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渤海湾海面上,浓雾如纱。号护卫舰在拖轮的牵引下,缓缓驶向隐藏在山体中的绝密船坞。这艘服役超过三十年的老舰,此刻显得格外安静,仿佛知道即将迎来新生。
张飞站在船坞入口处的观测台上,夜视仪后的目光锐利如鹰。他手中的平板显示着号的实时数据流,每一个参数都在他的严密监控之下。
航向偏差0.2度。他通过加密通讯器下达指令,三号拖轮增加百分之五推力。
远方的海面上,拖轮立即执行指令。在浓雾和夜色的双重掩护下,整个转移行动如同在进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
穆青山站在张飞身侧,语气中带着感慨:这艘老伙计,当年还是我亲自接装的。没想到三十年后,它会以这种方式重获新生。
张飞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屏幕:老舰有新魂,才能焕发第二春。
就在这时,通讯器中传来急促的汇报:报告,发现不明船只接近!距离三海里,正在快速逼近!
观测台上的气氛瞬间凝固。安国邦立即调出雷达图像,只见一个光点正在快速接近编队。
是艘改装过的渔船。顾倾城快速分析着图像,但航速太快了,普通渔船不可能有这个速度。
张飞却显得异常平静:意料之中。启动海市蜃楼系统。
他轻轻按下控制台上的一个按钮。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海面上的号及其护航编队,在雷达屏幕上突然变成了十几艘分散的目标,而且每一艘都在以不同的航向航行。
不明船只显然被这个变化搞懵了,开始在原地打转。趁此机会,号加速驶向船坞入口。
聪明。穆青山赞叹道,用假目标迷惑对方。
张飞淡淡地说:小把戏而已。真正的好戏还在后头。
当号终于安全驶入船坞时,厚重的防爆门在身后缓缓关闭。船坞内部顿时亮如白昼,早已等候多时的工程团队立即开始工作。
张飞走下观测台,登上这艘即将接受改造的老舰。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锈迹斑斑的舰体,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都是岁月的痕迹啊。他轻声自语。
林沐瑶带着检测团队紧随其后。她使用便携式扫描仪快速检查着舰体状况,眉头越皱越紧。
比预想的还要糟糕。她向张飞汇报,多处结构腐蚀,特别是水线以下部位。原定的改造方案可能需要调整。
张飞接过扫描数据,快速浏览后却说:不,按原计划进行。这些问题正好可以用来验证我们的新材料。
他走到一处腐蚀严重的舰舷旁,用手敲了敲钢板:看这里的腐蚀形态,正好可以测试我们涂层的填补能力。
这个角度让所有人都愣住了。通常工程师看到这种问题都会头疼,张飞却把它当作测试机会。
开始第一步:全舰扫描。张飞下令。
数十台三维扫描仪同时启动,对号进行毫米级精度的全面扫描。数据实时传输到中央服务器,构建出完整的数字孪生模型。
发现结构变形。系统发出警报,舰体中段有轻微弯曲,最大偏差达到十二毫米。
技术人员们都倒吸一口凉气。这个变形量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按照常规标准,这艘舰应该直接退役。
张飞却露出感兴趣的表情:有意思。看来这艘老舰经历了不少风浪。
他在平板电脑上快速计算着:如果在这里增加一道加强筋,不仅能够修正变形,还能提高整体结构强度。
他设计的新型加强结构非常巧妙,利用舰体原有的支撑点,几乎不增加额外重量。
这个设计...随舰的海军结构专家看得目瞪口呆,完全颠覆了传统的加固理念!
