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夏的酷热笼罩着河西,但比天气更让姑臧州府感到压力的,是来自西方日渐紧迫的军报与商旅的哭诉。丝路之上,原本应畅通无阻的商道,如今却危机四伏,而一切的矛头,都指向了那个本以为已成疥癣之疾的名字——吕纂。

数月之间,吕纂在西域的处境发生了显着变化。他如同沙漠中的毒蝎,利用其父吕光残存的威名、携带的金银以及秦军西顾压力尚未完全抵达的空窗期,成功地在那片城邦林立、势力交错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他不再满足于小股流窜。通过威逼利诱、许诺瓜分商利,他兼并了几股实力较强的马贼,吸纳了更多对现实不满的西域小部落和流亡的悍卒,麾下逐渐聚集起了一支数千人的、成分复杂但战斗力不容小觑的武装。他不再仅仅劫掠落单商队,开始有组织地袭击规模较小的西域城邦,强迫其缴纳“保护费”,甚至占据了鄯善国边境一处水草丰美的绿洲作为据点,俨然成了一股割据势力。

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与某些对秦国心存忌惮的西域小国暗中达成了某种默契。这些国家默许其势力在边缘地带存在,甚至私下提供些许物资,意图借吕纂这把刀,来试探、延缓秦国势力西进的步伐。

受创最深的,自然是往来东西的商旅。通往高昌、龟兹的南路和北路,都出现了吕纂骑兵神出鬼没的身影。商队被劫掠、人员被杀戮或掳为奴的消息不断传来,丝绸之路上人心惶惶,贸易量锐减。来自西域的玉石、香料变得稀缺,而关中的丝绸、瓷器也堆积在姑臧的货栈,难以西运。巨大的经济利益受损,以及帝国威信在西域受到的挑战,让问题变得不再可以忽视。

一份份加急军报和来自商会的陈情书,摆在了苻坚的御案之上。他仔细翻阅着关于吕纂势力坐大、商路受阻的详细描述,面色沉静,但眼神中已然凝聚起冷冽的锋芒。

“疥癣之疾,已成肘腋之患。”苻坚放下奏报,对殿内重臣缓声道,“朕本欲待凉州彻底稳固,再图西域。然,吕纂余孽,裹挟西域不臣之心,断我商路,损我国威。若任其坐大,西域诸国必将离心,河西亦难保安宁。西域三十六国,自古以来便与中原往来密切,岂容宵小割据,阻塞王化?”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西北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敦煌的位置。

“西域必取,商路必通!然凉州新附,大军不宜尽出。朕意,先固根本,再图进取。”他目光扫过群臣,“命杨盛为敦煌太守,授鹰扬将军,率精兵一万,即日赴敦煌驻守!其职责有三:一,震慑西域,保商路安全,凡有袭扰商队者,无论背景,坚决击之!二,整军经武,囤积粮草,为大军日后西征做好前锋准备。三,遣能言善辩之士,广泛联络西域诸国,宣示大秦威德,分化吕纂潜在盟友,收集山川地理、兵力部署情报。”

这是一个稳健而富有攻击性的策略。不急于发动全面西征,而是先建立一个强大的前进基地,派出一员锐气正盛的年轻将领,以积极的防御和外交姿态,稳住阵脚,摸清情况,为最终的全面解决西域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姑臧城内,杨盛接到任命时,激动得几乎难以自持。自上次夜袭姑臧失利后,他一直渴望有机会洗刷前耻,证明自己。镇守敦煌,直面西域风云,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舞台。

杨定将侄儿召至书房,神色严肃:“盛儿,敦煌乃西陲锁钥,此去非同小可。吕纂虽乌合之众,然西域情势复杂,诸国心怀鬼胎,切不可轻敌冒进。陛下让你去,是让你做一颗钉子,牢牢楔在那里,是让你做一只眼睛,看清西方虚实,更是让你磨砺爪牙,以待天时。稳扎稳打,多方探查,未得军令,不可擅自越境大规模攻伐,明白吗?”

杨盛收敛激动,郑重行礼:“叔父教诲,侄儿铭记于心!必不负陛下与叔父重托,定叫那吕纂宵小,不敢东顾,让西域诸国,知我大秦天威!”

数日后,一万精兵在杨盛的率领下,自姑臧开拔,旌旗招展,甲胄鲜明,沿着逐渐西去的官道,向着那座闻名遐迩的丝路重镇——敦煌,浩荡进发。军中士气高昂,皆欲在这西陲之地建功立业。

杨盛西驻敦煌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河西,也传向了西域。

姑臧的商人们稍稍安心,期盼着商路能尽快恢复。

河西诸部则更加收敛,意识到秦国的决心与力量将继续向西延伸。

北方的拓跋珪闻讯,冷笑一声,对左右道:“苻坚果然不肯止步。也好,让他在西域多耗费些精力。传令,边境各部,加紧操练,囤积物资。”他乐于见到秦国将力量分散。

而在西域,吕纂得知此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深知,杨盛的到来,意味着秦国的刀锋已经抵近了他的咽喉。他加紧整合麾下力量,更加疯狂地劫掠商队以补充物资,同时派出使者,更加卖力地游说那些对秦国心存疑虑的西域城邦,试图构建一个脆弱的抗秦联盟。

敦煌,这座古老的城池,即将成为帝国西进战略的前沿指挥所,也将成为风暴汇聚的中心。杨盛的到来,并未立即平息风波,反而像一块投入激流的巨石,让西域这潭深水,涌起了更加汹涌的暗潮。西陲的天际线上,战云,正缓缓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