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激情岁月 > 第80章 新的起点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刺破云层,斜斜地落在西直门城楼的灰砖上,将那些深浅不一的弹孔照得格外清晰。王卫国扶着城垛上的斑驳砖雕,指尖抚过一道深约寸许的凹痕——这是 1937年日军攻城时留下的炮弹擦痕,边缘的城砖已经风化,却依旧顽固地嵌在城墙主体上,像一道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

他身上还带着昨夜义诊时的草药味,怀里揣着三样东西:母亲绣着“卫国”二字的手帕、养父送的桃木吊坠、周小燕借给他的物理课本。空冥天赋没有刻意收敛,却异常平静地铺展开来——不是为了感知危险,而是像一张温柔的网,兜住了整座北平城的气息:城墙下集市的吆喝声、远处军营的晨号声、什刹海畔的洗衣声,还有更远处美军驻地隐约的吉普车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 1945年胜利后北平最真实的模样。

“在想什么?”王破军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那本泛黄的《玄真子兵要》,道袍的下摆沾着露水,显然是从军营一路步行过来的。他走到王卫国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向远处的钟楼,“在看这座城?还是在想过去的事?”

“都想。”王卫国的声音有些沙哑,空冥状态里突然闪过异时空的画面——2023年的北京,高铁从城下呼啸而过,摩天大楼与钟楼遥遥相对,广场上的人们笑着拍照,孩子们举着五星红旗奔跑。那画面太过清晰,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刺眼的对比:此刻的钟楼墙面还留着日军的涂鸦,城墙下的集市里,穿补丁衣服的百姓正围着粮摊抢购,远处的美军吉普车依旧横冲直撞。

“俺刚才好像看到了……很多年后的北平。”他犹豫着开口,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那跨越时空的震撼,“没有弹孔,没有乞丐,有跑得比马车快十倍的铁盒子(高铁),有能飞到天上的铁鸟(飞机),还有比咱们学堂电灯亮十倍的灯,晚上跟白天一样。”

王破军没有惊讶,只是轻轻翻开《玄真子兵要》,指着扉页上的道观插画:“我师父当年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都在变,城也一样。你看到的,不是幻觉,是‘道’——是这座城本该有的样子,是咱们要去实现的样子。”

王卫国的心脏猛地一跳。他低头看着怀里的物理课本,封面上的“力学”二字突然变得滚烫。异时空的记忆碎片如潮水般涌来:课本里的牛顿定律变成了高铁的轨道设计,课堂上的电磁学原理变成了发电站的涡轮机,实验室里的化学方程式变成了工厂的新材料——原来那些他此刻拼命学习的知识,正是搭建起未来强盛中国的基石。

“俺以前学数理化,是为了造好土炮、修好发电机。”他摸了摸母亲的手帕,声音渐渐坚定,“现在俺知道了,俺要学更多,要造能跑遍全国的铁盒子,要造能飞到天上的铁鸟,要造比美军更好的武器,让中国再也不会被人欺负。”

“好小子,总算把‘小格局’打开了。”王破军笑了,从布包里拿出一张折叠的图纸,“这是我根据《玄真子兵要》里的‘城防篇’画的,结合了你说的‘未来城’的样子。你看,这里可以建学堂,这里可以建工厂,这里可以建医院——不是空想,是要一步步画出来、做出来的。”

王卫国接过图纸,指尖抚过那些稚嫩的线条:学堂的窗户很大,工厂的烟囱冒着白烟,医院的屋顶画着红十字。他突然想起在学堂里做的物理实验,想起陈老根修不好的发电机,想起 731遗址里那些因为没有医疗设备而死去的受害者——原来“未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是从每一道公式、每一次实验、每一次修缮开始的。

“爹,俺能做到吗?”他突然有些不确定,异时空的强盛太过辉煌,让此刻的自己显得渺小,“俺才刚学会方程,刚看懂简单的电路,离造铁盒子、铁鸟还差得太远。”

