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盛夏的吴郡,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吹拂着港口林立的桅杆。数艘经过特别加固、形制介于战船与大型海鹘船之间的使节船,正静静地停泊在专设的码头上。船上不仅满载着作为国礼的丝绸、瓷器、漆器和书籍,更携带着大秦皇帝苻坚赋予的重大使命。这场跨越黄海的外交斡旋,将是孤立高句丽、开辟第二战场的关键一步。

奉旨出使的正使,是曾参与过与东晋谈判、精通辞令且熟悉海事的散骑常侍杜弘。副使则是雷恶地麾下一名深谙水战、性格沉稳的将领,名为孙海,负责航行安全与军事观察。临行前,苻坚在洛阳便殿亲自召见杜弘,面授机宜。

“百济、新罗,与高句丽毗邻,素有嫌隙。高谈德狂妄,此二国必感唇亡齿寒,或存借力之心。”苻坚目光如炬,“尔等此去,当示之以威,怀之以德。明确告知,朕已决意讨伐高句丽,此乃天罚其罪!若百济、新罗愿助王师,或借道,或出兵,或至少严守中立,封锁高句丽南境,待平定之日,朕不吝封赏,其被高句丽侵占之土地、人口,亦可商议归还。若其首鼠两端,甚至暗中助高,则视为高句丽同党,天兵一至,玉石俱焚!”

带着皇帝的殷殷重托与帝国的赫赫声威,使团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扬帆起航。船队离开长江口,驶入茫茫大海。起初风平浪静,碧波万顷,海鸥翔集。但航行数日后,风云突变,乌云四合,狂风卷起巨浪,如同山峦般向船队压来。船只在大海中剧烈颠簸,仿佛随时会被怒涛吞噬。

“降帆!稳住舵!”孙海嘶吼着指挥,浑身早已被海水打湿。杜弘则死死抱住船舱内的立柱,脸色苍白,却紧咬着牙关,不曾流露丝毫怯懦。他怀中紧紧揣着以油布包裹的国书,那是比性命更重要的东西。

历经一日一夜的海上风浪,风暴终于过去。船队损失了一艘较小的补给船,其余船只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但主体尚存。劫后余生的人们望着重新露出的太阳和逐渐平静的海面,心中充满了庆幸与更加坚定的使命感。

十余日后,船队终于抵达了百济国的都城——泗沘城。百济王扶余句闻报,既感惊讶,又觉在意料之中。秦国与高句丽交恶的消息,早已通过商路传来。他下令以隆重的礼节接待来自遥远中原大国的使团,但内心深处,却充满了审慎的权衡。

王宫之内,礼仪周全。杜弘手持节杖,昂首而入,依照华夏礼仪,向百济王递交了以金泥书就、盖有传国玉玺的国书。

“大秦皇帝,致书百济王殿下。”杜弘声音清朗,不卑不亢,“高句丽王高谈德,凶顽悖逆,屡犯天朝,屠戮边民,勾结北虏,罪恶滔天,人神共愤。我皇帝陛下,已震雷霆之怒,将发天兵百万,吊民伐罪,踏平丸都!”

他首先宣示了强大的武力与坚定的决心,营造出不可抗拒的威势。接着,话锋转为利诱:

“素闻殿下贤明,与高句丽世有仇隙,为其所侵凌久矣。今天兵东指,实乃殿下雪耻复土之良机!我皇帝有言:若殿下能明辨是非,助王师一臂之力,或借道予我水师北上,或出兵袭扰高句丽南境,待功成之日,必裂土以封,将高句丽所侵贵国之带方、乐浪等故地,尽数归还!且开通海上市舶,永结盟好。”

最后,则是毫不掩饰的警告:

“然,若殿下犹豫观望,甚至阴结高贼,则我皇视之与高句丽同罪!届时水陆并进,恐泗沘城内,玉石俱焚,悔之晚矣!”

扶余句端坐王位,面色平静地听着通译的转述,心中却是波涛汹涌。秦国的强大,他有所耳闻;高句丽的威胁,更是近在眼前。与秦国合作,固然有驱虎吞狼之险,但若能借此收回故土,解除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可秦国毕竟是外来者,其信誉如何?若引狼入室,后果不堪设想。而且,新罗的态度会如何?北方的鞑靼部落是否会趁机南下?

他沉吟良久,方缓缓开口,言辞极其谨慎:“上国皇帝陛下之威仪,寡人素所钦仰。高句丽倒行逆施,寡人亦深恨之。然,敝国小弱,兵微将寡,恐难当重任。借道之事,关乎国本,需容寡人与群臣细细商议。至于协同出兵……唉,力有不逮啊。”他既未答应,也未拒绝,采取了拖延策略,意图观望风色,待价而沽。

杜弘在泗沘城盘桓数日,与百济大臣多有接触,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矛盾与贪婪。他并未强逼,留下部分礼物后,便率船队继续南下,前往新罗国的都城金城。

新罗王的接待同样隆重,但态度更为疏离和警惕。新罗地处半岛东南,与高句丽直接接壤较少,受到的压力相对百济为轻,且其国内政局亦有纷争。新罗王耐心听完了杜弘几乎同样的说辞后,委婉地表示:新罗力小,不敢与高句丽为敌,但可承诺在秦与高句丽交战期间,严守中立,绝不援助高句丽。对于借道、出兵等事宜,则明确予以拒绝。

杜弘知道,新罗的态度在意料之中,能得到其中立的承诺,已算是不虚此行。真正的突破口,还是在态度暧昧、利益攸关的百济。

当杜弘的使团结束斡旋,启程返航时,关于此次出使的初步报告,已通过随行“绣衣”密探掌握的紧急信道,由海路快船先行送往洛阳。

苻坚接到密报,仔细阅读着杜弘对百济、新罗两国君王、重臣性格、国内局势以及其应对态度的详细分析。

“百济意动而迟疑,新罗谨慎而疏远……果然如此。”苻坚放下密报,走到窗边,望着东南方向。他并不指望一次出使就能让百济倾力相助,但只要在对方心中种下合作的种子,在高句丽巨大的军事压力下,这颗种子迟早会发芽。

“传令雷恶地,水师继续整备,做出随时可应百济‘邀请’北上之姿态。另,命杜弘返程后,不必回洛阳,直接至吴郡与雷恶地汇合,继续对百济保持外交接触与压力。”

他又看了一眼北方:“接下来,就看晖儿在幽州,能否打出足够的威势,让百济人下定决心了。”

帝国的外交触角,已成功地跨越海洋,伸入了朝鲜半岛。虽然尚未取得决定性成果,但一道无形的战略包围网,正围绕着高句丽,被一丝丝地编织起来。东征之役的序曲,已然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悄然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