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清史错位录 > 第70章 马车里的历史课本残页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0章 马车里的历史课本残页

行宫的晨雾还未散尽,永定河的水声已隐约传来。刘阳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将昨夜收好的匿名信与塑料瓶盖塞进锦盒 —— 整夜他都在琢磨穿越者的意图,那封 “永定河底有鼎” 的信太过直白,反倒让人心生疑虑。刚走出房门,就见李卫带着几个护卫搬着潜水用的麻绳与木桶往马车上装,春桃则在一旁清点草药,见他过来,连忙递上热粥:“刘大人,快趁热喝,一会儿去河底找鼎,得有体力才行。”

“潜水的人安排好了吗?” 刘阳明接过粥碗,目光扫过随行的工匠 —— 四阿哥特意从江南调了几个擅长水下作业的船工,据说能在水下憋气近一炷香时间。李卫抹了把额头的汗:“都安排妥了!船工们说等太阳再高些,河水不那么凉了就下水。四爷刚去御辇那边禀报,让咱们先去马车旁等着,别误了时辰。”

三人快步走向停在行宫门口的马车,这是随驾队伍里的备用马车,昨日用来装过勘察工具,车厢里还残留着木屑与图纸的边角。刘阳明弯腰整理散落的油布时,指尖突然触到一片柔软的纸张 —— 不是清代常用的竹纸或宣纸,而是带着光滑涂层的现代纸张,边缘还印着彩色的图案!

他心里一震,连忙将纸张捡起 —— 是半张历史课本残页,约莫巴掌大小,右上角被撕掉,左下角沾着干涸的泥点,显然是被人遗落在车厢角落的。残页上印着黑色的宋体字,标题是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与近代中国开端”,下面的内容清晰可见:“1840 年,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开放五口通商…… 鸦片泛滥导致白银外流,百姓体质下降,清军战斗力衰退……”

更让他心跳加速的是,残页空白处用蓝色水笔写着几行潦草的笔记,字迹与之前穿越者的纸条、匿名信完全一致:“2025.04 历史系实习,意外穿越 — 需找鼎(永定河)、镜(雍和宫)、地砖(乾清宫),三月十五子时共振 — 八爷党会抢鼎,沿途设伏 — 别信太子,他想借时空门夺权。”

“这是…… 现代的历史课本!” 刘阳明的手忍不住颤抖,残页的纸质、印刷字体、还有 “2025 年历史系实习” 的笔记,都明确指向一个答案 —— 穿越者是来自现代的历史系学生!他赶紧将残页对折,塞进贴身衣袋,抬头时正撞见春桃疑惑的目光:“刘大人,您怎么了?脸色这么白,是不是哪里不舒服?”

“没什么,” 刘阳明强压下内心的激动,拉着春桃与李卫走到马车后侧,压低声音,“我在车厢里找到这个,你们看。” 他掏出残页,展开在两人面前。李卫凑过来,盯着 “1840 年鸦片战争” 几个字,皱起眉:“这上面写的‘鸦片战争’,跟您之前说的一模一样!还有这‘2025 年’,跟纸条上的日期也对得上!”

春桃则注意到笔记里的 “雍和宫镜”:“之前老僧人说穿青色长衫的人问过雍和宫地砖,现在看来,他要找的铜镜说不定就在雍和宫!还有‘三月十五子时共振’,说明需要鼎、镜、地砖三样东西同时作用,才能激活时空门。”

“更重要的是,他提醒我们别信太子,还说八爷党会沿途设伏。” 刘阳明指尖点在 “八爷党会抢鼎” 的笔记上,“这说明穿越者不仅知道我们的计划,还在暗中帮我们规避风险 —— 他与八爷党只是互相利用,根本不是一路人。”

就在这时,四阿哥策马过来,见三人围在马车旁低语,便勒住缰绳:“怎么了?还不准备出发?皇阿玛那边已经在御辇上等了。” 刘阳明连忙将残页递给四阿哥,把发现过程与笔记内容一一说明。四阿哥快速浏览后,眼神变得凝重:“历史系学生…… 看来他穿越前就研究过鸦片战争与清代历史,比我们更清楚时局走向。这残页里的‘时空门共振’,说不定就是打开穿越节点的关键。”

