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清史错位录 > 第82章 用灭火器原理制简易装置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82章 用灭火器原理制简易装置

夜色中的官道泛着冷光,马蹄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刘阳明坐在马背上,怀里的铜镜硌着肋骨,脑海里反复回放着白日火灾的场景 —— 若不是及时挖出隔离带、用沙土覆盖明火,恐怕早已被八爷党的火困住;可沙土灭火效率太低,遇到油火或大面积火情根本不够用,而八爷党既会纵火又藏着现代雷管,接下来前往乾清宫的路,甚至三月十五激活时空门时,难免还会遭遇火情。

“刘大人,你一路上都皱着眉,是不是在想白日的火灾?” 春桃策马靠近,她的草药包斜挎在肩上,里面的薄荷枝随着马匹颠簸轻轻晃动,“方才我清点药材,发现治疗烧伤的黄连膏不多了,要是再遇到大火,怕是不够用。”

刘阳明勒住马,目光扫过随行的马车 —— 车上载着从星纹泉带回的雍和艾,还有给康熙的奏折,全是易燃物。“春桃,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能不能做一种‘能快速灭火的物件’?不用靠人冲上去扑打,能直接把火浇灭的那种。”

“快速灭火的物件?” 四阿哥也放慢速度,回头看向他,“你是说像‘水龙’那样的?可水龙太大,咱们骑马携带不便,而且遇到油火,浇水反而会让火蔓延。”

“不是水龙,是更小巧的,用陶罐就能做。” 刘阳明翻身下马,在路边捡起一个破损的陶罐,比划着,“咱们可以利用‘草木灰、石灰和醋’的反应 —— 石灰遇醋会发热产气,产生的压力能把罐子里的灭火物(比如混合了硫磺的草木灰)喷出来,对着火苗根部喷,不管是柴火还是油火,都能很快扑灭。这原理就像…… 就像把‘灭火的力气’装进罐子里,一打开就能用。”

“石灰遇醋产气?” 李卫也下了马,凑过来看陶罐,“我之前用醋泡石灰除水垢,确实会冒泡泡发热,可这气能有这么大劲,把东西喷出去?”

“肯定能!” 刘阳明笃定地说,他穿越前在消防科普课上学过简易灭火器的制作 —— 利用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借助压力喷射灭火干粉,清代虽没有二氧化碳灭火器的精密结构,但用石灰(碱性)、醋(酸性)产生的气体压力,配合草木灰(灭火介质),完全能制成简易装置。“咱们现在就找材料试试,要是成了,以后再遇到八爷党纵火,就能快速应对,不用再靠人拼命扑火。”

四阿哥点头同意,下令队伍在附近的驿站暂歇。驿站的院子里,众人立刻分工:李卫带着护卫去驿站厨房找石灰、醋和陶罐,春桃翻出草药包的硫磺(本是用来驱虫的)和干燥的草木灰,刘阳明则用小刀打磨陶罐 —— 将陶罐顶部开口磨成窄口,再找一根中空的芦苇杆,用布条缠紧后插进罐口,作为喷射的 “喷嘴”。

“先装草木灰和硫磺,比例按十比一,硫磺能助燃?不,是能让火苗更快熄灭。” 刘阳明一边往陶罐里装混合好的草木灰与硫磺,一边解释,“硫磺受热会产生二氧化硫,能隔绝氧气,和草木灰一起喷出去,灭火更快。然后往里面加石灰,最后倒醋 —— 记住,醋要最后倒,倒完立刻用木塞堵住罐口,只留芦苇杆喷嘴,不然气会跑掉。”

李卫拿着醋壶,手有些抖:“刘大人,这罐子里会不会炸啊?我可不想被石灰水溅一身。”

“放心,陶罐壁厚,而且咱们装的量不多,气只会从喷嘴喷出去,不会炸。” 刘阳明接过醋壶,慢慢往罐里倒醋 —— 刚倒进去,罐子里就 “滋滋” 冒起泡泡,白色的雾气从芦苇杆顶端冒出,带着刺鼻的酸味。刘阳明赶紧用木塞堵住罐口,只留芦苇杆在外,然后拿起陶罐,对准院子里的一小堆干草(特意找来测试的),用火柴点燃。

“看好了!” 刘阳明握住陶罐,手指轻轻拔动木塞旁的布条(用来调节喷嘴开关),只听 “噗” 的一声,罐子里的草木灰与硫磺混合着白色雾气,从芦苇杆里喷射而出,形成一道细小的灰柱,精准地落在干草的火苗上。不过两秒钟,火苗就被灰柱压灭,只留下一缕青烟。

“成了!真成了!” 李卫兴奋地拍着手,凑过去看熄灭的干草,“这玩意儿比沙土快多了!而且轻便,揣在马背上就能带!”

春桃也拿起另一个刚做好的简易灭火器,试着往熄灭的草堆上喷了一下 —— 灰柱虽不如第一个有力,却也能喷出两米远。“刘大人,要是遇到油火,这个管用吗?厨房的油灯要是倒了,用这个能灭吗?”

