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州城西新辟的校场,占地辽阔,往日里淮军士卒在此操练的多是传统阵型与刀矛技艺,然而,今时不同往日。

校场之上,肃杀之气弥漫。三千名淮军精锐,仿若脱胎换骨,他们不再穿着号衣混杂的旧式军服,而是换上了统一裁剪的深蓝色制服,头戴圆顶军帽,操练虽略显生疏,却已初具近代化军队的雏貌。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手中紧握的武器——不再是五花八门的大刀长矛和旧式鸟枪,而是清一色闪烁着金属幽光的英国造恩菲尔德1853型线膛步枪,枪管下的刺刀林立在北地的阳光下,泛着冷冽的光泽。

“举枪!”

随着英国教官一声用生硬中文发出的口令,只见这三千人组成的方阵动作划一地将沉重的步枪举起,抵在肩窝。

担任教官的英国陆军中尉约翰逊,带着几名士官,穿梭在队列之间,不时用戴着白手套的手拍打士兵的胳膊或后背,矫正着姿势。

“瞄准!”

哗啦一阵响动,士兵们微微侧头,视线沿着标尺与准星投向远方的草人靶标。整个方阵鸦雀无声,只有风吹动旗帜和人们粗重的呼吸声。

“放!”

“砰砰砰!”

三千支步枪几乎在同一瞬间喷吐出炽白的火焰和浓密的硝烟,巨大的声响震得地面仿佛都在颤抖。铅弹组成的致命金属风暴呼啸着扑向目标,远处的草人靶标瞬间被打得千疮百孔,碎屑纷飞。

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空气中已经弥漫着刺鼻的硫磺味。

“装填!”

士兵们机械而迅速地执行着操典规定的动作:咬开纸质弹药包,将火药倒入枪管,塞入弹丸,用通条压实……这一系列复杂动作在过去需要二三十秒,如今在这些经过数月苦练的淮勇手中,已能压缩到十五秒左右。

曾国藩在李鸿章以及一众淮军将领的簇拥下,站在校场边搭建的阅兵高台上,凝神观看着这场演练。

他身后,刘铭传、张树声、潘鼎新等人,个个面露震撼与兴奋之色。他们久经战阵,却从未见过如此整齐划一、火力密集的战术。

“好!好一个排枪击贼阵!”

刘铭传忍不住低喝一声,眼中闪烁着炽热的光芒,

“如此火力,任他长毛如何骁勇,血肉之躯岂能抵挡?”

曾国藩亦是捻须不语,但微微颔首,眼中流露出复杂的神色。他亲眼见证了湘军是如何凭借士气与血性与太平军搏杀,往往付出巨大代价才能取得惨胜。眼前这种纯粹依靠纪律、组织和火力密度进行碾压的战术,给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已非他熟知的为将之道,更像是一种高效的杀戮机器。

演练仍在继续。在步枪方阵进行第二轮齐射的同时,校场侧翼传来更沉重的轰鸣。

那是二十门崭新的阿姆斯特朗后装线膛野战炮。由英国炮手指导的淮军炮兵团正在操演。炮弹划过优美的弧线,精准地落在远处模拟的敌军营垒上,炸起一团团巨大的烟尘和火光,威力远非清军旧有的劈山炮、抬枪可比。

“火力覆盖,步炮协同,”

李鸿章对身边的曾国藩及诸将解释道,

“此乃英夷陆军之精髓。以密集弹幕削弱敌锋,再以整齐队列前行,五十步内一轮齐射,足以摧垮任何敢于正面冲锋之敌。”

他顿了顿,满脸骄傲:

“此战术,西夷谓之排队枪毙,精髓不在于个人武勇,而在于绝对的纪律。即便身边同袍中弹倒下,亦不能慌乱,必须保持队形,听从号令,装填,瞄准,射击。直至将当面之敌彻底粉碎。”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

“恭贺大人练成此大阵!”

“剿灭长毛指日可待!”

……

李鸿章闻言大喜!

演练结束后,李鸿章走下高台,亲自检阅部队。他来到一名年轻的士兵面前,拿起他的步枪看了看,又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

“好好好!”

李鸿章点点头,看向众将士,大声道:

“尔等手中之火枪,身上之军服,乃至口中之粮饷,皆来之不易!是曾帅与本官,费尽心力,乃至不惜远赴重洋为人征战换来!记住我等目标就是杨秀清和发匪!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黝黑的面孔:

“练好洋枪,学好战法!来日挥师南下,收复金陵,荡平妖人,方不负朝廷厚望!

“誓死效忠!荡平发匪!”

校场上空,新式步枪如森林般举起,呼喊声震耳欲聋的……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林阳即将采用的战法将不知道要甩他们多少条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