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穿越大明,我哥朱标,我爹朱元璋 > 第167章 吴王的一天(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寅时初刻,万籁俱寂。

应天城如同蛰伏的巨兽,沉浸在黎明前最深沉的夜色里。坊间的灯火早已熄灭,唯有巡夜更夫手中孤零零的灯笼,以及皇城方向隐约传来的宫灯光芒,在浓稠的黑暗中点缀出些许微光。

在这片寂静之中,紫禁城西侧,那座远超规制,规模宏大、戒备远超寻常亲王府邸的吴王府,却已如同精密的仪器般,开始了新一日的运转。

王府正门,高大的门楣上悬挂着金边黑底的巨大匾额,朱元璋亲笔所书的“敕建吴王府”五个鎏金大字,在门廊下长明灯笼的映照下,流淌着沉静而威严的光泽。

身着轻甲、腰佩利刃的王府亲卫,如同钉在地上的雕塑,肃立在朱红大门两侧及围墙四周的阴影里,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任何一丝风吹草动。夜风拂过,只能听到甲叶轻微碰撞的铿锵之声,更添几分肃杀。

府内深处,作为吴王与王妃正寝的长春宫,已是灯火通明。

寝殿内,暖融的地龙驱散了初春凌晨的寒意,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有助于宁神安息的檀香气息。

巨大的拔步床上,朱栋已然起身。他拒绝了内侍过多的搀扶,自行完成了简单的漱盥。铜盆中的温水氤氲着热气,毛巾敷在脸上,带来短暂的清醒。

尽管太医令顾清源多次叮嘱仍需静养,不可过度劳神,但身为议政王,今日又是至关重要的大朝会,他必须到场。

身体的疲惫与隐隐的虚弱感依旧存在,如同附骨之疽,提醒着他数月前那场几乎夺去他性命的刺杀,但那双重新焕发光彩的眸子里,燃烧的是更为坚定的意志和对国事的牵挂。

王妃徐妙云也已醒来。她身怀六甲已七月有余,腹部高高隆起,行动间难免有些迟缓不便。

但她依旧坚持起身,在贴身侍女的帮助下,仔细地为朱栋整理着繁复的亲王朝服。

玄色的纻丝面料上,金线绣成的五爪金龙在灯下熠熠生辉,象征着无上的尊荣与权责。

她纤细的手指轻柔地抚平袍袖上细微的褶皱,又将沉甸甸的玉带为他仔细佩戴整齐,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无声的关切与珍重。

“王爷今日气色甚好。”

徐妙云的声音带着晨起时特有的温软,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担忧,“只是朝会冗长,若觉疲累,定要向皇兄言明,万万不可强撑,早些回来歇息才是。”

她抬起眼,清澈的眸子里映着丈夫略显清瘦却依旧挺拔的身影。

朱栋转过身,握住她微凉的手,唇角勾起一抹宽慰的笑意,低声道:“放心,孤心中有数。倒是你,身子沉重,不必为孤如此早起操劳。府中诸事自有管事料理,你在宫中好生安养,莫要费神,便是对孤最大的助益了。”

他的目光落在妻子隆起的腹部,那里面孕育着他们新的骨血,眼神中的锐利尽数化为缱绻柔情与深切期待。他轻轻将手掌覆上去,感受着那奇妙的生命律动,心中一片温软。

梳洗穿戴已毕,夫妻二人相携走出温暖的内寝。早有内侍宫女手持宫灯,垂首恭候在廊下。一行人穿过曲折的回廊,向着王府中用于日常家宴的龙飞殿行去。廊檐下悬挂的灯笼在晨曦的微风中轻轻摇曳,在光洁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晃动的光影。

龙飞殿内,数十盏宫灯与烛台将宽敞的殿宇照得亮如白昼。雕花繁复的紫檀木膳桌上,已由侍膳太监布置好了早膳。

并非珍馐百味,却也极为精致:熬得浓稠香滑的碧粳米粥,几样清爽的酱菜,一笼热气腾腾的蟹黄汤包,一碟酥脆的芝麻烧饼,并几样时令点心,配以温润滋补的参汤。

菜式不多,却样样考究,符合朱栋一贯不尚奢侈、注重实效的作风。

他们到达时,四个孩子已在各自的贴身太监和侍女引领下,规规矩矩地站在殿中等候请安。

长子,吴王世子朱同燨,年方九岁,身着缩小版的世子常服,容颜俊秀,眉眼间已隐隐有其父的沉静与稳重,言行举止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持重。

