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箭”的成功量产,如同在紧绷的北疆战局中投入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各方,影响着每一个身处漩涡中的人。有人欢欣鼓舞,有人焦灼不安,也有人则在暗处,磨砺着更为阴险的毒牙。
六百里加急将“神机箭”的捷报与性能数据送至狄咏军中时,这位一向沉稳的统帅,眼中也爆发出慑人的精光。他并未沉浸于喜悦,而是立刻召集麾下主要将领与参军,进行紧急战术推演。
中军大帐内,巨大的北疆沙盘旁,狄咏手持沈括绘制的“神机箭”射程、覆盖范围及装填速度数据简报,声音沉稳而有力:
“诸位,沈知院不辱使命,‘神机箭’已成!此物射程一百五十步,优于大部分弓弩,齐射覆盖密集,破甲能力尤佳。然,装填需时,机动不及弓弩便捷,且数量有限,乃我军当下之‘关键稀缺军资’!”
他环视众将,目光锐利:“故,如何使用此‘关键资源’,达成最大‘战场效能’,便是我等眼下首要之绩效目标!绝不可浪战消耗!”
参军们根据沙盘地形和辽军可能的进攻路线,提出了几种初步的应用方案:
· 方案甲:集中配置于落马坡主防线,用于抗击辽军主力骑兵集群的正面冲击,追求最大杀伤,一举挫敌锐气。绩效预估:若能把握时机,可大量杀伤敌有生力量,但若敌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或遭遇迂回,则可能浪费资源。
· 方案乙:分散配属给各前沿支撑点的掷弹营,增强其独立作战和迟滞能力,层层削弱敌军。绩效预估:能更广泛地消耗敌军,提升弹性防御整体效能,但无法形成决定性打击力量。
· 方案丙:作为战略预备队,由中军直接掌握,在关键时刻投入战场,用于反击、救急或打击敌军指挥节点。绩效预估:运用灵活,可应对突发状况,效益最大化,但对主帅的临机决断能力要求极高。
众将争论不休,各有支持。狄咏凝神细听,手指在沙盘上“落马坡”与侧翼几个关键节点之间缓缓移动。最终,他做出了决断:
“采用丙案为主,乙案为辅之策!”
他下令:
1. 组建‘神机营’:从各军抽调机敏可靠、通晓火器之士卒两百人,由一名得力校尉统辖,直属中军。绩效目标:三日内完成编组,熟悉‘神机箭’操作及维护要点,形成独立战斗力。
2. 重点配属:首批三十套‘神机箭’,拨付二十套予‘神机营’,剩余十套,拆分配置给鹰嘴隘、黑风岭两处核心壁垒的掷弹兵,增强其关键节点防御力。
3. 战术演练:立即开展‘神机箭’与步兵方阵、骑兵掩护之间的协同作战演练。绩效指标:摸索出至少三种有效的战术配合模式,并记录优劣。
“记住!”狄咏最后强调,“此物非是万能,用之如臂使指,方显奇效!各营需严格按演练章程配合,违者,军法从事!此战,‘神机箭’之战场表现,将直接关联各配合部队之整体绩效评价!”
命令下达,整个宋军防线如同精密的仪器,围绕着新到的“关键部件”开始了新一轮的调整与磨合。绩效的指针,清晰地指向了“资源优化配置”与“战术协同创新”。
“星火”工坊在初战告捷的鼓舞下,士气高涨。沈括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第一批的成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击性,要想持续、稳定地供给前线,必须将这种高效的生产模式固化下来,实现“标准化”与“产能爬坡”。
他亲自执笔,结合“流水协作制”的经验,编写了《神机箭制作规程(初版)》。这份规程图文并茂,详细规定了从选料、锻打、精修、校准到箭矢制作、部件组装的每一个步骤的操作要领、质量标准和注意事项。他甚至让画师将关键工序绘制成图,悬挂在相应工位的醒目位置,方便匠人随时对照。
“此规程,便是吾等之‘绩效法典’!”沈括在工坊大会上宣布,“今后,所有制作,皆需依此为准!达标者赏,违例者罚!吾等要追求的,不仅是快,更是‘稳定的好’!”
