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77:从高考状元到科技巨擘 > 第138章 寻源问道:借鉴苏联冷门技术,破解检索难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8章 寻源问道:借鉴苏联冷门技术,破解检索难题

数据库研发部的气氛,比机房里过热的服务器还要焦灼。

白板上,画满了各种数据结构图,叉号和问号犬牙交错。

高翔的嗓子已经彻底哑了,他指着其中一个代表查询流程的框图,无力地摇着头。

“不行。传统的哈希索引,数据量一上来,碰撞率高得吓人。顺序查找就更不用说了,那不是查找,那是遍历。我们上百万份数据,用户点一下,等到明天早上,结果都出不来。”

绝望。

最底层的数学逻辑,像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横亘在所有人面前。

张汉玉的目光,落在会议室角落那个年轻技术员身上。

就是他,昨天抱着一堆俄文旧资料,提到了那个叫“b树”的古怪理论。

“小赵,你再说说你的想法。”

那个叫赵伟的年轻人,被点到名,紧张地推了推眼镜,站了起来。

“张总,我……我也只是看个皮毛。苏联人这套理论,主要是用在文件系统管理上的,为了减少磁盘I\/o次数。它的核心思想是,把索引本身也变成一棵树,每个节点可以有很多个子节点,这样树的高度就很低……”

他讲得磕磕巴巴,在座的都是顶尖专家,很多人脸上已经露出了不耐烦的神色。

一个老资格的工程师打断了他:“文件系统和我们的实时数据库是两码事!那套东西太复杂,也太慢了!”

“对,我们要求的是毫秒级的响应,不是打开一个文件夹!”

赵伟的脸涨得通红,呐呐地不敢再说话。

张汉玉却抬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

他走到赵伟身边,拿过他手里的那份资料。泛黄的纸张,密密麻麻的西里尔字母。

他一个字也看不懂。

但这并不妨碍他看懂那些逻辑结构图。

他看着那棵矮胖的、不断分叉的“树”,脑海中,无数数据流正在疯狂地推演、重组。

会议室里,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人都看着他,看着他那双仿佛能洞穿纸张的眼睛。

忽然,张汉玉扔下资料,转身冲向白板。

他拿起笔,擦掉了之前所有的讨论,像是抹去一个错误的旧世界。

然后,他画了一个方块,在里面写上“根节点”。

“我们不需要完全照搬。”

他的声音很平静,却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

“我们简化它!”

他的笔在白板上飞舞,一个个节点和指针被迅速勾勒出来。

“我们把数据和索引彻底分开!叶子节点,只存放指向真实数据的地址!而非叶子节点,只存放索引!”

“我们把每个节点内部的键值,进行排序!查找的时候,使用二分法!”

“我们再把所有叶子节点,用双向链表连起来!这样一来,范围查找,就变成了线性扫描!”

一个全新的,比苏联人的b树更简洁、更暴力、也更适合数据库检索的“b+树”结构,雏形初现!

高翔的嘴巴,一点点张大。

他看着白板上那个天才般的设计,浑身的血液都在加速。

这已经不是优化了。

这是创造!

“动起来!”张汉玉扔下笔,回头看着已经呆若木鸡的众人,“赵伟,你负责算法模块!高翔,你带人写接口!今天晚上,我要看到原型!”

“是!”

压抑和绝望一扫而空。

整个研发部,像一台被瞬间激活的战争机器,爆发出恐怖的轰鸣!

三天后。

测试机房。

当高翔颤抖着手,敲下对百万级数据库的检索指令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回车。

几乎在同一时间,屏幕上,绿色的结果数据流,瀑布般倾泻而下!

耗时:0.03秒!

“成功了!”

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句。

下一秒,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几乎要掀翻屋顶!

……

成功的喜悦,很快被一封来自人事部的邮件冲淡了。

“张总,长城科技公司,在挖我们的人。”王小明把一份名单拍在桌上,气得手都在抖。

长城科技,一家最近刚冒出来的公司,背景神秘,资金雄厚。

“他们给数据库部门的孙博,开了三十万的年薪!还承诺解决他儿子的京城户口!”

孙博,核心工程师之一,参与了“b+树”算法的早期验证工作。

会议室里,气氛再次变得冰冷。

“妈的,这帮人就是闻着血腥味来的苍蝇!”李建国狠狠一拳砸在桌上。

张汉玉看着那份名单,脸上没有任何多余的情绪。

他只是打开内部系统,调出了孙博最近的访问日志。

一条深夜访问早期数据库架构设计文档的记录,清晰地躺在那里。

那份文档,是他们一个月前就已经废弃的错误版本。

“不用管他。”张汉玉关掉了日志,“想走的人,留不住。”

他转头看向高翔:“通知下去,核心算法模块,立刻进行二次加密。另外,准备一份我们早期设计的,带有逻辑陷阱的‘分布式数据网格’方案,‘不小心’放到旧的项目服务器上。”

高翔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什么,重重地点了点头。

然而,真正的风暴,才刚刚开始。

一周后,bbS的用户数据,正式突破三百万大关。

新的警报,在机房里凄厉地响起。

这一次,不是cpU过载,也不是网络拥堵。

是硬盘。

“报告!存储一号阵列,使用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五!预计四十八小时内写满!”

“报告!采购部消息,国外大容量硬盘的价格,一夜之间,涨了三倍!”

会议室里,高翔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增长曲线,那条近乎垂直向上的红线,刺痛了每个人的眼睛。

“我们的数据,每天都在以几何级数增长。bbS上的帖子、用户信件、系统日志……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冷数据,用户发完之后,可能一年都不会再看第二次。但我们必须为它们保留存储空间。”

“按照现在的硬盘价格,我们就是在烧钱!用不了三个月,公司就会被活活拖垮!”

所有人都沉默了。

这是比技术封锁更无解的阳谋。

用市场规律,用成本,将你扼杀。

“必须要想办法,把冷数据和热数据分开存储!”一个工程师提议,“用廉价的方式,去存储那些不常用的数据!”

“怎么分?用什么存?”李建国反问,“难道用软盘吗?三百万用户的数据,软盘能堆满这栋楼!”

整个会议室,再次陷入死寂。

就在这片绝望的寂静中,张汉玉缓缓开口。

“用磁带。”

两个字,让所有人都愣住了。

李建国甚至以为自己听错了。“你说什么?磁带?就是我们听歌用的那种?”

“是数据磁带。”张汉玉平静地解释,“容量大,成本极低,非常适合做数据备份和归档。”

“归档?”李建国猛地站了起来,像一头被激怒的狮子。

“张总!我们做的是一个实时在线的网络!不是资料馆!磁带的寻址速度是以分钟计算的!万一有用户要看一篇三年前的帖子,难道我们要让他在电脑前等十分钟,听着磁带哗啦啦地转吗?”

他的质问,尖锐而直接。

“这是技术倒退!我们好不容易把速度提上来,你现在要把我们一脚踹回石器时代!”

李建国通红着眼睛,死死盯着张汉-玉。

“这个方案,我绝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