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红头册 > 第212章 暗中考较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孙老郎中离去后,林闻轩值房内的空气仿佛依旧凝滞着那份若有若无的告诫。他强迫自己定下心来,处理积压的公文,尤其是那三位江东按察副使候选人提交的、关于钱塘郡案的处置条陈。

他首先翻开背景最硬的候选人甲的条陈。文章锦绣,辞藻华丽,引经据典,将钱塘郡案上升到了“教化不彰、民风刁顽”的高度,提出的处置方案无非是“申明法纪、严惩首恶、以儆效尤”,空洞无物,完全是敷衍塞责、应付考核的官样文章。【墨痕】触及纸张,传来的是圆滑的应付和一丝不屑——仿佛撰写者笃信背景足以过关,根本未将此事真正放在心上。

林闻轩面无表情地将其搁置一旁。

接着是候选人乙的条陈。中规中矩,按照《大明律》和过往成例,罗列了勘察现场、缉拿凶犯、审理结案的标准流程,无可指摘,但也毫无新意。【墨痕】感应到的是刻板的遵循和不愿承担任何风险的保守。

最后,他拿起了寒门出身候选人崔琰的条陈。字迹刚劲有力,条陈开篇便直指核心,不仅分析了案件本身,更深入剖析了案件背后可能涉及的豪强欺凌致仕官员、地方胥吏与豪强勾结、民众积怨已深等深层矛盾。他提出的方案不仅包括查案本身,还涉及整顿吏治、安抚民心、抑制豪强等多方面举措,虽然略显理想化,但条理清晰,切中肯綮,显示出其确实用心思考,且具备相当的实务能力。【墨痕】传来的,是一股强烈的忧愤、不甘,以及一股想要做实事、却苦无门路的焦虑。

三份条陈,高下立判。

若按本心,他当举荐崔琰。但一想到王太监那边的压力,以及可能因此得罪宫内势力,他又有些犹豫。孙老郎中的话言犹在耳:“有些关系,沾了难甩。”若此时强硬推举崔琰,等于公然与王安撕破脸。

就在他权衡利弊之际,赵无咎又悄步进来,脸上带着一丝神秘的笑意:“大人,宫里王公公那边,又递话过来了。”

林闻轩抬眼:“哦?”

“王公公说,江东那边的事,他老人家不再过问,全凭大人秉公处置。”赵无咎低声道,“不过,公公另外托人带话,说听闻大人正在为陈尚书寿礼费心,他那里恰好有一方前朝古墨,虽非‘青麟髓’,也是难得珍品,愿赠予大人,以全孝心。”

林闻轩心中冷笑。王安这是以退为进!不再直接施压人选,转而用一方古墨来示好兼施恩,暗示他记住了这份“人情”,将来必要偿还。这比直接索缺更加高明,也更加难缠。

“回复王公公,厚意心领,然为上官备礼,乃下官本分,岂敢假手他人?请公公放心,下官自有主张。”林闻轩淡淡回应,既不接受,也不明确拒绝,维持着微妙的平衡。

赵无咎眼中闪过一丝佩服,躬身退下。

值房内重归寂静。林闻轩看着眼前的三份条陈,心中已有决断。他提起朱笔,在崔琰的条陈上写下考语:“洞悉时弊,条陈详实,切中肯綮,颇具干才。”而在呈送给陈尚书的汇总评议中,他着重强调了崔琰在应对紧急事务、解决实际矛盾方面的突出能力,并将其与钱塘郡案的紧迫性联系起来,建议破格擢用。

他决定赌一把,赌陈尚书更看重官员的实际能力,赌自己这份“唯才是举”的姿态,能在皇帝和清流心中留下印象,以对抗来自宦官的压力。同时,他也将王安赠墨被自己婉拒的消息,隐约透漏了出去,既全了自身“清廉”的名声,也将王安“示好”之举公之于众,使其有所顾忌。

批文刚送出,一名心腹书吏匆匆而入,递上一封密信:“大人,派去七里槐的人回报,墨家废园……有异动。昨夜似乎有人潜入,行踪诡秘。此外,我们在废园外围,发现了都察院暗探的踪迹!”

林闻轩瞳孔微缩。

都察院的人也盯上了那里?!是李御史查案查到了线索,还是……他们也在找《红册》?

墨家废园的水,比想象的更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