新的绩效指标随之细化:
· 各工序良品率:要求每个环节的产出合格率必须稳定在九成五以上。
· 工时定额:根据前期数据,为每个工序设定了合理的工时标准,鼓励熟练与高效,但严禁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质量。
· 物料耗用率:严格控制边角料和废品产生,绩效与物料节约挂钩。
同时,沈括开始着手“产能爬坡”计划。他招募了一批新的学徒,由老匠人带领,实行“师徒绩效绑定”,徒弟的进步和产出与师傅的奖励相关,加速新人成长。他还设法又搞来一批紫铜,并开始试验用复合竹木材料制作训练用或次一级的发射管,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材料短缺。
工坊内,不再是混乱的忙碌,而是呈现出一种有条不紊的紧张。捶打声、锯木声、校验的吆喝声,都仿佛遵循着某种看不见的节拍。苏轼看着眼前景象,感叹道:“昔日读《考工记》,以为匠作之极致不过如此。今观存中兄以‘绩效’与‘规程’治坊,方知‘管理’亦是生产力,其效不亚于发明新工具也!”
“神机箭”成功的消息传回汴京,赵小川在欣喜之余,立刻召见了三司使(计相)和军器监的官员。
“沈括那边搞出了好东西,前线狄咏等着用。但这东西,造价几何?后续大规模制造,钱粮人力能否支撑?可持续性如何?”赵小川敲着御案,问题一个接一个抛出,“朕不要听‘不惜代价’,朕要听‘成本核算’!绩效好不好,不光看打得准不准,还得看咱们用不用得起!”
这就是程序员的思维惯性,好东西也得考虑投入产出比和系统负载。
三司使和军器监的官员哪听过这个?历来军国利器,但求其效,何时如此斤斤计较过成本?但皇帝发了话,只得硬着头皮回去算账。
一番忙碌之后,一份粗略的“神机箭项目成本分析”摆上了赵小川的案头。上面罗列了紫铜采购、工匠工钱、物料消耗、场地管理等各项费用,折算成单套“神机箭”的成本,竟高达数百贯,远高于传统弓弩。
赵小川看着数字,眉头微蹙:“嗯,初创期,研发和生产线搭建成本高,可以理解。但必须尽快优化流程,降低成本。给沈括去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设法将成本控制下来。同时,军器监要开始规划未来的大规模量产方案和预算。绩效目标:下一批次,成本降低一成!”
这份“成本分析”的副本,也被赵小川派人送去了东宫,美其名曰“让太子了解一下国家项目的账该怎么算”。
太子少傅捧着这份充满数字的奏报,头大如斗,只得硬着头皮给赵言讲解。
“殿下请看,这一项是紫铜耗费,这一项是工匠佣值……若此物造价过于高昂,则朝廷财力难以长期支撑,如同百姓家,若顿顿食山珍海味,便是家底再厚,亦有吃空之日……”
赵言盯着那些数字,小脸皱成一团。他对于“贯”、“斤”这些单位并无清晰概念,但他有他自己的理解方式。他拿出自己的小本子,画了一个大饼(代表国库),然后又画了很多小圆圈(代表钱),一个个地流向一个写着“神机箭”的盒子。当他看到需要画那么多小圆圈才能填满那个盒子时,他似乎明白了什么。
他在本子上,在“神机箭”旁边,画了一个向上的箭头(代表性能),又画了一个向下的箭头(代表成本),然后在两个箭头之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朦胧地意识到,一个好的东西,不仅要看它有多厉害,还要看它“费不费钱”。皇兄追求的绩效,似乎是一种“划算的厉害”。
寿王赵俣在汴京的王府中,自然也第一时间得知了“神机箭”成功的消息。他面前的谋士,脸色都有些难看。
“王爷,没想到沈括真能在如此短时间内做成此物……若让狄咏大量装备,于我军……大业,恐大为不利啊!”
寿王轻轻摩挲着手中的玉扳指,脸上看不出喜怒,但眼神却比往日更加幽深。
“利器虽好,亦看何人使用,何时使用。”他缓缓开口,“耶律斜轸并非庸才,狄咏得此新器,战术必有调整,此乃风险,亦可能是机遇。”
他并未因对手获得新装备而慌乱,反而开始进行“风险再评估”与“预案更新”。在他看来,破坏对方的“绩效”,不一定非要阻止其生产,还可以从其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入手。
“我们此前在漕运上做的手脚,效果如何?”他问道。
谋士回答:“回王爷,已按计划让部分军械受潮,虽未造成大规模影响,但确实给宋军后勤带来了些许麻烦,也拖延了时间。”
“嗯,聊胜于无。”寿王点点头,“‘神机箭’此物,结构精巧,尤其依赖那特制的箭矢和稳定的发射药。押运途中,若遭遇‘山匪’袭击,目标明确,只抢夺或破坏其箭矢与火药,可否?”
