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部内,考官们仍在紧张地评判着。主考官看着争论不休的众人,深吸一口气,说道:“都静一静,继续评判。”众人再次将目光投向文章,只是气氛愈发凝重。辰逸在门外,脚步愈发急促,王翰林的脸色也愈发阴沉。这场关乎命运的评判,似乎正走向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方向。
重新评判的过程中,大部分考官确实对辰逸文章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一位考官轻轻抚着胡须,点头称赞道:“这文章立意高远,对当下局势的剖析独到且深刻,实乃难得的佳作。”他的声音虽不高,但在这安静的阅卷场所却清晰可闻。
然而,仍有少数保守考官坚持己见。其中一位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满脸怒容地说道:“此文章思想过于激进,全然不顾祖宗章法,若给予高分,恐会扰乱科举正道,绝不能姑息!”他的话语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千层浪。
支持辰逸的考官们纷纷皱起眉头,一位年轻些的考官忍不住反驳道:“科举本就是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时代在变,文章的思想也应与时俱进。辰逸此文,虽观点大胆,却切中时弊,正是我大楚王朝所需的人才之见。”他言辞恳切,目光坚定地看着那位保守考官。
保守考官气得浑身发抖,用手指着文章,大声说道:“哼,这分明是离经叛道!科举选拔,向来以稳重、遵循传统为要,怎能让如此激进之文通过?”他的声音尖锐,带着不容置疑的强硬。
双方为此再次展开激烈争论,气氛一度紧张到了极点。支持辰逸的考官们你一言我一语,列举文章中的诸多亮点。“你们看这一段,对民生的关注,对改革的思考,逻辑严密,文采斐然,绝非一般人所能写出。”一位考官激动地指着文章段落,恨不得将其中的精妙之处立刻展现给众人。
而保守考官则以传统观念为由进行反驳。“科举乃国家大典,关乎社稷根基,怎能因一时新奇之见,便破坏祖宗定下的规矩?这是对科举的亵渎,对朝廷的不忠!”另一位保守考官涨红了脸,大声呵斥道。
争论声此起彼伏,拍桌子的声音不时响起。整个阅卷场所仿佛变成了一个战场,双方各不相让,剑拔弩张。
“科举的目的是为了让国家繁荣昌盛,若一味守旧,不思进取,国家如何发展?辰逸的文章正是为大楚的未来指明方向。”支持辰逸的考官情绪激动,额头上青筋暴起。
“住口!你这是大逆不道之言!祖宗之法不可废,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保守考官气得吹胡子瞪眼,双手握拳,仿佛要冲上去与对方理论。
主考官坐在首位,眉头紧皱,脸上满是忧虑。他深知这场争论若是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此次评判的公正性,还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他试图调解双方的矛盾,说道:“诸位,都冷静冷静,我们评判文章,应以公正客观为准则,切莫让情绪左右了判断。”然而,此时争论的双方已经陷入了白热化,谁也听不进主考官的话。
辰逸在门外,焦急地来回踱步。他能隐隐听到里面传来的激烈争吵声,心中愈发忐忑不安。他深知,这场争论的结果将直接决定他的命运,是就此踏上科举的光明大道,还是再次陷入困境。每一声争吵都如同重锤,狠狠地撞击着他的内心。
王翰林在一旁,脸色阴沉得仿佛能滴出水来。他原本以为自己安插的亲信能够顺利引导评判方向,却没想到会出现这样激烈的争论。他心中暗暗焦急,不断思索着应对之策,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甘与狠厉。
这场争论将如何解决?最终的评判结果会偏向哪一方?礼部内的气氛如同暴风雨来临前的压抑,让人喘不过气来,而答案,似乎还隐藏在重重迷雾之中,等待着被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