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我与霍去病,共享封狼居胥之名 > 第51章 与民争利?错!我是与匈奴争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章 与民争利?错!我是与匈奴争命!

庆功宴的酒味还没散,长安城里就有了新的动静。

凌岳的关内侯府邸刚收拾好,他就把自己关进了书房,不见任何客人。

一份写在竹简上的奏章在他面前摊开,上面的墨迹还没干透。

《河西盐铁论》。

这五个字分量很重,是凌岳投出的一块石头。

河西走廊被打通,地盘扩大了千里,但这片新土地要真正成为大汉的地盘,不能只靠军队守着。

它必须自己活起来,甚至能反过来给朝廷钱。

凌岳的法子很简单:把河西的盐和铁都收归官府来做,赚的钱不交给国库,而是就地成立一个专门的基金,用来养活边境的军队,还有从中原迁徙百姓过去的费用。

这样不仅能大大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更能把河西打造成一个能自给自足、兵强马壮的军事经济特区。

第二天,大朝会。太极殿里香烟缭绕,官员们站得整整齐齐,气氛很严肃。

当凌岳以新晋关内侯的身份,捧着竹简站出来,把这份奏章呈上时,整个朝堂原本平稳的气氛,瞬间变了。

汉武帝刘彻展开竹简看了几眼,那双深邃的眼睛里闪过一道光,嘴角勾起一丝笑意。

他没有说话,只是把竹简递给了身边的中常侍。

一个尖细的声音在太极殿里响起,把《河西盐铁论》的内容一字一句念了出来。

殿里的官员们起初还安静的听着,可当盐铁官营、利润专款、移民实边这些词接连冒出来时,人群开始骚动,下面开始有人小声议论,衣服摩擦的声音也响了起来。

“荒唐!真是荒唐!”

一声大喝打破了平静。

一个头发胡子都白了的老列侯猛的站出来,气得脸通红,浑身都在发抖。

他是关中大户出身,家里有万顷良田和好几座盐井,现在感觉凌岳的奏章就是要抽他的血。

“陛下!盐铁是百姓过日子的根本,自古都是百姓自己干的。凌岳这么干,名义上是充实边防,实际上是跟老百姓抢生意!一旦开了这个头,朝廷的手伸向了盐铁,明天是不是就要伸向种地织布?这样下去,国家就乱套了!”

他话刚说完,御史中丞杜周立刻站出来附议,眼神阴冷,说话更狠:“臣,弹劾关内侯凌岳!他一个武将,不想着练兵打仗,保家卫国,反而用心在这些歪门邪道、捞钱的事情上!手里有兵权,又想管钱袋子,他心思不正,行为可疑!臣请陛下明察!”

其心叵测四个字,像一把锤子,狠狠砸向凌岳,想把他直接钉死在谋逆的罪名上。

一下子,所有人都激动起来。

“是啊!我大汉靠种地吃饭,怎么能干商人的事?”

“一个毛头小子,刚立了点功劳,尾巴就翘上天了,竟敢乱说国家大事!”

“臣附议!我卓家在蜀中炼铁一百年,供给朝廷军火从来没出过错,难道到了凌侯眼里,也成了国家的蛀虫不成?”

一个官员又气又委屈,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他这是要断了天下豪杰的生路,动摇我大汉的根基!”

弹劾的声音一个接一个,那些官员有的气愤,有的阴沉,有的装作痛心,都把矛头对准了那个安静站在殿里的年轻人。

他们看凌岳的眼神,好像他是个要毁掉国家的罪人。

霍去病站在武将队伍的前面,拳头捏得咯咯作响,一张俊脸涨得通红。

他猛的向前一步,想出言反驳,却被旁边的的大将军卫青一把抓住了手腕。

“舅舅,他们这是陷害忠良!”

霍去病压低声音说。

卫青眼睛看着前方,声音很稳:“闭嘴!陛下没说话,你我谁都不能说!看着!”

