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现代皇帝爆笑改造大宋 > 第88章 解药疑云与朝堂博弈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8章 解药疑云与朝堂博弈

(起)

“解药易得,性命难救。三日之期,游戏继续。”

血红的绢布飘落在地,那十二个字像十二根冰锥,狠狠扎进赵祯的心里。观云台不仅对太后的情况了如指掌,甚至精准地预判了墨衡研制解药的进度!这深宫大内,在观云台眼中,竟如同不设防的庭院!

巨大的愤怒和屈辱之后,是刺骨的冰寒。这解药,还能用吗?

墨衡也看到了绢布上的字,脸色瞬间煞白,捧着那碗刚刚显出成效药液的手微微颤抖:“官家……这……他们还知道时日……这药……”

赵祯死死盯着那碗色泽已然变得澄清的药液,胸膛剧烈起伏。用,可能是观云台的陷阱,加速太后的死亡;不用,太后撑不过今夜,朝局立刻崩盘!

这是一个两难的绝境!观云台将选择权赤裸裸地摆在了他的面前,无论他如何抉择,似乎都落入了对方的算计之中。

(承)

宝慈殿内,落针可闻。所有御医、宫人都屏住了呼吸,目光在皇帝和那碗药之间游移,空气中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紧张。

赵祯闭上眼,脑中飞速权衡。观云台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他们要太后死,完全可以在毒发时袖手旁观,何必多此一举送来警告?这更像是一种戏耍,一种对他意志的摧残和考验!

他猛地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决然的赤红。他不能按照敌人的节奏走!

“墨衡!”赵祯声音沙哑却斩钉截铁,“朕信你!也信天工门的传承!按你的判断,此药能否化解‘附骨幽兰’之毒?”

墨衡迎着赵祯的目光,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和托付,他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再次仔细感受碗中药液的气味和刚才的反应,沉声道:“官家,按药性相克之理,此方确是对症!方才幽绿毒光消散,便是明证!观云台或是在虚张声势,扰乱心神!”

“好!”赵祯不再犹豫,“喂药!”

命令下达,两名资深御医颤抖着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药液给昏迷中的太后喂下。每一滴药汁滑入太后口中,都牵动着殿内所有人的心弦。

时间在死寂中缓慢流逝。一炷香后,太后灰败的脸色似乎有了一丝极细微的红润,原本微弱游丝的气息,也似乎……平稳了一丝?

“脉象……脉象稍稳了!”一直搭着脉的院使惊喜地低呼出声。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的松气声。墨衡更是腿一软,差点瘫坐在地,额头全是冷汗。

(转)

然而,赵祯的心并未完全放下。观云台的警告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头顶。太后虽然暂时稳住了情况,但并未苏醒,依旧昏迷不醒。墨衡坦言,毒素虽被抑制,但已损伤根基,能否醒来,何时醒来,皆是未知。

太后病重难起的消息,再也无法掩盖,如同狂风般席卷了整个朝堂。

翌日清晨的常朝,气氛前所未有的凝重和诡异。龙椅之侧,那道垂帘之后空空如也。赵祯独自坐在宽大的龙椅上,虽然竭力挺直脊背,但年轻的面容和空悬的帘幕,依然让下方不少官员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果然,朝议刚开始,一位素以“耿直”闻名的御史便出列,手持笏板,朗声道:“陛下!如今太后娘娘凤体违和,静养深宫,然国不可一日无主,亦不可久悬权柄!臣恳请陛下,早日亲揽朝纲,独断乾纲,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这话听着是劝进,实则是在逼宫,要求赵祯明确表态,彻底接手权力,并暗示太后不应再干预朝政。

立刻便有几位官员出声附和。

但随即,另一拨官员站了出来,言辞恳切:“陛下年幼,太后乃先帝托付,辅佐陛下,母仪天下。如今太后虽恙,然乾坤自有纲常,陛下亦当以仁孝为先,静候太后康复,共理朝政,方为天下表率!”

两派意见争执不下,看似是为国考量,实则代表了背后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太后倒台(或可能倒台)之际,急于重新划分势力范围,争夺从太后手中释放出来的权力真空。

赵祯冷眼看着下方的争论,心中明镜似的。他知道,这是对他权威的第一次公开考验。

(合)

就在争论渐趋激烈之时,参知政事晏殊出列,他并未直接表态支持哪一方,而是躬身对赵祯道:“陛下,太后静养,陛下临朝,此乃当前事实。然国事繁巨,非一人所能尽揽。臣以为,当务之急,乃是稳定朝局,理顺政务。可仿先帝旧例,由中书、枢密院诸相公共议军国要务,票拟进呈,由陛下最终圣裁。如此,既可集思广益,不负太后辅政之托付,亦可锻炼陛下圣心独断之能。”

晏殊此言,老成持重,既承认了皇帝亲政的事实,又保留了集体议政的程序,给太后一系留了颜面,也避免了皇帝骤然独揽大权可能带来的混乱,是一个相对稳妥的过渡方案。

赵祯深深看了晏殊一眼,知道这是目前最能平衡各方利益的方案。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刻意营造的疲惫与沉稳:“晏相公所言,甚合朕意。便依此议。日后军国要务,由两府相公共议票拟,进呈御览。望诸卿同心协力,共度时艰,以慰太后之心,以安天下黎庶。”

他没有表现出丝毫急切揽权的姿态,反而强调了“共度时艰”和“慰太后之心”,既展现了自己的胸怀,也堵住了那些急于投靠新主之人的嘴。

朝堂之上,争论暂歇。但赵祯知道,这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权力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悬念结尾)

退朝之后,赵祯回到福宁殿,感到一阵深深的疲惫。既要应对虎视眈眈的观云台,又要平衡朝堂错综复杂的势力,还要担忧太后的病情,他仿佛在走一根高空中的钢丝。

陈忠和小声禀报:“官家,范仲淹范大人求见,说是有要事。”

范仲淹快步走入,脸色凝重,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截获的、用密语写就的文书副本。

“陛下,我们的人设法破译了部分观云台外围人员传递的消息,”范仲淹的声音压得极低,“其中反复提到了一个词——‘惊蛰’,似乎是一个行动代号,时间……就定在十日之后!而且,消息来源隐约指向……指向了宫内!”

惊蛰?十日之后?宫内?

赵祯的瞳孔骤然收缩。

观云台在太后倒下、朝局未稳之际,又要发动新的行动了?而且,这次的目标,似乎直接指向了皇宫大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