谋士眼睛一亮:“王爷高明!此物分离,则形同废铁!且袭击辎重队,比之前‘意外受潮’更直接,更能重创其战力!只是……风险也更大,需动用我们埋得更深的棋子。”
“风险与收益并存。”寿王冷然道,“此事,交由‘癸’组去办。令他们详细规划路线、时机,做好伪装,务求一击必中,事后能全身而退。绩效目标:摧毁或夺取至少五套‘神机箭’的配套箭矢与火药,行动人员折损不得超过三成。”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让我们在军器监的人,想办法弄清楚这‘神机箭’最怕什么?是怕潮,怕震,还是怕某种特定的损坏?知己知彼,方能找到最有效的‘成本收益率’最高的破坏方式。”
寿王的“绩效管理”,同样在暗处高效运转着,其目标,便是用最小的代价,对宋军的“绩效”造成最大的干扰和破坏。
后宫之中,孟云卿虽不直接参与军国大事,但她的心思却紧紧系于北疆。她通过自己的渠道,也知晓了“神机箭”及其高昂造价的消息。不同于朝臣们只关注战场和国库,她想到了更深一层——长期维护与持续供应。
“此等利器,构造精细,绝非一次性消耗之物。”她对身边的心腹女官分析道,“前线激战,必有损毁、丢失。届时,是需要工匠北上维修,还是将损坏部件运回?北疆苦寒,工匠是否愿意长期驻扎?备用零件如何储备、调拨?这又是一大笔开销和一套繁琐的管理流程。”
她意识到,一件新式武器的列装,牵动的不仅是制造和战场,更是整个后勤保障体系的变革。她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和阅读一些关于军械维护、匠户管理方面的旧籍和档案,试图从中找出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她的“绩效”视野,不自觉地从后宫延伸到了更广阔的国防后勤领域。
这一日,孟云卿召见了时常入宫陪伴太后的弟媳,林绾绾。一来是关心弟弟赵言近况,二来也是想从这位心思灵巧、常能注意到常人忽视之处的弟媳这里,听听宫外的闲谈,或许能有些意外收获。
林绾绾依旧是那副活泼模样,行礼后便叽叽喳喳地说起近日趣闻,包括赵言又如何在东宫对着账本愁眉苦脸,如何试图用吃食来理解“成本核算”。
“皇嫂您是不知道,言郎他为了弄明白那‘神机箭’为何那么贵,竟让厨下将一道‘蟹酿橙’所用的蟹肉、橙子、配料乃至柴火工钱都算了遍,然后嚷着说‘这一箭射出去,便是百十道‘蟹酿橙’没了!’真是笑死人了!”
孟云卿闻言,也不禁莞尔。笑过之后,林绾绾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对了,皇嫂,前几日我随母亲去大相国寺上香,听到两个香客在偏殿角落低声交谈,言语间似乎提到了‘军器监’、‘新样火器’、‘怕潮怕磕碰’之类的话……我当时只当是哪个衙门的小吏在议论公事,未及细听他们便走了。现在想来,有些奇怪,寻常香客,怎会在此等地方谈论这些?”
孟云卿的笑容瞬间收敛,眼神变得锐利起来:“可看清那两人模样?有何特征?”
