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夏的草原,绿意初染,一望无际。一支伪装成商队的高句丽使团,历经近一个月的艰苦跋涉,穿越了库莫奚部族活动的区域,终于抵达了阴山脚下,北魏王庭的势力范围。为首的使者名叫高武,是高句丽王族远支,为人机敏,通晓鲜卑语与汉话,深得高谈德信任。

金顶大帐内,炭火已撤,换上了清凉的马奶酒。拓跋珪高踞主位,神色平静地听着高武恭敬地呈上高谈德的亲笔国书和礼单。国书以谦逊的口吻开头,赞扬拓跋珪少年英雄,统一代北,随即话锋一转,直指苻坚。

“……秦主苻坚,恃其强大,鲸吞诸侯,今又陈兵我境,其志非小。唇亡则齿寒,此乃孩童皆知之理。今我高句丽愿为大王屏藩于东,牵制秦之精锐。若大王能于西线遥相呼应,使苻坚首尾难顾,则秦势可挫,我等皆可安枕。事成之后,愿以良马五千、黄金千镒为谢,永结盟好,共御强秦……”

高武察言观色,见拓跋珪不动声色,便补充道:“魏王明鉴,苻坚野心勃勃,绝非甘于偏安之主。其西定凉州,南抚吴会,今又欲东向用兵于我。若我高句丽不支,下一个,必是魏国!届时大王独力面对整合了北方、再无东顾之忧的强秦,局势恐将更为艰难。不若趁此时机,东西联动,让其疲于奔命,方可保我等基业长久。”

拓跋珪慢条斯理地品着马奶酒,心中念头飞转。

高句丽的提议,正中他下怀。他从未放松过对南方的警惕,苻坚的每一步扩张,都让他感到压力。若能借高句丽之手,消耗秦国国力,牵制其部分兵力,对北魏而言,有百利而无一害。

利在于: 1. 无需直接与秦国开战,避免了巨大风险。2. 可借此观察秦军在东部战线的真实实力和作战模式。3. 高句丽许诺的报酬相当可观,尤其是五千战马,对增强北魏骑兵意义重大。4. 若高句丽能长期拖住秦国,将为北魏争取到宝贵的发展时间。

弊在于: 这种联盟极其脆弱,高句丽若迅速溃败,则毫无意义。而且,过于明显的动作,可能提前引发与秦国的正面冲突。

他放下银碗,目光锐利地看向高武:“高句丽王的好意,本王心领。苻坚,确是我与大王的共同之患。”

他话锋微妙一转:“然,我大魏与秦国尚有藩臣之名,骤然兴兵,于理不合。不过……”他拖长了语调,“边境之地,部族杂处,偶有摩擦冲突,亦是常情。若高句丽能顶住秦军前期攻势,展现足以长期抗衡的实力,我边境诸部,或可‘自行其是’,令秦军无法全力东顾。”

这番话,既表达了合作的意向,又留下了充分的余地。他没有承诺直接出兵,而是暗示可以通过支持边境部落骚扰的方式,间接牵制秦军。这是一种更狡猾、更安全的介入方式。

高武心中明了,这已是目前能从北魏得到的最好回应。他立刻躬身道:“魏王深谋远虑,外臣佩服!我高句丽山川险固,军民一心,必不让秦人轻易得逞!届时,还望魏王能履行今日之约!”

双方并未签订任何书面盟约,但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已然达成。拓跋珪设宴款待了高句丽使团,席间气氛融洽,但宾主双方都清楚,这不过是利益驱动下的暂时联合。

使团离去后,拓跋珪立刻召来长孙嵩等心腹。

“高句丽欲借我之力,我何尝不是想借高句丽之手?”拓跋珪冷笑道,“传令下去,边境各部,加强对秦军哨所、粮道的侦察。挑选几个与我们关系密切、又对秦人心怀不满的部落,暗中提供些兵器,鼓励他们‘自行’劫掠秦军小股部队或后勤队伍。记住,要做得干净,绝不能留下是我大魏指使的把柄!”

他要的,是在秦国的背上,不轻不重地扎上几根刺,让它感到疼痛,分散其精力,却又不足以让它立刻调转枪头,全力北向。

当高武带着拓跋珪模糊却又充满潜台词的回复回到丸都时,高谈德仔细聆听了整个过程。

他并未因拓跋珪没有明确承诺出兵而失望,反而露出一丝满意的神色。

“足够了。”高谈德对心腹道,“拓跋珪此人,年纪虽轻,却狡诈如狐。他肯默许边境部落骚扰,已是表明了态度。这足以让苻坚在筹划东征时,不得不分心北顾。”

他走到宫殿一侧的辽东沙盘前,手指点向辽西走廊:“传令前线,收缩部分突出部的兵力,依托山城固守。秦军若来,放其深入,利用地形层层消耗。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苻坚觉得,我高句丽是块难啃的骨头,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代价。时间,站在我们这边。拖得越久,变数越大!”

他深知,与北魏的这次秘密接触,如同在棋盘上落下了一颗重要的外势棋子。它不能立刻决定胜负,却极大地增强了高句丽长期周旋的底气。现在,他要做的,就是全力经营好辽东这片主战场,等待着来自西方的秦军,踏上这片注定要浸满鲜血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