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 第136章 互联网之光:星火网络的初步应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6章 互联网之光:星火网络的初步应用

京城大学的联合实验室里,代码在绿色的屏幕上飞速滚动。

那些国内最顶尖的头脑,在张汉玉砸下的一亿元和全面开放的资源面前,爆发出了惊人的能量。

协议、算法、数据模型……一个个曾经只存在于国外论文里的名词,正在被这群中国的学者们,用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具象化。

但张汉玉的眉头,却越皱越紧。

他看着那些复杂的公式和模型,心里清楚,这些东西,离普通人太远了。

它们是高速公路的路基,是桥梁的钢缆,很重要,但老百姓看不见,也摸不着。

如果网络不能给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偏远的农民带来最直接的好处,那它就永远只是实验室里的屠龙之技。

“停一下。”

张汉玉的声音不大,整个实验室却瞬间安静下来。

他走到一块白板前,拿起笔,写下了六个字。

星火公告板系统。

“bbS?”一位年轻的博士生扶了扶眼镜,有些不解,“张总,这个技术已经很初级了,我们现在攻关的是……”

“我知道。”张汉玉打断他,“我要的不是技术有多先进,我要的是,现在,立刻,马上,让所有买了星火信息机的人,能用上它!”

“我要让他们,能在这个‘板子’上,说话!”

……

“星火公告板系统”在一周后,通过电话线推送,悄无声息地更新到了每一台星火信息机上。

反应,比预想的还要冷淡。

界面是简陋的命令行,操作是反人类的代码。

偌大的公告板上,空空如也,只有几条星火官方发布的使用说明。

客服部门的电话倒是被打爆了。

“喂!你们这个什么板子,怎么用啊?乱码七糟的!”

“搞这些花里胡哨的干啥,还不如多送我几张软盘!”

几天后,一份报纸被送到了张汉玉的办公桌上。

《经济观察报》的评论文章,标题刺眼。

《信息高速公路,还是富人的玩具?——评星火网络的华而不实》。

文章措辞犀利,直指星火公告板是脱离群众、毫无用处的噱头,是资本家为了抬高产品价格搞出的新花样。

王小明气得把报纸摔在地上,狠狠踩了几脚。

“他妈的!这帮坐办公室的懂个屁!”

张汉玉只是捡起报纸,平静地看完了文章,然后将其整整齐齐地叠好,放在一旁。

他没有说话,只是打开了自己的信息机,进入了那个冷清的公告板。

他相信,只要有一颗火种,就能点燃整片草原。

火种,很快就出现了。

一条新的帖子,出现在公告板的角落里,发帖人的Id叫“大山里的烛光”。

“有人吗?我叫李建华,是云贵交界大山里的一名民办老师。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能看到。我们这里太穷了,孩子们连一本完整的教材都没有,几代人都是睁眼瞎。我用攒了三年的工资,托人买了一台星火,就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想给孩子们找点希望……谁能告诉我,我该怎么办?”

这段文字,笨拙,质朴,充满了绝望。

起初,它和无数乱码一样,沉在信息的角落。

直到一个京城大学的学生,在深夜调试程序时,无意间点开了它。

学生沉默了。

他将这段文字复制下来,打印出来,贴在了学校宿舍楼下的布告栏里。

第二天,整个京城大学的“星火公告板”上,都在讨论这件事。

“地址!这个李老师的地址在哪?”

“我把我大学的课本都寄过去!”

“我们系可以组织一次募捐!”

星星之火,被点燃了。

一个上海的工人用户,看到了帖子,他把自己的积蓄拿了出来,买了十几本崭新的字典,按照帖子里留下的模糊地址寄了过去。

一个退休的老干部,让孙子教他怎么用,颤颤巍巍地在上面回复:“同志,坚持住!困难是暂时的!”

信息,开始以一种恐怖的速度,通过那根细细的电话线,在全国的网络节点上流淌。

求助帖下面,回复越来越多。

有提供邮寄地址的,有分享教学经验的,有单纯加油鼓劲的。

《青年报》的一名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新闻点。

他扛着设备,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和汽车,终于找到了那个叫李建华的老师。

他看到的是一个被邮局的包裹堆满的,简陋的土屋。

李建华,一个黝黑干瘦的汉子,正抱着一堆崭新的图书,哭得像个孩子。

他身后的学生们,正捧着一本本他们从未见过的彩色画报,眼睛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神采。

一篇名为《一根网线,连接山海,星火点亮希望之光》的报道,横空出世。

报道里,记者用最真实的笔触,记录下了这一切。

这篇文章,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核弹。

全国轰动!

那个之前刊登批评文章的《经济观察报》,一夜之间成了笑柄。

无数人涌向星火的销售点,他们挥舞着钞票,脸上带着一种近乎狂热的渴望。

他们要买的,不再是一台冰冷的机器。

而是一张通往那个充满温情与希望的“信息海洋”的船票!

星火总部的服务器机房里,警报灯疯狂闪烁。

“报告!bbS在线人数突破五万!”

“报告!服务器负载达到百分之九十八!网络拥堵严重!”

技术人员的吼声此起彼伏。

张汉玉站在巨大的服务器机柜前,感受着那滚烫的热浪。

他看着屏幕上飞速滚动的用户数据流,疲惫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抹笑容。

他知道,一个属于中国的,真正的互联网时代,开始了。

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如此庞大的数据,如何存储?如何管理?如何检索?

这已经不是修一条路,而是要管理一座,正在以指数级速度扩张的,信息城市。

张汉玉的眼中,锐利的光芒再次凝聚。

他预感到,一片更加广阔,也更加凶险的新大陆,正在前方等待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