他将残页还给刘阳明:“收好,这比之前的塑料碎片更重要。一会儿去永定河的路上,多加小心,既然他说八爷党会设伏,咱们就得提前防备。”

队伍很快出发,康熙的御辇在中央,四阿哥与刘阳明的马车紧随其后,护卫们分成两队,前后警戒。刘阳明坐在马车里,借着晨光反复查看残页 —— 笔记里 “别信太子” 四个字被圈了两次,显然是重点提醒,难道太子也在暗中盯着时空门?还有 “雍和宫镜”,之前一直以为铜镜在江南,没想到竟藏在雍和宫,穿越者之前去雍和宫,怕是为了确认铜镜位置。

“刘大人,你看前面!” 李卫突然掀开车帘,指着前方的树林,“有几个穿黑衣的人在树后躲着,像是要拦路!” 刘阳明立刻探头出去,只见树林里隐约有刀光闪过,正是八爷党的人!“按之前说的做,让前队护卫迂回包抄,别让他们靠近御辇!” 他对李卫喊道,同时摸出春桃给的铜哨,吹了三声急促的哨音。

护卫们立刻行动起来,前队的人策马冲向树林,后队的人则将御辇与马车护在中间。树后的黑衣人见行踪暴露,索性冲了出来,约莫十几人,手里拿着长刀与弓箭,直扑刘阳明的马车 —— 显然是冲着 “找鼎的人” 来的!“保护刘大人!” 李卫拔出腰刀,迎了上去,与黑衣人缠斗在一起。

刘阳明坐在马车里,心里却在想残页上的笔记 —— 穿越者精准预测了八爷党的伏击,连 “沿途设伏” 的地点都与笔记暗示的 “树林隐蔽处” 一致!这说明穿越者不仅知道八爷党的计划,甚至可能见过他们的部署图。他悄悄将残页藏进锦盒,伸手拿起放在车厢角落的木棍,准备随时支援李卫。

很快,护卫们就将黑衣人制服,为首的人被押到马车前,嘴角流着血,却依旧凶狠:“八爷说了,谁也别想碰永定河底的鼎!你们等着,后面还有人来!” 四阿哥勒马过来,冷声道:“把人押到后面,严加看管!继续赶路,别耽误勘察。”

队伍重新出发,马车里的气氛却比之前更紧张。刘阳明看着窗外掠过的树林,想起残页上的历史内容 ——“鸦片泛滥导致清军战斗力衰退”,而眼前的八爷党为了夺权,不惜勾结穿越者、炸堤坝、拦路抢劫,与历史上那些祸国殃民的势力何其相似!他握紧锦盒,心里更坚定了要阻止他们的决心:“四爷,等找到鼎,咱们得尽快去雍和宫找铜镜。残页里说鼎、镜、地砖要在三月十五子时共振,现在离三月十五只剩不到一个月,时间紧迫。”

四阿哥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找到鼎后,先派人送回京城保管,咱们则去雍和宫勘察,务必在三月十五前集齐三样东西。” 他看向刘阳明手里的锦盒,“这残页里的笔记,说不定还有其他线索,你再仔细看看,有没有提到鼎的具体位置,或者八爷党的后续计划。”

刘阳明重新拿出残页,借着光线仔细查看,在 “永定河底有鼎” 的笔记旁,还有一行极淡的小字,像是后来加上去的:“鼎在下游深潭,旁有老槐树标记 — 八爷党会用炸药炸潭,逼鼎上浮。” 他心里一紧:“不好!八爷党不仅要拦路,还想炸潭取鼎!咱们得加快速度,赶在他们之前找到老槐树标记的深潭!”

四阿哥立刻下令:“让前队加快速度,去下游找有老槐树的深潭!另外,让护卫们留意河面,若是发现可疑船只或炸药,立刻报告!”

