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三日惊雷 > 第166章 《战略定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时光荏苒,秋去冬来,转眼间,李双林在青云镇党委书记的岗位上,已度过了近半年的时光。这半年,他如同在荆棘丛中跋涉,每一步都需小心翼翼,既要提防马文斌及其背后势力射来的冷箭,又要奋力推动着青云镇这艘沉重的航船破浪前行。

镇政府小会议室内,气氛有些凝重。关于是否倾全镇之力,引进“飞虹精密制造”项目的专题论证会,已经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投影幕布上,展示着项目的宏伟蓝图:计划总投资三点五亿元,分两期建设,主要生产用于汽车发动机和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精度核心零部件。项目方承诺,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八亿元,年利税超八千万,并能直接解决超过五百个高技术岗位。

诱人的前景背后,是苛刻的条件和巨大的风险。项目方要求青云镇在半年内,完成项目用地“七通一平”(通水、通电、通路、通讯、排水、排污、通燃气及土地平整),并配套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同时,对方要求在土地出让价格和税收方面,给予最大限度的优惠,近乎于成本价供地,前三年税收全额返还。

分管财政的副镇长钱卫东,在马文斌眼神的示意下,首先发难,他敲着手中的预算报告,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

“李书记,各位同志,不是我要泼冷水,这个项目好是好,但咱们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家底啊!光是这前期土地平整和配套基础设施投入,初步测算就要一点二个亿!这还不算污水处理厂那个无底洞!咱们镇财政什么情况,大家心里都清楚,去年全口径财政收入才刚过两个亿,刨除刚性支出,能挪用的机动财力满打满算不到三千万!这么大的资金缺口,怎么补?难道要去银行贷款?那可是要背上沉重债务的!万一,我是说万一,项目后期进展不顺,或者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咱们青云镇可就万劫不复了!”

他的话,引起了不少中间派委员的共鸣和担忧。确实,这个赌注下得太大。

马文斌适时地接过话头,他习惯性地转动着手中的钢笔,语气带着一种老成持重的忧虑:

“钱镇长考虑的,正是我所担心的。李书记有魄力,想干大事,这一点我由衷敬佩。但是,咱们作为一级党委政府,决策必须科学、审慎。飞虹项目听起来很美,但周期太长,不确定性太高。与其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冒着摔得粉碎的风险,不如稳扎稳打,多引进一些投资小、见效快、风险可控的中小型项目。比如,我之前提过的,那个家具加工产业园,投资不过五千万,半年就能建成投产,当年就能见税收,还能解决两百多普通工人的就业,它不香吗?”

他这话极具蛊惑性,描绘了一条看似更稳妥、更轻松的道路。

张帆忍不住站了起来,他因为负责创新园区和项目对接,对这个行业有着深入的研究:

“马镇长,钱镇长,各位领导,我认为我们不能只看眼前,更要看长远!家具加工固然稳定,但技术含量低,附加值有限,随时可能被成本更低的地区替代。而高端精密制造,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一旦飞虹项目落地成功,它带来的不仅仅是税收和就业,更是一个强大的产业龙头,能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聚集,彻底改变我们青云镇以资源型和低端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这个机会,千载难逢,如果我们因为畏惧困难而放弃,可能会后悔几十年!”

孙莉也坚定支持:“我同意张帆同志的看法。发展总是有风险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资金问题确实存在,但我们可以多方筹措,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和政策性贷款。只要项目前景好,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所有人的目光,最终都聚焦在了李双林身上,等待着他的一锤定音。

李双林一直静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眼前的争论,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这半年来,他经历了太多的明枪暗箭和舆论风波。他深知,马文斌等人反对这个项目,固然有财政风险的真实考量,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害怕这个由他李双林一手推动的巨型项目一旦成功,将彻底奠定他在青云镇无人能及的威望和政绩,使他们再无翻身之日。他们宁愿选择那条平庸却安全的道路,维持现有的权力格局和利益分配。

如果他李双林只是为了巩固权力,或者追求短期政绩,马文斌提出的家具产业园无疑是更“聪明”的选择。但是,他放弃省直机关的优越环境,主动请缨到基层,为的是什么?难道是为了在青云镇这片土地上,重复那些低水平、可复制的建设吗?

他的初心,是要为这片土地和百姓,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新路,留下一点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东西!

他想起了调研时,那些老工人对昔日镇办农机厂辉煌岁月的怀念,以及面对技术淘汰时的无奈;想起了那些被迫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眼中对故乡无法提供合适岗位的失落;想起了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他们应该拥有一个更有希望的未来,而不仅仅是重复父辈的道路。

飞虹项目,就是点燃这个新希望的星火!哪怕前路艰险,哪怕赌上他个人的政治前途,他也必须去争,去闯!

争论声渐渐平息,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李双林缓缓抬起头,目光平静而坚定地扫过全场,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同志们,你们的担忧,我都能理解。一点二个亿的投入,对青云镇来说,确实是倾尽所有,是一场豪赌。”

他顿了顿,语气陡然变得激昂起来,如同出鞘的利剑,寒光四射:

“但是,我们青云镇,还能继续躺在过去的温床上苟延残喘多久?守着那些资源枯竭型产业和低端加工业,我们有什么未来可言?我们凭什么吸引人才回流?凭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以家乡为荣?”

“是的,引进飞虹项目,有风险,有可能失败。但是,不去尝试,不去突破,我们就连失败的机会都没有!就只能眼睁睁看着机遇流失,看着周边的乡镇一个个超越我们,看着青云镇在时代的浪潮中逐渐沉沦!”

“这个责任,我李双林,担了!”

他猛地站起身,双手撑在桌面上,身体前倾,如同即将扑向猎物的雄狮,目光灼灼地逼视着马文斌和钱卫东:

“财政的压力,我来想办法解决!向上争取,银行贷款,盘活资产,就算砸锅卖铁,也要把这笔钱凑出来!项目的风险,由镇党委集体承担,我负主要责任!但是,这个项目,必须上!而且要快上!谁要是再在这个项目推进过程中,阳奉阴违,设置障碍,推诿扯皮,那就是青云镇发展的罪人,别怪我李双林不讲情面!”

这一刻,他摒弃了所有的犹豫和算计,将个人的政治得失抛诸脑后,展现出的是一种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决绝气概!

那股强大的信念和魄力,如同汹涌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会议室,震撼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就连一直持反对意见的钱卫东,也被这气势所慑,下意识地避开了他的目光。

马文斌脸色铁青,嘴唇动了动,最终却一个字也没能说出来。他知道,在李双林展现出如此决绝的态度后,任何公开的反对都已经失去了意义。

“散会!”

李双林掷地有声地宣布,然后拿起笔记本,头也不回地率先走出了会议室。他的背影在灯光下拉得很长,挺拔,孤独,却充满了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悲壮。

放弃与对手在人事斗争上的短期意气,将全部精力押注于决定小镇命运的长期产业布局,这需要何等的战略眼光与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