“当然管用!” 刘阳明又找来一盏油灯,点燃后故意打翻在铁盘里(提前在铁盘里倒了少量煤油),火苗瞬间窜起,带着油味。他拿起一个简易灭火器,对准火苗根部喷射 —— 草木灰与硫磺覆盖在油面上,很快就把火苗闷灭,连油味都淡了不少。“你看,油火最怕被覆盖,草木灰能隔绝油和空气,比浇水管用多了。”

驿站老板站在门口,看得目瞪口呆,凑过来小心翼翼地问:“大人,这‘灭火罐’能教给小的做吗?厨房要是着火,有这东西就不怕了。”

“当然可以!” 刘阳明爽快地答应,“你按草木灰十份、硫磺一份、石灰三份的比例装罐,最后倒醋,记住喷嘴要细,气才足。”

就在众人忙着制作更多简易灭火器时,驿站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 —— 是之前派去接应陈默的护卫,他浑身是汗,马鞍上还挂着一个被烧破的布包:“四爷!刘大人!陈默先生在离驿站三里的树林里遇到埋伏了!八爷党的人放火烧树林,想抢他手里的雍和艾和铜镜!”

“什么?!” 四阿哥脸色一沉,立刻下令,“李卫,你带十个护卫,拿着刚做好的简易灭火器,跟我去树林救陈默!刘阳明,你和春桃留在驿站,继续制作灭火器,顺便加强驿站戒备,防止八爷党声东击西!”

“我也去!” 刘阳明拿起两个简易灭火器,塞进马鞍旁的布袋,“我知道怎么用这东西灭火,去了能更快救陈默!春桃,你留在这里,多做几个,万一树林里火大,需要更多灭火罐!”

春桃点头,立刻拿起陶罐:“你们小心!我做好了就派人给你们送过去!”

众人策马朝着树林方向疾驰,刚靠近树林就看见浓烟 —— 火光在树林里闪烁,隐约能听见陈默的呼喊声。“快!往有火光的地方去!” 四阿哥一马当先,冲进树林边缘。只见树林里的几棵松树被点燃,火舌顺着树枝蔓延,陈默靠在一棵大树后,怀里紧紧抱着雍和艾和铜镜,衣服的一角已经被烧焦,几个八爷党徒拿着火把,正往他身边扔柴火。

“用灭火罐!对准火苗根部!” 刘阳明大喊着,拿起一个简易灭火器,对准离陈默最近的火堆喷射 —— 灰柱瞬间压灭火苗,浓烟散去不少。李卫和护卫们也纷纷拿起灭火罐,对着其他火堆喷射,原本蔓延的火势很快被控制住。

四阿哥带着护卫冲上去,很快制服了八爷党徒。刘阳明跑到陈默身边,帮他拍掉身上的火星:“你没事吧?有没有受伤?”

陈默咳嗽着,摇了摇头,举起怀里的雍和艾和铜镜:“东西…… 东西没丢。八爷党的人说,要在乾清宫附近放‘大火’,烧了鼎和铜镜,不让你们激活时空门……”

“乾清宫附近纵火?” 刘阳明心里一沉,看向四阿哥,“看来八爷党不仅想抢东西,还想在三月十五那天,用大火干扰时空门激活!咱们做的简易灭火器,正好能派上用场!”

此时,春桃派来的药童也带着几个新做好的简易灭火器赶到。刘阳明接过灭火器,分给护卫们:“咱们现在就去乾清宫,把这些灭火罐交给御林军,让他们在乾清宫周围布置,尤其是存放鼎和铜镜的地方,多放几个,防止八爷党纵火!”

众人收拾好东西,朝着乾清宫的方向疾驰。夜色里,简易灭火器的陶罐在马鞍旁轻轻晃动,芦苇杆的喷嘴泛着冷光。刘阳明摸了摸怀里的铜镜,又看了看手里的灭火罐 —— 这用现代原理制成的简易装置,不仅救了陈默,还可能成为守护乾清宫、确保时空门激活的关键。

抵达乾清宫时,康熙早已接到消息,在宫门口等候。刘阳明将简易灭火器的制作方法和八爷党的阴谋一一禀报,康熙看着手里的灭火罐,赞叹道:“你这‘灭火罐’虽简单,却比水龙更实用!立刻让工部按此法制作百余个,分发给御林军,加强乾清宫内外戒备,尤其是三月十五那天,绝不能让八爷党的阴谋得逞!”

御林军们立刻行动起来,工部的工匠们连夜赶制简易灭火器,乾清宫周围的宫殿、库房旁,都放了至少两个灭火罐,护卫们还演练了如何使用。刘阳明站在乾清宫的台阶上,看着忙碌的御林军,心里渐渐踏实 —— 从草原寻鼎到水利工地,从火灾急救到制作简易灭火器,每一步都在为三月十五做准备,而现在,他们又多了一件守护时空门、守护这个时代的 “武器”。

陈默走到刘阳明身边,看着远处的鼎(已被安置在乾清宫正殿),轻声说:“三月十五子时,鼎、镜、雍和艾、地砖纹路,还有你说的‘声波振动’(指之前雍和宫的钟声),缺一不可。八爷党的大火,咱们用灭火罐挡,他们的人,咱们用护卫拦,一定能激活时空门。”

刘阳明点头,握紧手里的简易灭火器 —— 罐子里的草木灰与硫磺虽简单,却承载着守护的决心。他知道,三月十五的乾清宫,不仅有时空门的激活,还有与八爷党的终极较量,而这些用现代原理制成的简易装置,将和他们一起,迎接这场关乎命运与时代的考验。

夜色渐深,乾清宫的灯火亮如白昼,简易灭火器的陶罐在灯火下泛着微光,像一颗颗守护的星辰。刘阳明知道,这场围绕时空门、权力与百姓的斗争,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而他,已经做好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