马车加速前行,永定河的河水越来越近,浑浊的水面上偶尔有鱼跃出,却透着一丝危险的气息。刘阳明看着残页上的老槐树标记,心里默默祈祷:穿越者,希望你的笔记没错,希望我们能赶在八爷党之前找到鼎。

约莫半个时辰后,前队的护卫传来消息:“四爷!刘大人!下游发现一处深潭,岸边有棵老槐树,与笔记里的标记一致!” 刘阳明与四阿哥立刻下了马车,快步走向深潭 —— 潭水呈墨绿色,深不见底,岸边的老槐树枝繁叶茂,树干上还刻着一个模糊的 “鼎” 字,显然是穿越者留下的标记。

“就是这里!” 刘阳明指着深潭,对随行的船工说,“你们小心些,潜下去后先勘察地形,别贸然动鼎,若是发现炸药或八爷党的人,立刻上来!” 船工们点点头,脱了外衣,拿着麻绳与火把,准备下水。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个护卫策马奔来,脸色焦急:“四爷!刘大人!上游发现十几艘可疑船只,上面载着炸药和黑衣人,像是冲着深潭来的!”

“果然来了!” 四阿哥脸色一沉,“李卫,你带一半护卫去上游拦截,尽量拖延时间!刘阳明,你留在这儿,盯着船工找鼎,一旦找到,立刻用麻绳绑紧,拉上来!”

李卫立刻带着护卫策马而去。刘阳明站在潭边,看着船工们一个个潜入水中,心里却在想残页上的最后一句笔记:“鼎有纹路,需与镜贴合 — 小心鼎身机关。” 他摸了摸怀中的锦盒,里面的残页仿佛在提醒他,找到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雍和宫寻镜、乾清宫地砖共振,还有更多的危险在等着他们。

水面泛起一阵涟漪,第一个船工浮出水面,手里拿着一块铜片:“刘大人!水下真有鼎!很大,鼎身有纹路,跟您说的‘回’字形一样!只是鼎身有个机关,像是需要什么东西才能打开!”

刘阳明心里一喜 —— 残页的笔记果然没错!他立刻对船工说:“先别碰机关!你们再潜下去,用麻绳把鼎绑紧,咱们先把鼎拉上来,再研究机关!”

船工们再次潜入水中,岸边的护卫们纷纷上前,握住麻绳,准备拉鼎。刘阳明站在老槐树下,看着深潭的水面,手里紧紧攥着残页 —— 穿越者的线索一次次被验证,他与这个素未谋面的同乡,仿佛在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共同对抗八爷党、守护时空节点。

远处传来隐约的厮杀声,是李卫与八爷党的人交上了手。刘阳明抬头望向天空,阳光已升至正中,三月十五的影子越来越近。他知道,找到鼎只是这场较量的一个小节点,接下来的雍和宫寻镜、乾清宫共振,还有与太子、八爷党的终极对决,都在等着他。而这张小小的历史课本残页,将是他解开所有谜团、找到回家之路的关键钥匙。

此时,在远处的山坡上,穿青色长衫的年轻人正拿着望远镜,看着潭边的动静。他摸了摸怀里的铜镜,镜背的纹路泛着微弱的蓝光 —— 与深潭下鼎身的纹路遥相呼应。“刘阳明,找到鼎只是开始,接下来,就看你能不能躲过太子与八爷党的双重围剿了。” 他轻声自语,将望远镜收起,转身消失在树林里 —— 他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那就是去雍和宫,保护好铜镜,等待三月十五的共振时刻。

潭边的护卫们已经开始拉麻绳,水面渐渐泛起巨大的涟漪,一个青铜鼎的顶部缓缓露出水面,鼎身的 “回” 字形纹路在阳光下泛着冷光。刘阳明握紧拳头,心里默念:鼎,终于找到了。可他不知道,一场更大的危机,已在京城悄然酝酿 —— 太子得知鼎被找到的消息后,正调派人手,准备在回京的路上,对鼎与刘阳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