臣商议要事,众人皆知,这定与辰逸文章之事有关。

王翰林与几位保守派官员站在一起,他们的脸色阴沉,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与不甘。王翰林微微皱眉,低声对身旁的官员说道:“今日无论如何,都不能让皇帝改变主意,一定要坚持我们的立场。”其他官员纷纷点头,眼神中闪过一丝决绝。

辰逸身着素色长袍,镇定自若地站在一旁。他的目光坚定,透着一股自信。经过昨日的朝堂争论,他深知此次裁决至关重要,但他相信自己的文章经得起考验。

随着一声“皇上驾到”,大臣们纷纷跪地行礼。皇帝身着龙袍,神色威严地走上龙椅。他扫视了一眼群臣,缓缓开口道:“昨日朕仔细思量了辰逸文章之事,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重器,万不可草率行事。朕以为,选拔人才应全面考量,不能仅凭一方之言就轻易否定考生。”

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中回荡,清晰而有力。王翰林心中一紧,他赶忙上前一步,跪地说道:“陛下,辰逸文章言辞激进,若开此先例,恐坏了科举规矩,还望陛下三思啊!”

其他保守派官员也纷纷附和:“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科举关乎国家兴衰,不可轻易改变评判标准。”

支持辰逸的大臣们见状,也站了出来。其中一位大臣说道:“陛下,辰逸文章虽观点新颖,但不乏真知灼见,若因循守旧,恐埋没人才。”

朝堂之上,两派争论不休,气氛愈发紧张。皇帝眉头微皱,他看着争论的大臣们,心中暗自思索。科举公正关乎国家未来,他必须做出一个公正的决定。

待大臣们的争论稍歇,皇帝抬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目光坚定地说道:“朕意已决,命礼部重新组织考官,对辰逸的文章进行再次评判。此次评判,务必做到公正公平,不得有丝毫偏袒。”

王翰林心中一凉,他没想到皇帝最终还是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他咬了咬牙,再次说道:“陛下,这……”

皇帝目光如炬地看向王翰林,严肃地说道:“王翰林,你身为翰林院学士,更应以身作则,不可因个人偏见影响科举公正。若此次评判再有不公,朕定不轻饶。”

王翰林脸色苍白,额头上冒出细密的汗珠。他感受到了皇帝的威严与决心,知道此刻已无力回天。他只得低头说道:“臣遵旨。”

皇帝看着跪地的王翰林,微微点头,然后对众人说道:“礼部需尽快执行,不得拖延。退朝!”

随着皇帝的起身离开,大臣们也陆续散去。辰逸望着王翰林的背影,心中明白,此事并未就此平息。王翰林必定不会轻易罢休,接下来的日子恐怕依旧充满挑战。

王翰林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府邸。他坐在书房中,望着窗外的景色,心中五味杂陈。此次皇帝的决定让他陷入了困境,但他并不打算放弃。他深知,若辰逸此次通过重新评判,必将对自己和保守势力造成巨大威胁。

“来人!”王翰林突然喊道。

一名仆人赶忙走进书房:“老爷,有何吩咐?”

“去把几位大人请来,就说本翰林有要事相商。”王翰林眼神中闪过一丝狠厉。

仆人领命而去。王翰林靠在椅子上,闭上眼睛,脑海中飞速思索着对策。他知道,要想阻止辰逸,必须在礼部重新评判的过程中做点手脚。但皇帝已下严旨,此事必须做得隐秘,否则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不多时,几位保守派官员来到了王翰林的书房。众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凝重。

“王大人,如今该如何是好?皇帝已命礼部重新评判,我们恐怕难以阻止啊。”一位官员焦急地说道。

王翰林睁开眼睛,目光扫过众人,缓缓说道:“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并非毫无办法。礼部此次重新组织考官,我们可以想办法安插自己的人进去。只要在评判过程中,让考官们依旧认定辰逸文章不合格,便可保住我们的立场。”