林绾绾努力回想,摇了摇头:“离得远,未曾看清正面,只记得其中一人身形微胖,穿着像是普通的绸缎直裰,另一人……似乎腰带上挂着一枚不小的、颜色暗沉的玉佩。”
“玉佩……”孟云卿心中一动。官员佩玉本是常事,但“颜色暗沉”、“不小”,这些模糊的特征,或许能缩小范围。她不动声色地安抚了林绾绾几句,让她日后若再听到类似闲谈,务必留心。
送走林绾绾后,孟云卿立刻吩咐手下得力之人,暗中查探近日军器监乃至工部官员中,是否有符合此特征者,尤其注意他们近期的言行交往。林绾绾无意中提供的这条线索,或许微不足道,但在这敏感时期,任何与“神机箭”弱点相关的私下议论,都值得警惕。这或许,就是撕开寿王暗藏网络的一个细小突破口。
北疆,狄咏的“神机营”在紧张地操练,新型武器与旧有战术体系的融合并非一蹴而就,过程中难免磕绊,但在明确的绩效指引下,所有人都在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工坊,沈括的“标准化”生产逐步走上正轨,第二批“神机箭”的合格率和生产效率果然有了显着提升。
汴京,赵小川盯着成本报表,思考着如何优化“项目预算”;寿王则编织着新的阴谋之网,目标直指“神机箭”的软肋。
后宫,孟云卿因为林绾绾的意外发现,将目光投向了可能存在的内鬼。
“神机箭”带来的涟漪还在扩散,明光与暗流在北疆乃至整个大宋的天空下交织涌动。耶律斜轸的主力仍在虎视眈眈,真正的风暴,尚未到来。而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那即将决定命运的石破天惊一刻。
“神机箭”成功的涟漪尚未平息,各方势力的博弈已从明面的生产与备战,悄然转向更为隐秘的运输、情报与反制领域。一条自“星火”工坊通往北疆前线的生命线,成为了新的角力场。
第一批三十套“神机箭”及其箭矢火药,被打包装箱,由一支两百人的精锐禁军押运,离开工坊,踏上了前往北疆的官道。负责押运的是一名姓张的指挥使,为人谨慎干练。
出发前,沈括亲自交代:“张指挥,此物关系前线胜败,乃至国运,万万不容有失!其箭矢与火药尤为关键,需防水、防潮、防剧烈颠簸!” 苏轼更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补充:“此去若平安送达,狄将军那边少不了给你们记个大功,绩效直接‘上上评’!若是出了岔子,官家怕是要让你们表演个‘胸口碎大石’谢罪了。”
张指挥深知肩头重任,不敢怠慢。他将队伍分为前哨、本队、后卫三部分,严格执行“绩效行军”:
· 前哨探路:派出两队斥候,交替前出五里侦查,绩效指标:提前发现任何可疑人员或路况隐患,及时回报。
· 本队护卫:装有“神机箭”核心部件的车辆位于队伍中央,由最可靠的士卒看守,车辆以油布覆盖严实,绩效指标:车辆完好,物资无损,行进平稳。
· 后卫警戒:负责消除队伍痕迹,防备追踪,绩效指标:确保无不明人员尾随。
· 宿营管理:每日扎营,必选易守难攻之地,设立明暗哨卡,巡逻队定时巡查,绩效指标:营地夜间无任何异常情况。
队伍纪律严明,起初几日行进顺利。然而,随着逐渐靠近边境区域,地形开始变得复杂,官道也年久失修,颠簸加剧。张指挥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不断催促检查货物捆绑,放缓速度,生怕颠坏了那些娇贵的“宝贝”。
一名老押车吏宽慰他:“指挥放心,这木箱内都垫了软草,防震做得妥当着呢。”
张指挥眉头不展:“但愿如此。只是这越往北,我这心里越不踏实。总觉得……太安静了。”
他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就在运输队前方数十里外,一处名为“野狼峪”的险要地段,寿王派出的“癸”组杀手,已经张开了口袋。
汴京,皇宫。
孟云卿根据林绾绾提供的“玉佩”线索,不动声色地展开了内查。她动用了宫中以及孟家在京中的一些人脉关系,重点排查工部、军器监中近期行为异常或有不明来源收入的官员。
进展比想象中要快。一名在军器监库部担任主事的小官,名叫周勤,进入了孟云卿的视线。此人家境平常,但近日却被同僚发现新得了一枚质地上乘的墨玉蟠螭佩,价值不菲。问起来源,只含糊说是家传旧物,近日才找出。
“墨玉蟠螭佩……颜色暗沉,形制不小……”孟云卿沉吟着,这与林绾绾的描述颇为吻合。她立刻派人暗中盯住这个周勤,并查探其近日交往。
与此同时,她也加强了对后宫用度的监控,特别是各宫领取的炭火、香料、绸缎等物,是否有异常消耗或流向不明的情况。她深知,后宫往往是前朝消息的集散地,也是某些阴谋的掩护所。她的“绩效”目标非常明确:在不动声色间,织就一张细密的监控网,捕捉任何可能危害前线战事的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负责监视周勤的人回报,此人前日曾与一名来自河北路的行商在汴京一家不甚起眼的茶楼秘密会面。而那名行商,经查,其商队时常往来于宋辽边境,背景颇为可疑。
“河北路的行商……边境……”孟云卿眼中寒光一闪。她几乎可以断定,这周勤即便不是核心人物,也必然与泄露“神机箭”情报脱不了干系。她没有立刻动手抓人,而是决定放长线,看看能否钓出更大的鱼。她下令:“继续严密监视周勤及那名行商,记录所有接触者。同时,查清那枚墨玉玉佩的真正来源。”
北疆,宋军防线。
狄咏亲自督导演练“神机营”与各部队的协同战术。校场上,号旗挥舞,人马调动。
“ scenario 一:敌骑正面突击!”狄咏下令。
只见模拟辽军骑兵的部队开始冲锋。“神机营”校尉立刻指挥麾下:“第一队、第二队,前置!测算距离,一百二十步——齐射!”