张飞一边继续设计一边解释:传统的加固是在薄弱处堆材料,我的思路是重新分布应力。
完成结构加固设计后,张飞开始下一步:设备拆除。这是整个改造过程中最繁琐的环节。
所有老旧设备必须全部拆除。张飞在现场指挥,但要特别注意保护舰体结构,不能因为拆除造成新的损伤。
工人们开始小心翼翼地拆卸各种设备。令人惊讶的是,张飞对每一件设备都了如指掌,甚至能说出它们的服役历史和常见故障。
这门老式舰炮,他指着一门正在被吊装的舰炮说,瞄准系统经常卡壳,是因为传动齿轮的加工精度不够。
陪同的海军军官惊讶地点头:确实如此!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们很多年。
张飞轻轻抚过炮管:老伙计,你很快就会有新的伙伴了。
拆除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在张飞的精确指挥下,原本预计需要三天的工程,仅用了一天半就完成了。
接下来是最关键的一步:新型动力系统安装。
电池组被小心翼翼地运入船坞。这些银灰色的方块看起来普普通通,但每个都蕴含着惊人的能量。
一个电池组的电量,就足够这艘舰全功率运行一个月。张飞向海军将领们介绍,而且可以完全静音运行。
新型电推进电机更是让所有人大开眼界。与传统推进器不同,这些电机外形紧凑,几乎不产生振动。
安装时要特别注意对中精度。张飞亲自指导安装工作,误差不能超过头发丝的五分之一。
工人们在他的指导下,像进行精密仪器装配一样安装着每个部件。整个过程安静得令人难以置信,只有工具偶尔发出的轻微声响。
这哪像是在改造军舰,一位老工程师感叹,简直像是在组装瑞士手表。
就在动力系统安装进行到关键时刻,一个意外发生了。在吊装主推进电机时,吊索突然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张飞大喝一声。
所有人立即停止动作。张飞快步走到吊装点,仔细观察后说:吊具角度偏差了0.5度。重新调整。
工人们重新调整吊具,果然发现了一个微小的角度偏差。这个偏差在普通工程中完全可以忽略,但在张飞这里却不行。
精度决定成败。张飞严肃地说,在我们这里,没有差不多这个词。
在张飞的严格要求下,动力系统安装完美完成。接下来是隐身涂层的施工。
林沐瑶带着她的自动化涂覆团队进场。机械臂在舰体表面精准移动,均匀地喷涂着新型隐身材料。
温度25.1摄氏度,湿度49.8%。林沐瑶实时监控着环境参数,所有指标都在控制范围内。
张飞站在一旁观察,偶尔提出一些调整建议:舰首部位的涂覆速度可以再降低百分之五,那里的曲面比较复杂。
随着隐身涂层的完成,号的外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锈迹斑斑的舰体,现在呈现出一种深邃的暗灰色,仿佛能吸收所有光线。
看起来就像个幽灵。郑海涛部长忍不住感叹。
张飞却摇了摇头:现在还只是个空壳。真正让它活起来的,是接下来的步骤。
电子系统的安装开始了。这是整个改造中最复杂的环节,数以万计的线缆需要重新布设。
张飞设计的新型分布式智能系统,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舰载电子架构。每个子系统都具备独立运行能力,同时又可以协同工作。
即使百分之七十的系统受损,剩下的部分依然能够维持基本运行。张飞向海军将领们解释。
这个设计理念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感到震撼。在现代海战中,电子系统往往是首先被攻击的目标,张飞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舰艇的生存能力。
安装过程中,张飞展现出了惊人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他同时指导着十几个作业小组,对每个技术细节都了如指掌。
这根光纤的弯曲半径不能小于五厘米,否则会影响信号传输。
这个接线盒的密封等级必须达到Ip68,要能承受深海压力。
控制软件的代码我已经优化过了,运行效率提高了三倍。
随着他的指导,复杂的电子系统如同拼图般逐渐完整。当最后一个接口对接完成时,整个系统立即开始自检。
所有子系统在线。控制室传来报告,自检通过率百分之百!
此时,号已经初具雏形。但张飞知道,最关键的测试还在后面。
准备进行首次通电测试。他下达命令。
所有非必要人员撤离到安全区域。张飞亲自留在控制室,准备启动这个他一手打造的海上奇迹。
动力系统,启动。
随着他的指令,舰体深处传来一阵几乎无法察觉的轻微振动。监控屏幕上,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
推进系统,百分之十功率。
舰尾的水流开始发生变化,但令人惊讶的是,几乎看不到明显的水花。
百分之三十功率。
现在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流在加速,但仍然异常平稳,没有传统推进器那种激烈的搅动。
百分之五十功率。
号开始缓缓移动,在船坞内平滑地转向。它的动作如此优雅,完全不像一艘数千吨的军舰。
完美。张飞看着数据报表,终于露出满意的表情。
但就在所有人都松一口气时,他突然说:现在,让我们给它装上牙齿。
他所说的,是一套全新的武器系统。与传统舰载武器不同,这套系统完全基于新概念武器技术。
电磁轨道炮、激光防御系统、声波武器...每一种都是跨越时代的设计。最特别的是,所有这些武器都共用同一个能源系统——电池组。
传统军舰要携带多种弹药和燃料,张飞解释,我们只需要电力。
武器系统的安装同样精准而高效。当最后一门电磁轨道炮安装到位时,号的改造终于全部完成。
此时,距离它进入船坞,仅仅过去了四天时间。
张飞站在船坞边上,注视着这艘焕然一新的战舰。在灯光的照耀下,它就像一头蓄势待发的深海巨兽,安静而危险。
明天,他轻声说,就让世界见识一下,什么叫做真正的海上幽灵。
东方已经泛白,新的一天即将开始。而号,也即将开始它的传奇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