次子,江宁王朱同燧,虽与世子同龄,性格却截然不同,更为跳脱活泼,一双大眼睛灵动有神,透着机灵劲儿。两个小少年像模像样地躬身行礼,声音清脆:“孩儿给父王、母妃请安。”

紧接着是长女,永嘉郡主朱玉璲,年方四岁,生得玉雪可爱,宛如瓷娃娃一般,被乳母嬷嬷小心地带着,穿着粉嫩的襦裙,学着哥哥们的样子,奶声奶气地福身,口齿尚有些不清:“玉璲给父王、母妃请安。”

三子,淮安王朱同煇,与朱玉璲是双生姐弟,同样四岁,虎头虎脑,似乎还没完全清醒,有些懵懂地跟着姐姐的动作胡乱行礼,憨态可掬。

朱栋看着眼前这群稚嫩可爱的儿女,脸上不自觉露出了慈爱温和的笑容。

他走上前,先轻轻拍了拍两个儿子的肩膀,又弯下腰,用指腹轻轻刮了刮女儿粉嫩的脸颊,再揉了揉小儿子柔软的顶发,声音放缓:“都起来吧。时辰尚早,可用过些点心垫腹了?莫要饿着。”

这时,侧妃常靖澜也步履轻快地走了进来。她身着杏子黄缕金百蝶穿花宫装,容颜明丽,眉眼间依旧保留着未出阁时的爽朗与活泼,只是为人母后,这份活泼中更多了几分沉稳与风韵。她先向朱栋和徐妙云盈盈行礼问安,动作流畅优雅。

一家人终于围坐桌前,开始用这顿温馨的早膳。席间并无太多言语,只有轻微的碗筷碰撞声和孩子们细碎的咀嚼声,气氛宁静而祥和。

用膳间隙,朱栋放下银箸,对朱同燨和朱同燧道:“用完早膳,莫要立刻剧烈运动,歇息一刻钟,便去王府演武场。今日是官浚副统领当值,你们随他好好习武,站桩、步法、基础拳脚,一样不可懈怠,更不可偷奸耍滑。”

他语气平和,却自有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习武完毕后,洗漱整理,准时前往麟趾学宫上学。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课业亦不可落下,若有懈怠,孤必不轻饶。”

官浚,原是神策军中以勇猛着称的骁将,曾在北疆立下战功,后因旧伤影响不再适合一线征战,被朱栋特意调任至王府担任侍卫副统领。

其人身手高强,经验丰富,且为人方正,由他来教导两位皇孙武艺根基,最是合适不过。

两个男孩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粥碗,挺直腰板,恭敬应道:“是,父王!孩儿记住了,定当勤勉,不敢懈怠!”

朱栋目光转向常靖澜,语气更为温和:“靖澜,同煇年已四岁,开蒙不算早了。待明年开春,便可开始在府中正式开蒙,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蒙学典籍,以及基础的数算。孤会命人寻一位学问扎实、性情稳重的西席先生入府,专司教导。开蒙一年后,若进度尚可,打好了根基,便可送入麟趾学宫进学。”

他又看向依偎在徐妙云身边,正小口吃着点心的朱玉璲,“玉璲明年也和弟弟一同开蒙,一年后,达到入学标准,便送入麟趾学宫的女学,和大哥的女儿嘉宁一起上学,彼此也好有个照应。”

麟趾学宫虽是朱栋力主创办,主要招收皇室及功勋卓着的勋贵子弟,旨在培养下一代栋梁,但他深知教育平等的重要性,即便在这个时代难以完全实现,也尽力推动。

在他的坚持下,学宫内特设了女学,允许郡主、县主以及部分特许的勋贵之家适龄女子入学,不仅学习诗文经典、礼仪规范,还开设了算学、基础医理、书画艺术甚至简单的格物常识等课程,旨在开阔女子眼界,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持家理事的能力。

这一举措,最初虽有些微词,但得到了马皇后和太子朱标的明确支持,遂得以顺利推行。

常靖澜闻言,脸上顿时绽放出明媚欣喜的笑容。她出身将门,虽也读诗书,但更崇尚务实。

儿子能早早进学,打下文武根基,女儿也能像男孩一样接受系统教育,明事理、知进退,在她看来是再好不过的事情。

“谢王爷周全安排!妾身定会时时督促他们,用心向学,绝不辜负王爷期望。”