嗤嗤嗤!
二十道火龙呼啸而出,准确地覆盖了“敌骑”冲锋的路径,虽然用的是训练箭(无火药,箭头包布),但密集的落点依然展现了强大的威慑力。后续的步兵方阵趁机前压,长枪如林。
“停!”狄咏喊停,点评道:“神机营时机把握尚可,但齐射后装填间隙,步兵掩护衔接稍慢!若真实战场,此时敌散骑突进,尔等如何应对?记下,此环节协同效率,扣五分!”
“ scenario 二:敌军侧翼迂回!”
“神机营”迅速向受威胁的侧翼移动,然而沉重的发射架和箭箱使得机动速度远不如骑兵甚至步兵。“敌骑”利用速度优势,试图在“神机营”到位前进行打击。
“停!”狄咏再次喊停,“神机营机动性是最大短板!今后演练,需加入在步兵掩护下紧急转移的科目!各配合部队,必须明确职责,以神机营安全为优先!”
一番演练下来,“神机营”校尉和配合的步骑兵将领都是满头大汗。新型武器融入旧体系带来的阵痛显而易见。狄咏的绩效评估极其严苛,每一个环节的失误都被量化扣分。
“大帅,非是兄弟们不尽力,实在是这‘神机箭’娇贵,移动不便,又要防着自家兄弟碰撞……”一名步军指挥使抱怨道。
“娇贵?上了战场,敌人会因为它娇贵就手下留情吗?”狄咏冷声道,“正是因为其重要且脆弱,才更需要尔等用心护卫,熟练配合!绩效不佳,不是理由,是鞭策!今日所暴露问题,限尔等三日之内找出解决之法,再次演练若仍无改进,相关指挥官绩效降等!”
压力层层传导下去。各级军官们绞尽脑汁,有的琢磨如何优化转移路线,有的训练士卒更快速地构筑简易防护,有的则开始研究在不同地形下如何最大化“神机箭”的射界。整个防线在狄咏的高压“绩效”驱动下,痛苦却又迅速地适应着新武器的加入。
野狼峪,地势险要,官道在此处变得狭窄,一侧是陡峭山崖,一侧是深不见底的涧谷。
“癸”组杀手首领,代号“癸七”,正潜伏在崖顶的灌木丛中,冷冷地注视着下方蜿蜒的官道。他们在此已经埋伏了两天,像耐心的狼群等待着猎物。
“目标确认,宋军运输队,核心货物为十辆覆盖油布的辎重车,据内线消息,箭矢与火药分装其中。”一名哨探低声回报。
“记住王爷指令,优先摧毁箭矢与火药,必要时可抢夺。行动要快,一击即退,避免缠斗!”“癸七”下令,“绩效目标:至少毁掉五车配套物资,自身折损控制在三成内。”
当张指挥的运输队缓缓进入野狼峪最狭窄的一段时,“癸七”猛地挥下了手!
“轰隆隆!”几声巨响,预先安置在崖壁上的机关被触发,巨石裹挟着泥土树木滚落而下,瞬间将队伍截成数段!
