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31章 量斗里的“老鼠”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章:量斗里的“老鼠”

双喜带来的消息,像一簇火苗,瞬间点燃了赵祯心中那早已积郁的疑云。量斗比标准浅一小指?记数吏员眼神躲闪?这几乎坐实了他的猜测——有人在克扣赈灾粮!而且手法如此拙劣,如此明目张胆!

一股怒火直冲顶门。这些蠹虫!城外是数千饥肠辘辘、挣扎求生的流民,城内这些硕鼠却还在利用职权,从灾民口中夺食!这不仅仅是贪墨,这简直是在掘大宋统治根基的墙角!

他猛地站起身,在偏殿内急促地踱了两步,脸色阴沉得可怕。陈忠和与刚刚汇报完的双喜都屏住了呼吸,不敢出声。

直接派人去抓个现行?痛快是痛快,但然后呢?打草惊蛇,最多揪出几个底层的小吏,背后的指使者完全可以断尾求生。而且,他现在是“协助”吕夷简,越过宰相直接拿人,于礼不合,更会引来吕夷简乃至整个文官系统的反感。

必须想个更巧妙的办法,既要揪出这些老鼠,又要将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好还能……借此树立自己的威信,或者至少,让某些人不敢再如此肆无忌惮。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目光再次落在了小桂子整理的那块数据木板上。数据差异……量斗不准……记数不实……一个计划逐渐在他脑中成形。

他停下脚步,脸上的怒容渐渐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冰冷的平静。

“双喜,”他沉声道,“你做得很好。现在,你立刻回去,找机会确认一下,是所有量斗都不准,还是只有南薰门粥厂的那几个?其他粥厂负责记数的吏员,神态是否正常?记住,只看,不动,绝不能让他们察觉!”

“奴婢明白!”双喜领命,立刻转身而去。

赵祯又看向陈忠和:“大伴,你去请吕相公过来一趟,就说……朕对近日赈济数据有些许不解,想请他一同参详。”

陈忠和虽然不明白官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还是立刻去请。

不多时,吕夷简迈着沉稳的步子走了进来。他见赵祯正站在那块画满奇怪符号和数字的木板前,眉头微蹙。

“陛下召老臣前来,不知有何事吩咐?”

赵祯转过身,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困惑,指着木板上的数据说道:“吕相公,您看,这是近日各粥厂上报的耗粮与大致领粥人数。朕粗略算了一下,发现些奇怪之处。譬如这南薰门粥厂,昨日上报领粥约一千二百人,耗粮六十石。而陈州门粥厂,上报领粥约一千一百人,耗粮却只有五十二石。两处人数相差不多,耗粮却差了八石之多。即便考虑流民体力消耗不同,这差距……似乎也有些大了?朕百思不得其解,故请相公前来指点。”

他将问题抛了出来,但没有直接指控,只是摆出数据,表示“困惑”。

吕夷简是何等人物,目光扫过木板,又听了赵祯的话,心中立刻如同明镜一般。他执掌朝政多年,对下面这些鬼蜮伎俩岂能不知?只是以往此类小事,多由御史台或具体衙门自查,很少会摆到政事堂,更不会由皇帝亲自拿着数据来质问。

他深深地看了赵祯一眼,这位年轻皇帝对数字的敏感和追根究底的态度,让他有些意外,也有些……警惕。

“陛下心细如发,老臣佩服。”吕夷简不动声色,“各地情形微有差异,吏员记录或也有疏漏,相差些许,或属常情。”他试图轻描淡写地揭过。

“哦?原来是常情。”赵祯恍然大悟般点点头,随即又露出少年人的“轴劲”,“不过,吕相公,如今流民数千,每日耗粮巨大,若每个粥厂都因‘常情’相差几石,日积月累,恐非小数。而且,若因此导致部分流民不得饱食,再生事端,岂不因小失大?朕以为,不若……我们派人去各粥厂,用统一的、校验过的官斗,实地测量一下,每锅粥实际用了多少米?也免得下面吏员记录辛苦,时有疏漏。相公以为如何?”

他提出了“统一校验官斗,实地测量”的建议,合情合理,完全是为了“提高数据准确性”、“避免疏漏”、“防止再生事端”,冠冕堂皇,让人无法拒绝。

吕夷简看着赵祯那“纯粹”的、只为解决问题的眼神,心中念头急转。他明白,皇帝这是要借题发挥了。但他无法反对,因为皇帝站在了“公心”和“务实”的制高点上。若他反对,反倒显得他心中有鬼,或者纵容下属。

“陛下所虑极是。”吕夷简缓缓点头,脸上看不出喜怒,“为确保赈济公允,避免靡费,实地核验一二,确有必要。老臣这便安排户部与御史台,派人携带标准官斗,分赴各粥厂核验。”

他刻意带上了御史台,这是负责监察的部门,表明此事将按正规流程走。

“如此甚好,有劳相公了。”赵祯满意地点头。

命令很快下达。由户部官员、御史台监察御史以及宫廷内侍(赵祯以“学习观摩”为名,派了双喜和小桂子跟随)组成的联合核验小组,带着校验过的标准官斗,突然出现在各个粥厂。

核验的结果,毫无悬念。南薰门粥厂的问题最为严重,量斗普遍偏小,记数吏员在核验小组面前吓得面如土色,语无伦次。其他粥厂也或多或少存在类似问题,只是程度不同。当标准官斗量出的米数,与账册上记录的数字出现明显差距时,一切辩解都显得苍白无力。

消息迅速传回。吕夷简的脸色很难看,在自己的“协助”下出现如此丑闻,他脸上无光。他立刻下令,将涉及舞弊的吏员全部收押,严加审讯,并追查背后是否还有指使。

然而,就在政事堂忙着处理这起赈济丑闻,试图将影响降到最低时,赵祯却收到了双喜悄悄带回的、一个核验过程中无意听到的、更令人心惊的消息。一个被扣押的南薰门粥厂老吏,在绝望中曾含糊地嘟囔了一句:“……克扣下来的米,又不全是我们分了……上头……上头也要打点……说是……说是要补什么‘往年亏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