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慈元殿的家宴与无声的博弈
慈元殿的这次“家宴”,设在了一处临水的小花厅内,氛围刻意营造得温馨而随意,仿佛真的只是一次寻常的家人聚会。然而,空气中弥漫的那种无形压力,却让赵祯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太后今日气色确实好了许多,身着常服,未施浓妆,显得比平日少了几分威严,多了几分家常的温和。卫国公刘美则是一身锦袍,满面红光,见到赵祯,依礼参拜,笑容可掬,但那眼神深处一闪而过的审视与倨傲,却未能完全逃过赵祯的眼睛。
“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礼了,坐吧。”太后微笑着摆了摆手,示意赵祯和刘美在她左右下首坐下。精致的菜肴陆续呈上,多以清淡滋补为主,显然是考虑了太后病体初愈,其中几道,正是赵祯“研究”并呈送过的药膳。
“皇帝近日送来的这些汤羹,很是合口,哀家这身子能好得这般快,你也有功。”太后拿起银匙,舀了一勺眼前的百合莲子羹,语气平和,听不出任何异样。
“母后喜欢便好,儿臣只是略尽孝心,不敢居功。”赵祯恭敬地回答,姿态放得极低,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被母亲夸奖后的腼腆与欣喜。
刘美在一旁笑着接口:“陛下纯孝,实乃天下表率。姐姐能有陛下这般体贴的儿子,真是福气。”他话锋随即一转,看似随意地说道:“说起来,陛下近来不仅于孝道上用心,于朝政实务,似乎也颇多关注?听说前几日,还派了个身边的内侍去京西学习什么……钱谷事务?呵呵,陛下年少好学,精力充沛,真是难得。”
来了!试探开始了!赵祯心中冷笑,面上却露出几分少年人被戳破心思的不好意思,解释道:“舅舅过誉了。朕不过是读了些杂书,对钱谷琐事有些好奇罢了。想着京西正值多事,包卿又在那边查案,便让个略通文墨的小内侍去见识一番,学些实务,总比在宫里闭门造车要强。都是些不上台面的小打小闹,让舅舅见笑了。”
他将自己的行为定性为“好奇”、“学习”、“小打小闹”,轻描淡写,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仿佛真的只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少年君主。
刘美呵呵一笑,眼神却锐利了几分:“陛下谦虚了。只是京西那边,如今龙蛇混杂,包拯查案又弄得风声鹤唳,陛下身边的人去了,万一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不该看的、不该听的,惹上麻烦,岂不是让姐姐和臣等担心?”
这话看似关心,实则警告意味十足。
太后此时缓缓放下银匙,用丝帕擦了擦嘴角,目光平静地扫过刘美,又落在赵祯身上,淡淡道:“美弟说得也在理。皇帝关心实务是好的,但下面的事情,错综复杂,有时候,知道得太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专心学问,保养圣体,才是根本。”
她没有明确支持谁,但话里的意思,显然是倾向于让赵祯“少管闲事”。
赵祯立刻顺势低头,做出一副受教的模样:“母后和舅舅教训的是,儿臣记下了。日后定当以圣学为要,这些杂事,浅尝辄止便罢。”
他表现得十分“听话”,仿佛真的被说服了。
接下来的宴席,气氛似乎轻松了不少。刘美开始侃侃而谈他近日收藏的几件古玩,尤其重点描述了那件汉代玉璧如何品相完美,如何难得,言语间透着掩饰不住的得意。
“哦?竟有如此珍贵的玉璧?”太后似乎也来了兴趣,“改日带进宫来,让哀家也瞧瞧。”
“姐姐想看,那是它的福分!臣明日便让人送来!”刘美连忙应承。
赵祯安静地听着,脸上带着恰到好处的、对长辈爱好的尊重和好奇,心里却如同明镜一般。刘美这是在炫耀,也是在展示他的财力和影响力,更是一种无形的示威——看,我能拥有这样的珍宝,而你,就算贵为皇帝,也只能在这里听着。
他始终保持着恭顺的微笑,不发表任何评论,也不流露出任何异样情绪。
宴席终了,赵祯恭敬地告退。走出慈元殿,被傍晚的凉风一吹,他才发觉自己的后背竟然已经被冷汗浸湿。这场“家宴”,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凶险异常,每一句话都暗藏机锋。
回到福宁殿,赵祯还没来得及喘口气,陈忠和便面色凝重地迎了上来,低声道:“官家,刚收到京西密报,不是小桂子的,是包大人通过另一条绝密线路送来的!信中说……京西那边,负责看守一个重要证人的两名衙役,昨夜……被人发现死于住所,均是……中毒身亡!而那关键证人,也已不知所踪!包大人推断,是内部有鬼,杀人灭口!他请求朝廷……立刻派可靠人手,接管京西相关衙门的防务及案犯看押事宜,否则……否则此案恐将彻底陷入死局!”
消息传来,赵祯只觉得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对方竟然如此猖狂,直接杀人灭口,连包拯身边的防护力量都可能被渗透了!京西的局面,已然失控!而太后刚刚在宴席上那番“知道得太多不是好事”的告诫,此刻听来,竟像是带着血的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