她又关切地看向徐妙云,语气真诚:“姐姐身子重,最是辛苦。府中琐事杂务,若有需要妹妹分担跑腿的,尽管吩咐,切勿客气。”

徐妙云放下汤匙,温和地笑了笑,轻轻拍了拍常靖澜的手背:“妹妹有心了。目前府中一切都好,各位管事嬷嬷也都尽心尽力,我如今多是静养,并不劳累。你照顾好同煇和玉璲便是。”

一家人继续用膳,气氛愈发轻松。朱同燧性子活泼,终究是按捺不住。

嘴里还含着半块烧饼,就迫不及待地向朱栋和常靖澜说起昨日在麟趾学宫的趣事,声音清脆雀跃:“父王,母妃,你们不知道,昨日学宫射箭课上,十三叔非要和景龙表哥比试箭术,结果十三叔输了整整三环!气得他脸都红了,差点当场就把那张心爱的柘木弓给撅了!幸好被旁边的侍读拦住,后来被学宫宋濂山长知道,好一顿说教,罚他抄写《礼记·射义》呢!”

朱同燨在一旁沉稳地补充,语气客观许多:“确是如此。不过,也因景龙表哥近来习武尤为刻苦,每日天不亮便起来练习臂力、眼力,箭术精进迅猛。昨日雄英堂兄的一篇《论漕运利弊》的策论,得到了刘基先生的亲笔圈点夸奖,说其‘见解独到,切中时弊’。允烨堂弟在数算课上,又是最先解出墨筹先生出的那道繁杂的田亩分割难题。”

朱栋饶有兴致地听着,不时问上一两句细节,诸如“刘先生具体如何点评雄英的策论?”“墨筹出的数算题难点在何处?”通过孩子们稚嫩而真实的视角,他对学宫中学子们的学业进展、性情磨合乃至勋贵子弟与皇室子弟间的互动,有了更直观生动的了解。

这种远离朝堂纷争、纯粹家人间的闲话家常,仿佛具有奇特的魔力,能让他暂时从繁重艰深的政务国策中抽离出来,感受到寻常人家的温暖与烟火气,滋养着他疲惫的心神。

殿外的天色,在不知不觉中已由墨黑转为深蓝,继而透出鱼肚白的微光。殿内的烛火相对黯淡下去。

快到卯时,朱栋用完了最后一口参汤,接过内侍恭敬递上的温热湿巾,仔细净了手,随即起身道:“时辰不早,该入宫了。”

徐妙云和常靖澜也立刻起身,走到他身边,再次细心地为他整理了一下本已十分平整的袍袖和玉带,尽管并无任何褶皱需要抚平。

她们仰望着他,眼中是化不开的关切与依赖,轻声叮嘱:“王爷(栋哥哥)早去早回,一切小心。”

朱同燨、朱同燧也立刻领着弟弟妹妹,再次端正行礼,齐声道:“恭送父王!”

朱栋微微颔首,目光在妻儿面上流转一圈,将这份温馨刻入心底。随即,他转身,迈着沉稳的步伐,在一众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的鹗羽卫和王府侍卫还有手捧印信文书的内侍簇拥下,大步走出龙飞殿。

殿外,晨曦微露,王府车驾早已整齐地排列在庭院中,每一辆马车都装饰得极为华丽,彰显着主人的尊贵身份。骏马们精神抖擞,打着响鼻,蹄子轻刨着地面,仿佛也在期待着这趟旅程的开始。

朱栋身着一袭华美的锦袍,步履稳健地登上了那辆装饰着亲王徽记的豪华马车。他的动作优雅而从容,透露出一种与生俱来的威严。坐定后,他轻轻放下车帘,将外界的喧嚣与纷扰隔绝开来。

随着侍卫长的一声令下,车夫挥动马鞭,车驾缓缓启动。车轮辚辚作响,与清脆的马蹄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美妙的交响乐。车驾平稳地驶出了戒备森严的吴王府,融入了渐渐苏醒的紫荆城外的街道。

朱栋坐在马车里,透过车窗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他的心中思绪万千,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天充满了期待和不安。这一天,他不仅要面对宫廷中的种种政治斗争和权力博弈,还要承担起作为大明议政王、吴王的重任,为国家的繁荣和稳定做出决策。

车驾渐行渐远,终于抵达了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门。朱栋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冠,然后迈步下车,迈向那扇象征着权力与荣耀的大门。他的身影在晨曦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高大,而属于他的充满挑战与责任的一天,才刚刚正式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