卫青像一尊石像,对周围的一切都好像没听见。

而另一边,九卿行列里的桑弘羊,则饶有兴致的看着这一幕,瘦削的脸上,那双锐利的眼睛里闪着算计和欣赏的光。

凌岳就站在风暴的中心。

他没有辩解,也没有生气,只是平静的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

那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他都听得清楚。

凌岳闭上眼,甚至能从那些义愤填膺的朝臣中,分清谁家在关中贩私盐,谁家在河东有铁矿。

这就是长安,这就是朝堂,一张用利益织成的大网,他今天,就是要撕开这张网的人。

终于,所有的吵闹声,都在龙椅上响起的一声轻咳中,停了下来。

汉武帝刘彻缓缓放下手里的茶杯,目光扫过殿下众人,脸上没什么表情。

他没看那些叫得最凶的臣子,也没看沉默的卫青和着急的霍去病,他的目光像鹰一样锐利,最后落在了凌岳的身上。

“凌卿,他们说的,你有什么话说?”

凌岳上前一步,对着龙椅深深一拜。

“臣,无话可说。”

这四个字让所有人都愣住了。不辩解?这是心虚认罪了?那些弹劾的官员脸上已经露出了得意的笑。

凌岳缓缓直起身,目光清澈又坚定,声音不大,却清楚的传进每个人耳朵里:“臣只知道,大军在外,粮草先行。兵马还没动,钱粮就花光了。河西新得,如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不出三年,必定会拖垮朝廷。到那时,将士守边的心气就没了,朝廷输送的力气也用尽了。今天的与民争利,是为了以后不与匈奴争命。哪个轻哪个重,圣上心里清楚。”

说完,他再次躬身,退回原位,再没说一句话。

大殿里面,一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

那些刚才还义正词严的官员,此刻竟感觉脸上火辣辣的。

刘彻靠在椅背上,修长的手指在龙椅的扶手上轻轻敲着,笃,笃,笃。

那不紧不慢的声音,敲在每个人的心上,让人心头发慌。

很久,他才缓缓开口:“这件事,以后再议。”

他拿起凌岳的那份奏章,没同意,也没反对,只是随手放在了桌子的一角。

留中不发。

“退朝。”

随着内侍的一声高唱,文武百官躬身告退。

许多人经过凌岳身边时,都投来各种目光,有人轻蔑,有人幸灾乐祸,也有人忌惮。

凌岳毫不在意,随着人流,默默向殿外走去。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皇帝的态度,其实是一种默许。

他默许了这场争斗,他想看看,自己这个新提拔的侯爷,到底有多少斤两,能不能扛住这满朝的明枪暗箭。

走出宫门,冷风扑面而来,让凌岳有些乱的头脑清醒了些。

他刚准备上自己的马车,一个苍老但有力的声音在身后响起。

“凌侯爷,请留步。”

凌岳回头,只见一个人站在不远处,身穿丞相朝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脸上带着和气的微笑。正是当朝丞相,公孙弘。

公孙弘慢慢走上前来,那笑容亲切得像邻家老头。

他上下打量了凌岳一番,点了点头:“年轻人,有锐气,是好事。”

他话锋一转,笑容没变,眼神深处却透出一丝凉意。

“只是,太硬了容易断。老夫在朝里这么多年,见过太多有锐气的年轻人了。”

他凑近一步,声音低得只有两人能听见,“晁错当年的锐气,可不比侯爷你差啊。”

公孙弘的这句话,让凌岳的心猛的一沉。

晁错。

景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因为力主削藩,激起了七国之乱,最后被皇帝下令在东市腰斩,用他的脑袋换来了诸侯退兵。

公孙弘拍了拍凌岳的肩膀,脸上还是那副和气的笑容,可说出的话却满是寒意。

“东市那块地上的青石板,据说血色到现在还没洗干净呢。凌侯爷,你以后的路,自己多加小心。”

说完,他便转过身,在一群人的簇拥下上了自己那辆四匹马拉的大马车,扬长而去。

凌岳一个人站在原地,看着远去的车队,很久都没有动弹。

长安的冬天,真是冷。

冷得仿佛能钻进骨头缝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