“可是,皇帝已警告过,若有不公,定不轻饶。我们这样做,风险太大了。”另一位官员面露担忧之色。

王翰林冷哼一声:“风险虽大,但我们已没有退路。若辰逸通过此次评判,我们这些人日后在朝堂上恐怕再无立足之地。只要做得隐秘,皇帝未必能察觉。”

众人听了王翰林的话,陷入了沉思。片刻后,其中一位官员说道:“王大人所言有理,事已至此,我们只能冒险一试。但此事必须谨慎行事,切不可露出破绽。”

其他官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于是,他们开始商议具体的计划,如何安插人手,如何在评判过程中影响考官的判断。

与此同时,辰逸回到了住处。殷佳璐早已在此等候,见辰逸回来,赶忙迎了上去:“怎么样?皇帝做出了什么决定?”

辰逸微微一笑,说道:“皇帝命礼部重新组织考官,对我的文章进行再次评判。虽然过程可能依旧艰难,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机会。”

殷佳璐听了,心中稍安:“那就好,我相信你的文章定能得到公正的评判。只是,王翰林他们恐怕不会就此罢休,你一定要多加小心。”

辰逸点了点头:“我明白,他们必定会在重新评判的过程中搞些小动作。但我也不会坐以待毙,我会想办法应对。”

两人正说着,苏老夫子也来到了辰逸的住处。苏老夫子面带微笑,说道:“辰逸啊,此次皇帝的决定对你来说是个好机会。你要好好把握,相信自己的才华。”

辰逸赶忙行礼:“多谢苏老夫子教诲,学生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苏老夫子看着辰逸,眼中满是欣慰:“嗯,你这孩子,有才华又有毅力。此次重新评判,虽会面临诸多阻碍,但为师相信你定能脱颖而出。”

三人又商议了一番应对之策,苏老夫子建议辰逸多与支持他的大臣们沟通,争取更多的支持。同时,要密切关注礼部重新评判的动向,提前做好准备。

在皇宫的御书房内,皇帝坐在书桌前,手中拿着辰逸的文章,再次仔细研读。他深知此次重新评判意义重大,关乎科举的公正,也关乎国家的未来。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确保此次评判公正公平,让真正有才华的人能够脱颖而出。

而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关于辰逸文章之事已传得沸沸扬扬。百姓们纷纷议论,对此次重新评判充满了期待。有人认为辰逸才华出众,定能通过此次评判;也有人觉得王翰林等保守派势力强大,辰逸恐怕难以翻身。

礼部接到皇帝旨意后,立刻开始着手重新组织考官。礼部尚书深知此事的重要性,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挑选了几位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官员作为考官,同时也对评判的流程和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规定,确保此次评判公正透明。

然而,王翰林等人并未放弃他们的计划。他们暗中活动,试图通过各种关系,将自己的亲信安插进考官队伍。他们还准备了一些所谓的“证据”,打算在评判过程中拿出来,以此来证明辰逸文章的“不妥之处”。

在这紧张的氛围中,礼部重新评判辰逸文章的日子一天天临近。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而这场关于科举公正的较量,也即将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辰逸能否在这场风波中胜出?王翰林又是否会在评判过程中再次搞破坏?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让人既期待又忐忑。

在皇宫的花园中,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皇帝漫步其中,心中依旧思索着辰逸文章之事。他希望此次重新评判能够给天下学子一个公正的交代,也为大楚王朝选拔出真正的人才。

而在王翰林的府邸,书房内的气氛依旧凝重。王翰林和几位官员还在商讨着计划的细节,他们的眼神中透着一丝孤注一掷的决绝。他们深知,此次行动若失败,必将面临皇帝的严惩,但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和权威,他们已没有回头路。

此时,辰逸正在自己的书房中,再次仔细研读自己的文章。他深知,接下来的重新评判将是一场硬仗,他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时而皱眉思考,时而提笔批注,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他在这场战斗中的武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礼部重新评判辰逸文章的日子终于到来。考官们早早地来到了评判场所,他们的表情严肃,深知此次任务的重要性。而在皇宫朝堂之外,辰逸、王翰林以及众多大臣们都在等待着最终的结果。这场科举风波,究竟会如何收场?所有人都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