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京城的街头,争论仍在继续,百姓们的声音似乎要冲破云霄。而此时,在礼部尚书的府邸中,尚书大人正紧皱眉头,看着手中关于辰逸文章舆论情况的密报。他深知,此事若再不妥善处理,必将引发更大的麻烦。思索片刻后,他起身吩咐下人:“去,召集所有阅卷考官,明日一早到礼部开会。”

第二日清晨,天色尚有些朦胧,礼部的会议室里已陆陆续续坐满了阅卷考官。室内布置庄重,桌椅摆放得整整齐齐,墙上挂着几幅描绘科举盛景的字画。众人围坐,表情严肃,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凝重的气息。

礼部尚书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会议室,他身着官服,神色冷峻,目光扫过众人,缓缓在主位上坐下。“想必各位也都听闻了,如今关于辰逸文章的舆论是愈演愈烈。”尚书大人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会议室里的沉默,“此事若处理不好,礼部的声誉必将受损,科举的公正性也会遭到质疑。”

一位考官微微皱眉,开口道:“尚书大人,这辰逸的文章确实存在争议,王翰林等人的批判也并非毫无道理。”

尚书大人目光如炬,看向这位考官,说道:“争议自然是有,但我们身为阅卷考官,肩负着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重任,必须要客观公正地评判。不能因为外界的舆论,或是某些人的片面之词,就轻易下结论。”

另一位考官轻轻点头,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只是如今舆论喧嚣,我们该如何应对?”

尚书大人双手交叠,放在桌上,沉声道:“首先,我们要再次仔细审阅辰逸的文章,务必做到公正评判。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也不能带有任何偏见。”他顿了顿,目光从众人脸上一一扫过,继续说道,“其次,要密切关注舆论动态,及时掌握各方言论。一旦发现有恶意引导舆论,企图干扰科举公正的行为,立刻上报。”

这时,一位坐在角落里的考官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大人,王翰林在朝中颇有影响力,他联合了不少保守派文人发声,我们若坚持公正评判,恐怕会得罪他们。”

尚书大人面色一凛,严肃地说:“科举关乎国家兴衰,关乎天下寒门士子的前途,我们不能因畏惧权势而违背本心。若因王翰林等人的压力就放弃公正,那我们又有何颜面面对天下百姓,面对朝廷的信任?”

会议室里陷入了一阵沉默,考官们各自思索着尚书大人的话。有的人微微点头,似乎认同尚书大人的观点;有的人则眉头紧锁,面露难色,显然还在顾虑王翰林等人的势力。

“大人,我认为辰逸的文章虽有创新之处,但确实与传统科举文章的风格有所不同。若贸然给予高分,恐难以服众。”又一位考官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尚书大人轻轻叹了口气,说道:“科举制度发展至今,也应与时俱进。如今大楚王朝面临诸多问题,正需要像辰逸这样有新思想、有担当的人才。我们不能一味地墨守成规,而忽略了文章的真正价值。”

一位平时与王翰林关系较为密切的考官,此时忍不住说道:“大人,王翰林他们坚持认为辰逸的文章离经叛道,若是我们与之相悖,恐怕会引发更大的纷争。”

尚书大人目光坚定地看着他,说道:“纷争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公正之心。我们的职责是选拔人才,而不是迎合某些人的意愿。若因为怕惹麻烦就不公正评判,那科举制度的意义何在?”

随着讨论的深入,考官们的分歧愈发明显。支持公正评判辰逸文章的考官,认为不能让有才华的寒门士子被埋没;而受王翰林影响的考官,则担心得罪保守派势力,影响自己的仕途。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议室里的气氛变得愈发紧张。

“各位,我们都是为了科举的公正,为了大楚王朝的未来。”尚书大人提高了声音,试图平息这场争论,“希望大家能以大局为重,放下个人的顾虑,做出公正的评判。”

然而,考官们的心思复杂,想要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谈何容易。会议持续了许久,却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礼部尚书看着众人,心中暗自忧虑。这场会议能否让考官们达成共识?辰逸的科举成绩评判能否回归公正?一切都还是未知数。但他深知,自己必须要坚持公正,不能让科举成为某些人谋取私利的工具。

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在会议室的地面上,拉出一道道长长的光影。考官们陆续起身,带着各自的想法和忧虑离开了会议室。礼部尚书独自坐在那里,望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空,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