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136章 北定中原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北伐的呼声如春潮般涌动,席卷了整个广州革命基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内,各种进军方案、兵力调配、后勤筹划的会议日夜不休,各路将领摩拳擦掌,争相请缨,气氛热烈而焦灼。然而,在这股近乎狂热的氛围中,一份冷静、深邃、极具战略穿透力的军事方略的悄然出现,却如同投入沸水中的一块寒冰,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巨大震动。

这份方略的起草者,正是楚云飞。

在主动请缨北上并获得蒋介石的首肯(虽未正式任命,但已默许其参与核心筹划)后,楚云飞并未沉浸在兴奋中,而是闭门数日,谢绝一切不必要的应酬,伏案疾书。他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军事视野、对当前敌我态势的深刻理解以及数月来对北伐沿途地理、民情、军阀派系矛盾的潜心研究,撰写了一份题为《北伐军事方略刍议》的详尽报告。

报告摒弃了当时军中流行的盲目乐观和单纯强调勇武的论调,开宗明义便指出:“北伐之战,非一城一地之得失,乃倾国之力,争天下之势。欲竟全功,必先谋定而后动,知彼知己,庙算胜者,方能得算多也。”

报告的核心内容,震惊了所有阅者:

一、 “三阶段”战略: 楚云飞创造性地将整个北伐战争划分为清晰的三个阶段:

1. 长江阶段(破局): 以两湖(湖南、湖北)为主战场,核心目标是击溃直系军阀吴佩孚主力,夺取武汉三镇,控制长江中游。此阶段贵在“快、狠”,需以雷霆之势打开局面,震慑全国。

2. 东南阶段(扩势): 主力东向,消灭盘踞苏、浙、皖、闽、赣五省的军阀孙传芳。此阶段需“分进合击,政治瓦解与军事打击并用”,利用孙部与直、奉系的矛盾,分化拉拢,避免四面树敌。

3. 中原阶段(决战): 最后与实力最雄厚的奉系军阀张作霖集团决战于中原。此阶段是“国力与战略之总较量”,需充分准备,等待国际形势变化,寻求决战时机。

二、 “闪电突进与重心打击”战术: 他极力主张北伐军不应沿袭旧式军队步步为营、缓慢推进的战法,而应集中精锐,组成数个快速突击兵团,利用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各自为战的弱点,大胆穿插,长途奔袭,直取对方政治军事中心(如长沙、武汉、南昌、南京),打乱其指挥体系,瓦解其抵抗意志。他强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每次战役必须力求歼灭敌有生力量。

三、 “政治先行,军事相辅”: 他深刻指出,北伐不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斗争。军队必须与民众运动相结合,沿途发动工农,宣传革命主张,瓦解敌军士气,争取地方势力支持。同时,要充分利用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矛盾(直系、皖系、奉系以及各自内部),采取“拉一派,打一派”的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主要敌人。

四、 “后勤乃生命线”: 他用了大量篇幅详细论述了后勤保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北伐军千里远征,后勤补给线漫长脆弱,必须建立高效、可靠的兵站系统,确保弹药、粮秣、医药的供应,并提出利用水路运输、就地筹措、争取民众支持等多管齐下的方案。

五、 “国际视角与风险预警”: 他甚至前瞻性地分析了国际列强(尤其是日本、英国)可能进行的干预(如济南惨案般的事件),建议提前进行外交斡旋,并在军事部署上做好应对突发国际事件的预案。

这份报告,思路之清晰、谋划之深远、见解之独到,完全超越了当时中国绝大多数将领的认知水平,其大战略观、对现代化战争的理解以及对政治、经济、外交因素的综合考量,令人叹为观止。

报告通过机要渠道,被呈送到蒋介石的案头。据说,蒋介石在书房中独自审阅了整整一夜,期间数次停下,走到巨大的军事地图前久久凝视。第二天,他召集了何应钦、白崇禧、加伦顾问等最高幕僚进行闭门研讨。

会议上,反响极为强烈。有人惊叹于其宏大的战略构想,称之为“平定天下之良策”;有人则对其“冒险”的快速突击战术表示怀疑,认为过于激进;更有人对其强调“政治工作”和“民众运动”的论点感到不安,认为有“赤化”之嫌。但无论如何,所有人都无法忽视这份方略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和颠覆性力量。

蒋介石最终没有完全采纳方略中的所有建议(尤其是一些触及敏感政治和利益分配的部分),但其核心思想——三阶段战略、重点打击、速战速决——无疑深深地影响了他对北伐的整体布局。他对楚云飞的评价,也再次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此子不仅是一员战将,更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帅才!其才堪大用,但其思想之独立和深邃,也需更加警惕地驾驭。

很快,楚云飞被正式任命为北伐先锋部队(由第一军精锐组成)的指挥官,并获授权在一定范围内“临机决断”。这份《北伐军事方略刍议》虽未公开,但其精神已渗透进北伐的最高决策层,成为指引这场伟大战争走向胜利的隐形罗盘之一。

楚云飞得知任命和各方反应后,面色平静。他撰写方略,并非为了沽名钓誉,而是真心希望减少北伐的波折,更是为了给自己争取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才能的舞台。如今,目的达到了。他站在北伐进军路线图前,目光锐利,仿佛已越过千山万水,看到了中原大地上即将燃起的烽火。

“北定中原,正当其时!”。