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67章 蜂窝煤与市井烟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起)

太后凤驾离去后,福宁殿内陷入了短暂的沉寂。那盆在水面上顽强燃烧的火焰早已被小心移走,但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一丝焦灼的气息。

赵祯挥退了所有宫人,只留下陈忠和在殿内伺候。他坐在那里,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脑海中反复回放着墨衡闯殿献宝的每一个细节。时机之巧,反应之快,表演之逼真,绝非一个普通工匠急智所能解释。

“陈大伴,”赵祯的声音在空旷的殿内响起,带着一丝冷意,“你去查查,今日太后起驾来福宁殿之前,都有哪些人靠近过皇城司那边,或者……与墨衡有过接触。”

陈忠和心头一凛,连忙躬身:“老奴明白,这就去办。”他隐约感觉到,官家对那位墨工匠,已经起了深深的疑心。

赵祯靠在椅背上,揉了揉眉心。太后的直接施压被墨衡用一种近乎魔幻的方式暂时化解了,但他知道,这不过是权益之计。刘太后绝非易与之辈,她的疑心一旦种下,就不会轻易消除。“光明液”的研究必须更加隐秘,或者说,需要一个新的、更“正大光明”的幌子来掩护。

而墨衡……赵祯眼神微冷。若他真是太后的人,那之前的忠诚与技艺,都成了最危险的伪装。若他不是……那他背后隐藏的势力,恐怕更加麻烦。

(承)

接下来的几天,风平浪静。太后那边没有再传来任何讯息,仿佛那日的突然驾临只是一时兴起。但赵祯能感觉到,无形的监视似乎收紧了些。

范仲淹依旧兢兢业业地打理着“效能清吏司”,按照“项目明晰法”推进着“光明液”的“民用化”研究——主要是探索其在宫内灶具上替代部分薪炭的可行性,这是赵祯对太后承诺过的方向。墨衡则更加沉默寡言,几乎足不出工坊,对赵祯和范仲淹的命令执行得一板一眼,让人挑不出错处。

陈忠和的调查也没有明确结果,只含糊地回报说太后宫中人员往来复杂,难以确定具体是谁传递了消息。这更让赵祯确信,宫中的水,比他想象的更深。

他不能再将所有精力都放在“光明液”这一棵树上。技术革新需要根基,也需要更广泛的认同。他想起了之前翻阅内库清单时看到的另一个问题——京师薪炭昂贵,寻常百姓之家,冬日取暖、日常炊爨皆是负担。

一个更接地气、更易于推广、且能实实在在惠及民生的点子,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他再次召来了墨衡,这次是在福宁殿书房,范仲淹也在场。

“墨衡,朕近日思及,祥瑞‘光明液’虽好,然制备不易,难以惠及万民。”赵祯开门见山,目光平静地看着墨衡,“朕欲另辟蹊径,寻一法,可使寻常石炭(煤)易燃、耐烧、烟气减弱,使汴京百姓能用得起,过个暖冬。你可有思路?”

(转)

墨衡显然没料到官家会突然提出这个方向,愣了一下,才谨慎回道:“官家仁心,泽被苍生。石炭易得价廉,然其燃时烟毒甚烈,且不易点燃,寻常人家多不愿用。若要改良……或可尝试将其粉碎,混以粘土、石灰等物,塑成形,中间留孔助燃,或可改善。”

赵祯眼中闪过一丝赞许,这思路已经非常接近后世的“蜂窝煤”了!他点点头:“此议甚好!便依此法,你先小规模试制几种不同配比,测试其易燃程度、燃烧时长与烟气大小。范卿,此事亦由你司协调,所需石炭、粘土等物,由内帑支应,不必经过外朝。”

范仲淹虽然觉得皇帝突然关心起百姓柴火之事有些“不务正业”,但此事毕竟利国利民,且不像“光明液”那般敏感,便也领命:“臣遵旨。”

接下来的日子,“效能清吏司”仿佛一分为二。明面上,范仲淹和部分人手开始忙着搞“蜂窝煤”的研发,采购石炭,寻找合适的粘土,在皇城司另一个角落开辟了试验场。暗地里,关于“光明液”特别是其“特殊燃烧特性”的研究,在更加严格的保密措施下,由墨衡带着核心小组继续推进。

赵祯则时不时以“体察民情”为名,在严密护卫下,微服出宫,在汴京城的街巷间行走。他要去亲眼看看,这个时代的市井生活,听听百姓真正需要什么。

他走在喧闹的汴河大街上,看着两旁鳞次栉比的店铺,听着商贩的叫卖声、脚夫的号子声,闻着空气中混杂的食物香气、牲畜气味以及……若有若无的煤烟味。他看到一些贫寒人家的屋檐下,堆着少量劣质的石炭,也看到酒肆茶楼的灶膛里,熊熊燃烧的昂贵木柴。

“老丈,这石炭好用吗?”他拦住一个正费力拉着板车送煤的老汉,和气地问道。

那老汉见赵祯衣着虽不华丽但气度不凡,不敢怠慢,擦了把汗叹道:“好用什么呀,郎君!便宜是便宜,可不好引火,烧起来烟又大又毒,若不是买不起好柴,谁受这罪!”

赵祯默默点头,更加坚定了推广改良石炭的决心。

(合)

数日后,墨衡那边传来了好消息。经过多次配比试验,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配方:七分石炭粉,混合两分黄粘土,再加一分石灰,用水和匀,用特制的模具压制成带有十二个圆孔的圆柱形煤饼。晾干后,这种“蜂窝煤”极易引燃,燃烧时间长,火力稳定,最关键的是,烟气比直接燃烧块煤大为减少!

赵祯亲自看了试验,看着那蜂窝煤在特制的简易炉灶中发出稳定而炽热的红光,脸上露出了近期少有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好!此物大善!”他赞道,“范卿,即刻安排,在城内寻几处贫苦人家聚集的街巷,免费发放一批此煤和配套炉具,教他们使用方法,看看反响如何。”

“臣,领旨!”范仲淹也被这看似简单却极具巧思的发明所触动,若真能推广,无疑是善政一件。

(悬念结尾)

第一批“蜂窝煤”和特制的小炉灶,很快被分发到了南熏门附近几条穷苦街巷的数十户人家手中。起初,百姓还将信将疑,但试用之后,效果出奇的好!易点燃、耐烧、屋里暖和了,做饭也省事了,关键是花费远比木柴甚至普通石炭要低!

“官家仁德!”“这是天赐的暖炭啊!”感激之声开始在市井间悄然流传。

然而,就在赵祯为“蜂窝煤”初步成功而欣慰,并准备让范仲淹筹划更大规模推广事宜时,陈忠和带来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消息。

“官家,奴婢按您的吩咐,一直留意着墨工匠的动向。今日发现……他似乎在暗中调查,第一批‘蜂窝煤’都分发到了哪些人家,尤其……尤其关注其中一户姓柳的寡妇家……”

赵祯的目光骤然锐利起来。

墨衡……他到底想干什么?这看似利国利民的“蜂窝煤”,难道也隐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