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外公的神秘遗产 > 第51章 超市扩张的第一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诚熟悉密室值守流程的同时,张姐已经带着两名新员工,在新建的“晨光小区”便民服务点忙得热火朝天。这个服务点是振山超市扩张的首个试点,面积虽只有八十平米,却承载着林墨“把烟火气送进新街坊家门口”的规划——从选址到装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反复推敲。

“货架高度不能超过一米五,方便老人拿取;收银台旁要留足够空间,放婴儿推车和购物篮;最里面的便民角,热水、充电插座、应急药品一样都不能少。”林墨拿着规划图,和张姐逐一核对细节。晨光小区有两千多户居民,其中三成是从老城区搬来的老街坊,七成是刚落户的年轻家庭,服务点的品类搭配也特意兼顾了两类客群。

苏哲带着技术团队,把超市的会员系统和服务点的设备完成了对接:“现在在服务点消费,和超市本部享受一样的会员折扣,积分还能通用。我们还开发了‘振山便民’小程序,街坊们线上下单,最快十分钟就能送货上门。”他指着墙上的电子屏,“这上面会实时更新超市的促销信息和服务点的缺货预警,让新街坊也能同步享受到实惠。”

开业前一天,陈叔带着老城区的几位老街坊,特意赶来帮忙整理货物。周大爷捧着几袋石磨面粉,往货架上摆的时候特意叮嘱:“这些都是街坊们爱买的老牌子,要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张姐笑着应下,手里正把绿芽母婴的辅食和暖棉坊的童装分类摆放——亲子类商品占了服务点近三成的货架,这是专门针对小区年轻家庭的布局。

开业当天一早,服务点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林墨刚剪完彩,老街坊王阿姨就推着购物车走了进来:“墨墨丫头,以后买米买油不用跑老城区了,你可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刚搬来的年轻妈妈李女士,一眼就看到了亲子专区的有机辅食,当场买了两罐:“之前在老城区的超市买过,没想到新家楼下就有,太方便了。”

便民角很快成了最热闹的地方。张姐给刚送完孩子上学的家长倒上热水,又帮独居的刘奶奶代收了快递:“刘奶奶,您的药我帮您放在购物袋最上面了,记得按时吃。”李诚趁着值守间隙赶来支援,看到有老人提着重物,立刻上前帮忙送到小区楼下,临走时还留下了服务点的联系电话:“有需要随时打给我们,我们上门服务。”

中午时分,沈知言带着几位矿场合作方的代表来到服务点。看着热闹的场景,代表们纷纷称赞:“林总把超市开到居民家门口,这种接地气的经营模式,比单纯的商业扩张更有温度。有这样的群众基础,振远矿业的重启也会更顺利。”沈知言笑着补充:“这只是第一步,等矿场步入正轨,我们还计划在周边小区开设更多服务点,形成‘超市+便民+矿业’的联动模式。”

傍晚盘点时,张姐拿着销售报表笑得合不拢嘴:“开业第一天销售额就突破了八千,亲子类商品和生鲜卖得最好,还有不少街坊办了会员卡。”苏哲则收到了小程序的后台数据:“线上订单有两百多单,送货最远的到小区最里面的楼栋,街坊们的评价都特别好。”

林墨站在服务点的门口,看着夕阳下街坊们提着购物袋笑容满面的样子,想起了外公当年开便民店的场景。从老城区的一家小店,到如今新小区的便民服务点,扩张的不仅是经营规模,更是“诚信便民”的初心传承。

陈叔递过来一瓶水:“老伙计要是看到现在的场面,肯定比谁都高兴。这扩张的第一步,走稳了。”林墨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的街景——那里还有更多的小区在建设,还有更多的街坊在期待,振山超市的扩张之路,才刚刚开始。

月光洒在服务点的招牌上,“振山便民服务点”几个字格外醒目。林墨知道,这看似简单的第一步,是超市发展的新起点,也是振远矿业重启的坚实后盾。未来,她将带着团队,把这份充满烟火气的温暖,送到更多街坊的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