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12章 日讲与“星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章:日讲与“星火”

那份由几位辅政大臣联名签署的《日讲条例》奏章,静静地躺在福宁殿的书案上,像一道无形的枷锁。

条例规定得极其详尽:每日晨起视朝后,需有一个时辰的“经筵”,由指定的翰林学士讲解《尚书》、《春秋》等经典;午后则需研读《资治通鉴》及历代宝训,并需定期提交读书札记,由讲官批阅……几乎将赵祯所有的“自由时间”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美其名曰“涵养圣德,究治乱之道”。

赵祯看着那奏章,嘴角泛起一丝冷意。这哪里是关心他的学习,分明是太后和辅政大臣们想要进一步规范他的行为,将他的思想和视野,牢牢束缚在儒家经典和祖宗成法的框框里。让他成为一个符合他们期望的、循规蹈矩的“圣君”,而不是一个有自己想法、可能“瞎折腾”的皇帝。

“准奏。”他提起朱笔,在那份奏章上批下了这两个字,笔力沉稳,看不出任何情绪。

反抗是徒劳的,至少在目前阶段。他需要蛰伏,需要积蓄力量。这日讲,未必就全是坏事。至少,他能名正言顺地接触和观察那些作为“帝师”的翰林学士,这也是他“人才盘点”的一部分。

于是,赵祯的日常生活,被套上了一个极其规律的“课程表”。

天不亮起床,参加冗长而时常让他内心吐槽的朝会。朝会结束后,匆匆用过早膳,便赶往举行经筵的迩英殿。那里,通常已经有几位须发花白、神情肃穆的翰林学士在等候。

一开始,讲官们显然对这位在登基大典上“别出心裁”、又闹出“锅气风波”的新君心存疑虑,讲课时格外小心翼翼,引经据典,力求稳妥,生怕哪句话引得皇帝不快或者产生什么“危险”的想法。

赵祯将计就计,表现得如同一个勤奋好学、但又资质普通的少年。他认真听讲,偶尔提出一些问题,但问题都集中在字句释义和历史事件的表层,绝不深入探讨制度得失或思想内核,更不流露出任何“离经叛道”的倾向。

他暗中观察着几位讲官。

主讲《尚书》的刘学士,学问扎实,但为人刻板,开口闭口皆是“先王之道”,“周公之礼”,被赵祯在心里标记为“顽固守旧型”,需保持距离。

负责讲解《春秋》的李学士,则相对灵活一些,在解释“微言大义”时,偶尔会联系当前朝政,虽不敢妄加评议,但眼神中偶有思索之色。赵祯将其暂定为“可观察型”。

还有一位年轻的翰林侍读,在辅助讲学时常能引证一些生动的野史笔记作为补充,虽然很快会被主讲学士用严肃的目光制止,但赵祯却觉得他的讲述更有趣味。这人被标记为“思维活跃型”,有待进一步了解。

日复一日的经筵,对赵祯而言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那些艰深晦涩的文言,那些被反复咀嚼的“大道理”,让他昏昏欲睡。但他必须强打精神,不仅要听,还要适时地表现出“恍然大悟”或“深受教诲”的样子。

只有在午后,回到福宁殿,屏退左右,独自“研读”史书或宝训时,他才能真正放松下来,进行自己真正的“工作”——梳理“星火名单”,分析观察到的信息。

陈忠和每隔几日,便会悄无声息地带来一些新的“情报”。

“官家,老奴打听到,那画师崔白,前日因拒绝为某权贵绘制一幅祝寿的‘锦鸡牡丹图’,声称只画亲眼所见之自然生灵,惹得那权贵不快,在画院中更受排挤了。”

“哦?”赵祯挑眉,不为权贵折腰,坚持自己的艺术原则?这崔白,倒是越来越对他的胃口了。这种有原则、有追求的“技术型人才”,往往比那些趋炎附势之辈更值得尊重,也更容易在特定领域创造价值。

“还有,”陈忠和声音压得更低,“老奴按官家吩咐,留意那些科举失意却文名在外的士子。听闻苏州有一位名叫‘柳三变’的举子,词作婉约缠绵,流传极广,尤其在……在秦楼楚馆之中,备受追捧。但他屡试不第,据说是因为其词风‘词语尘下’,不为考官所喜。如今似乎心灰意冷,终日流连于勾栏瓦舍,自称‘奉旨填词’……”

柳永!赵祯眼睛一亮。这可是北宋词坛的超级大咖,流行音乐的教父级人物!虽然现在被视为“不入流”,但其影响力,尤其是在市井民间和文化传播上的潜力,毋庸置疑。这样的人物,正是他“星火名单”上急需的“文化宣传”类人才!

“记下,重点留意。”赵祯吩咐道。虽然现在无法接触,但先纳入人才库总没错。

除了外部情报,福宁殿内部的“微观察”也在持续。那个手巧的宫女兰儿,被他找了个由头,提拔为近身伺候笔墨的宫女之一,以便更近距离地观察和测试。那个主动换香的小太监,也被调到了殿内听用。

赵祯像一个耐心的园丁,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些刚刚破土而出的嫩芽,不敢过多浇灌,生怕引起注意。

这一日,午后“自学”时间,赵祯正对着一卷《史记·货殖列传》发呆,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将里面记载的经济原理,与他前世所知的宏观经济知识结合起来。忽然,他听到殿外传来一阵轻微的骚动和呵斥声。

“怎么回事?”他皱了皱眉,问侍立在一旁的陈忠和。

陈忠和连忙出去查看,片刻后回来,脸色有些古怪:“回官家,是……是兰儿。她不小心打翻了一盆用来清洁殿阁的碱水,溅湿了路过的一位老翰林的衣袍。那老翰林正在斥责……”

赵祯起身,走到殿门附近,隔着珠帘向外望去。只见殿外廊下,兰儿正跪在地上,瑟瑟发抖。一位穿着青色官袍、头发花白的老臣,正指着自己袍角的一块湿渍,气得胡子直翘,旁边还跟着几个噤若寒蝉的小太监。

“你这奴婢,做事如此毛手毛脚!可知这官袍乃是朝廷体面……”老翰林声音严厉。

赵祯本不欲插手这种小事,正准备让陈忠和去处理,目光却无意中扫过那滩洒在地上的碱水,以及旁边一株原本枝叶上沾满油污、难以清理的盆栽罗汉松。

奇异的是,那罗汉松被碱水溅到的几片叶子,上面的顽固油污,竟然被溶解冲刷掉了大半,露出了原本的青翠!而其他未被溅到的叶子,依旧覆盖着那层灰暗的油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