“谁也不是一开始就会的。”王破军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城墙下一个正在学走路的孩子,“你看那孩子,刚会站就想跑,摔了跤再爬起来,总有一天能跑起来。中国也是一样,咱们这代人搭架子,你们下一代人添砖瓦,总有一天能建成你看到的样子。”

正说着,城墙下传来一阵熟悉的笑声。王卫国探头望去,只见周小燕、赵启明和林薇薇正举着“建设新中国”的标语牌,沿着城墙根走来,后面跟着小吴和几个道医队的战友,手里还提着刚买的笔墨纸砚。“卫国哥!王道长!我们来给城楼题字!”周小燕仰起脸,笑容比阳光还亮。

他们沿着马道爬上城楼,赵启明迫不及待地铺开宣纸:“我爹说,胜利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咱们得把这句话写下来,贴在城楼上,让所有人都看到!”林薇薇研着墨,补充道:“我已经跟学堂的老师说了,明天我们要组织‘建设宣讲队’,去街头发传单,告诉百姓们学好知识、搞好生产的重要性。”

王卫国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心里的不确定渐渐消散。空冥状态里,他“看到”了十年后的他们:周小燕成了医生,在医院里救死扶伤;赵启明成了工程师,在工厂里设计机器;林薇薇成了教师,在学堂里教孩子们读书——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搭建着未来的中国。

“俺来写!”王卫国接过毛笔,蘸了蘸浓墨。手腕有些发抖,却异常坚定。在宣纸上写下“新的起点”四个大字时,他想起了马家堡的地窖、731的废墟、赵老栓的石雷模具,想起了异时空里的高铁、航母、空间站。这些画面在脑海里交织,最终凝聚成笔尖的力量,让那四个字虽稚嫩却苍劲。

“写得好!”王破军赞道,把《玄真子兵要》放在宣纸旁,“这典籍是过去的智慧,你的字是未来的希望,合在一起,就是‘传承’。”

正午的阳光升到头顶,城楼的阴影缩短,落在城墙下的集市上。王卫国站在箭垛旁,看着眼前的北平城,心里第一次没有了迷茫。空冥感知里,他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在学堂里啃完一本本数理化课本,在兵工厂里画出第一张机器图纸,在建设工地上解决一个个技术难题;他还“看到”了子女们的未来:长子参军保家卫国,长女行医救死扶伤,次子研究半导体,三子从事反间谍工作——他们都在延续着“守护”与“建设”的使命。

“爹,俺明白了。”他轻声说,摸了摸怀里的物理课本,“新的起点,不是说胜利了就可以歇着了,是说要换一种方式战斗——用知识当武器,用建设当战场,为了那些牺牲的人,为了未来的中国,好好干。”

王破军点点头,望着远处的西郊军营:“玄真派说‘知行合一’,光有想法不够,得行动。你在学堂里学好知识,我在道医队里培养更多懂医术的人,咱们分工合作,总有一天能把图纸上的样子变成真的。”

离开城楼时,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布满弹孔的城砖上,像一道道正在生长的新芽。王卫国走在队伍中间,手里拿着那张“新的起点”的宣纸,身边是同窗和战友的笑声。他知道,第一卷的烽火岁月已经结束,第二卷的京华征程即将开始——等待他的,有学堂的书本、有潜伏的特务、有建设的艰难,但他不再害怕。

因为他站在北平的城头上,已经看到了未来。那些异时空里的强盛景象,不是幻觉,是使命;那些牺牲的亲人与战友,不是过客,是指引;那些握在手里的课本、典籍、手帕,不是物件,是力量。

“俺一定能做到。”王卫国在心里对自己说,也对母亲、赵老栓、小桃们说,“俺会让中国站起来、强起来,会让这座城、这个国家,变成你们期待的样子。”

西直门的城楼在阳光里沉默着,它见证过战火,见证过胜利,此刻正见证着一个少年的决心,见证着一个民族的新起点。而王卫国的脚步,正朝着那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坚定地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