“敌袭!保护辎重!”张指挥又惊又怒,拔刀高呼。训练有素的宋军士卒虽惊不乱,立刻结阵防御。
然而,袭击者并非寻常山匪。数十名黑衣蒙面的杀手如同鬼魅般从崖壁和树林中窜出,他们身手矫健,目标明确,避开与宋军士兵正面厮杀,直扑那十辆核心辎重车!他们手中拿着的不只是刀剑,更有铁锤、火油罐等破坏性武器。
“他们要毁车!”张指挥目眦欲裂,带领亲兵奋力阻挡。
战斗瞬间进入白热化。宋军依仗结阵和弓弩顽强抵抗,但杀手们个体战力更强,且悍不畏死。不断有杀手冲破防线,扑到车前,用铁锤猛砸木箱,或将火油泼洒上去。
“阻止他们!快!”张指挥浑身浴血,拼命砍杀。
一名杀手已经点燃了火折子,狞笑着扑向一辆泼了火油的车。“休想!”一名年轻的宋军士卒,名叫王石头,怒吼着合身扑上,将杀手撞开,两人扭打在一起,滚落在地。火折子掉在地上,点燃了枯草,却未能引燃车辆。
战斗惨烈而短暂。“癸”组杀手见宋军抵抗顽强,且已有部分车辆被破坏,达到了基本目标,一声唿哨,开始依计划撤退,利用钩索等工具迅速攀上崖壁,消失在密林之中。
张指挥清点损失,心如刀绞。士卒伤亡数十人,十辆核心辎重车,被彻底砸毁三辆,火油烧毁局部两辆,虽经抢救大部分箭矢火药得以保全,但损失亦不算小。更重要的是,有五套“神机箭”的发射架在混乱中被不同程度损坏。
“绩效……这下全完了……”张指挥看着狼藉的现场,满脸苦涩。他立刻写下详细战报,说明遇袭经过、损失情况,尤其强调了敌人目标明确、训练有素,绝非普通匪类,以六百里加急分别送往北疆狄咏处和汴京朝廷。
遇袭的消息如同又一记重锤,敲在各方心头。
· 北疆狄咏:接到战报,勃然变色。“果然来了!”他立刻下令前线各军加强戒备,尤其是后勤路线和物资囤积点的守备,绩效指标直接与防偷袭能力挂钩。同时,他紧急召见随军工匠,评估受损“神机箭”修复的可能性与时间。
· 汴京赵小川:震怒不已。“猖狂!竟敢在官道截杀军资!”他严令枢密院和刑部彻查,同时督促沈括加快后续“神机箭”的生产,并指示兵部研究加强重要军资运输护卫的方案,绩效导向“安全送达率”。
· 寿王赵俣:接到“癸七”回报(行动成功,毁伤敌核心辎重车五辆,自身折损两成),微微颔首。“做得不错。让下面的人继续留意宋军后续运输路线和守备变化。另外,那个周勤,似乎引起了些注意,让他最近安分点,非必要不再联系。”
· 孟云卿:得知运输队遇袭,立刻意识到与自己正在调查的周勤泄密案可能直接相关。她加紧了调查步伐,试图在对方切断线索前,找到更确凿的证据,将这条线上的蚂蚱一串揪出。
“星火”工坊,沈括和苏轼接到了运输队遇袭、部分“神机箭”受损的消息。沈括沉默片刻,对苏轼道:“子瞻,看来我们不仅要造得快,造得好,还得想办法让它更‘皮实’些,更要考虑如何在运输和使用中便于维护了。”
他立刻着手两件事:
1. 编写《野战维护手册》:针对“神机箭”可能出现的常见故障和损伤,编写简单易懂的图文手册,准备随下一批物资送往北疆,提升前线自主维护能力。
2. 设计简化版“神机箭”:在保证核心威力的前提下,尝试简化结构,使用更易获取的材料制作部分非核心部件,降低成本和对稀缺工匠的依赖,便于大规模装备和快速补充。
而与此同时,那名与周勤接头的河北行商,在孟云卿的人的严密监视下,悄然离开了汴京,向北而去。他的目的地,似乎正是辽国控制区域。一条隐隐绰绰的线索,跨越了边境,指向了更深的阴谋。
暗战并未结束,反而因为“神机箭”的出现而变得更加激烈和复杂。明处的刀光剑影与暗处的诡谲波澜交织,共同推动着北疆的命运之轮,向着未知的方向碾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