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礼部的大门紧闭,里面正在进行着紧张的重新评判。辰逸在门外踱步,眼神中透着一丝紧张与期待。王翰林站在不远处,目光阴沉地盯着礼部大门,心中暗自祈祷自己的计划能够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场决定辰逸命运的评判,正一步步走向未知的结局。

礼部内,宽敞的阅卷场所中,一张长桌旁围坐着数位考官。他们神色凝重,面前整齐摆放着辰逸的文章。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严肃的气息,偶尔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在寂静中响起。

“此次皇上旨意明确,务必对辰逸文章公正评判,诸位万不可有丝毫懈怠。”主考官神色严肃,目光扫过众人,声音低沉却坚定。

考官们纷纷点头,旋即,他们的目光聚焦在眼前的文章上,开始逐字逐句地研读。一位考官微微皱眉,手中的毛笔轻轻敲击着桌面,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另一位则时而摇头,时而点头,表情复杂。

“这开篇立论,着实新颖,以古喻今,却又不落俗套。”一位考官率先打破沉默,他轻轻捋着胡须,目光中流露出一丝赞赏。

“话虽如此,但其中某些观点,似有挑战传统之嫌,恐会引发争议。”另一位考官反驳道,他的语气带着一丝担忧。

众人结合之前朝堂上各方的观点,展开了深入讨论。他们从文章的立意、结构,到用词、用典,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

“我等评判文章,应重其内涵与才华,辰逸此文,虽观点大胆,却不失为一篇佳作。”一位原本中立的考官说道,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

然而,王翰林安插的亲信却坐不住了。他眉头紧皱,站起身来,大声说道:“诸位,科举乃国家选拔人才之根本,需遵循祖宗之法。辰逸文章如此激进,若开此先例,往后科举恐会乱象丛生。”

此言一出,众人的目光纷纷投向他。一些考官微微点头,似乎被他的话所触动;而另一些则面露不满,觉得他此言过于偏激。

“科举本就是为了选拔有识之士,时代在变,文章的评判标准也不应一成不变。若一味拘泥于传统,如何能选出真正能为国家效力的人才?”一位支持辰逸的考官站起身来,据理力争。

两方各执一词,争论愈发激烈。支持辰逸的考官列举文章中的诸多亮点,从独特的见解到精妙的论述,一一阐述;而保守考官则以传统观念为由进行反驳,强调科举的严肃性和稳定性。

“且看这一段,对当下官场弊端的剖析,入木三分,若非对世事有深刻洞察,怎能写出如此文字?”支持辰逸的考官指着文章中的一段,情绪有些激动。

“哼,这分明是对朝廷的诋毁,如此言论,怎能出现在科举文章之中?”王翰林的亲信涨红了脸,大声反驳。

争论声在阅卷场所内回荡,气氛一度紧张到了极点。众人面红耳赤,谁也不肯让步。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的主考官重重地拍了下桌子,声音威严地说道:“都莫要争吵了!评判文章,需冷静客观,不可掺杂过多个人情绪。”

众人这才渐渐安静下来,主考官接着说道:“我们继续深入评判,综合各方观点,给出一个公正的结果。”

考官们再次将目光投向辰逸的文章,继续着这场艰难的评判。他们的表情更加凝重,心中深知,自己手中的这一票,将决定辰逸的命运,也关乎着科举的公正。

时间在紧张的氛围中缓缓流逝,每一刻都仿佛无比漫长。礼部外,辰逸依旧在焦急地踱步。他的手心微微出汗,心中默默祈祷着评判结果能够对自己有利。而王翰林则时不时地望向礼部大门,心中盘算着自己的计划是否能够成功,眼神中透着一丝焦虑与不甘。

这场重新评判,究竟会走向何方?辰逸能否得到公正的认可?王翰林又是否会在评判过程中再次施展手段,搅乱局势?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如同浓重的迷雾,笼罩着众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